一杯浊酒喜相逢

2013-04-29 00:44徐华兵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参张岱知己

徐华兵

【摘 要】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就教参中对于《湖心亭看雪》的部分解释提出疑问并加以分析,以图质小疑、求大解,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解读该文,使课堂更具逻辑性和文化意蕴。同时亦借此疑义相析,强化教师的探究意识,增进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研讨。

【关 键 词】 《湖心亭看雪》;张岱;西湖情节;知己

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总觉得张岱的个人情感过于隐晦,文章主旨不甚明了——即使结合教参意见也总有龃龉之感。课堂内容要么浮于表面,要么经不起推敲,师生存有疑惑。经过交流,笔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仍较为普遍。由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个人的疑问和理解,以期引玉之效。

一、置疑

疑点一:张岱为何要“强饮三大白”?

“强”在以往的教材中翻译为“勉强”,现在翻译为“尽力”。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与教参中“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的话语靠在一起,这里的解释明显牵强。如果说是尽力或勉强喝酒,想来就只有两种解释。一是酒量小,喝起来不尽力不行;二是不想喝,勉强应付罢了。

张岱的文字里没有评述自己的酒量,只是在《不系园》中称“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能留饮他人,想来酒量不会太差的。而且从该文的歌舞助兴情节来看,大家喝得很是尽兴,断没有“强”的意味。退一步说,就算是酒量真的不行,面对知己总应该是高兴的,该是欣然的,不应面露难意啊。再退一步讲,就算是真的喝得很勉强,也没有必要把“强”字写出来破坏气氛——更可以换一种说法,如“余虽不善饮,仍畅饮三大白”来反衬陌路知己间的情谊嘛。可是,作者偏偏选择了最耐人寻味的写法,意在何指呢?难道说是第二种解释?

疑点二:“知己”间的交流为何如此简单和不符逻辑?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短短四句话就是三人整个的交流活动。无名无姓、无歌无舞、无文无艺、无情无趣,简单得就像没发生过一般。对此,教参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张岱无疑是性情中人,但绝没有“性情“到连朋友的姓名、个性、情趣、才艺都不了解的地步。恰恰相反,这些都是他引为知己(朋友)所必须考量的要素(当然,姓名除外),也正是教参中所说的“情致心灵”。而且张岱还鲜明地提出了交友原则:“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足见他择友之严,交友之慎了。张岱一生好友,知己故交颇多。要好的有红颜知己王月生,近友朱楚生、祁止彪、祁止祥、秦一生等,其余如伶人、近侍、医生、僧侣、匠工、名妓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独特,即使不得传文(张岱为其中多人作传)也绝不会被忽略得连个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文中问姓氏却答籍贯,明显驴唇不对马嘴——而且是在别后补叙这无用的“废话”,岂不令人诧异?纵观宗子文章,这种现象绝无仅有。我们不禁要问,此处明显的荒诞是否另有深意呢?

疑点三:既然张岱有意与友人同游,为何在“更定”时“独往湖心亭看雪”?

农历腊月、更定时分,天已经转暗了,作者却独自一人去西湖看雪,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陶庵好游且完全不缺朋友,常常是“组团”出游的。他曾在“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即使是平时出游,他也是无友不欢的。这在《天童寺僧》《牛首山打猎》《雷殿》《龙山雪》《过剑门》等游记里都有记述。可这次他不仅没邀朋友,竟连个近侍都没带,只雇了两个不认识的“舟子”而已。以致最后还苦得与两个萍水之友道别时“喜极而悲”,这又是为什么呢?

疑点四:文章的风格何以含蓄晦涩,异于常文?

张岱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来不得半点矫饰,对真、善、美的追求率性而张扬。“在张岱眼中,生活是光彩耀目,审美乃是人间至真”。他的文章往往情感直露、性灵氤氲,题旨鲜明。其写人状物描写细腻,形象鲜明,唯美且幽默,生动而详尽,可谓言简意赅,韵致无穷。可本文的情感却含蓄模糊,主旨隐晦,人物形象极为轮廓化,风格刹那间由工笔转为写意,着实又令人费解了。

有此四点疑惑,我们就不能不去尝试着另辟蹊径,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湖》文的独特情感和内涵了。

二、西湖情节

张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兼有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这是由那个时期的政治形势、思想风潮和他的家世背景决定的。明清鼎革之际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有此特点,张岱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罢了。所以我们看到他有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一面。“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同时我们也看到“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他既雅且俗(而且是大雅且大俗),既颓废又进取,既松散疲沓又执着严谨,既有娱乐思想又有学习精神,既追求喧嚣热闹又注重宁静沉稳。该俗就俗、该雅即雅、该动就动、该静即静,好一个宗子先生啊!

无疑,面对西湖,张岱是雅的、静的。他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游乐喧闹而是欣赏、倾听、仰慕,而是与西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此时,他们当独处。

张岱的西湖情节是很重的。他为西湖奉上《湘湖》《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文彰显西湖的妩媚、可人与亲近感,喻之为“名妓”(张岱所好),表现出西湖的明艳、热闹和真实。同时又以本篇及《西湖梦寻》展示西湖的苍凉与旷远,正所谓“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西湖就如一位红颜知己在张岱的面前尽展曼妙身姿,娇羞颦愁无不应和才子的心境。二人始终保持距离却心意相通,何等默契!无外乎,宗子愤言“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连有的读书人对西湖的见识都不入他的耳目,更何况只给西湖添乱的普通游客呢?正因如此,张岱游湖岂愿与他人同行,受他人干扰?

尤其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正是张岱中的西湖,她的领域是神圣的,她的寂寞是高不可攀的,她的灵魂是与张岱一起呼吸的。张岱趁盛雪无人独自泛舟于西湖,与心底热恋的情人素面相见。这情景就是风流才子与青楼佳人之郎情妾意的绝唱,更悲壮的是,很可能张岱一生就见过这么一次素雪中的西湖(想来西湖是少雪的。笔者注)。”何其难得!何其期待!又何其值得珍惜啊!

三、文意解析

如此爱西子的一个诗人,千年等一回,终于迎来了一次——或许只有一次——素雪伴佳人的机会,于月上梢头的时候独赴佳约,几许欣悦、几许期冀、几许惊惶,几许憧憬……

孰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显然,二人是来“寻欢”的,“醉翁之意重在酒”而不在西湖啊。“拉余同饮”更是让人无法赏湖了。然而,虽说不是知己,却也不便慢待了别人的这份热情,更何况不知者无罪嘛……罢了,罢了,也便强颜欢笑,饮上几海吧。白乐天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先生这里自是“不欢难醉只愿别”。既然“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之乎者也过生活了。看整个过程,我们难说一个“欢”字,沮丧与败兴倒在言语之间。

谁承想,走了,走了,舟子竟送了一个“痴”,正道中先生一片痴情。可惜痴情难诉,一声长叹哪!不想一句“痴似相公者”让人顿觉讽刺和悲凉:搅局者倒成了“知己”。真是一杯浊酒喜相逢吗?非也!

想来,宗子先生孤傲一生,不被人理解至此!以舟子之言作结更显伯虎难觅秋香之怨,寓意深刻。

突然想起雪芹先生的偈子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知我们此时是否又一次误读了古人呢……

【参考文献】

[1] 张岱. 陶庵梦忆 卷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张岱. 陶庵梦忆 卷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张岱. 陶庵梦忆 卷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史景迁.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和苍凉[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教参张岱知己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前路有知己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高适同路逢知己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陪我记起,谁是知己
试试老师的真功夫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