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2013-08-15 00:54黄东辉
军事体育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内功少林寺少林

黄东辉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1 少林武术和佛教禅宗的起源

1.1 少林武术的起源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武林中云:“少林功夫出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其中 “天下功夫出少林”,武术家和历史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但是却反映了少林武术在武术领域内的崇高地位。

“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据北宋 《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菩提达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入住少林寺,为求真谛面壁石洞,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 《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唐代李靖又写了 《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与历史不相符合。”[1]达摩创少林武术之说,缺乏史料证明。在武术的流传中,多有为自身流派附会一些具有神话色彩或取得卓越成就、声名显赫的人物,以增加自身流派的名气和传奇色彩,有利于将拳术传承下去,以至发扬光大。菩提达摩为佛教禅宗的开山始祖,又有面壁九年其影像映入壁中的传说,是一位具有神话色彩的得道高僧,将少林武术的起源附会于禅宗祖师达摩也在情理之中。

“少林拳不可能是某个人凭空所创,而是起始于僧稠禅师,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中国固有的传统武术、中国佛教,特别是少林寺所传承的佛教、少林寺僧练习的武术等之间的不断互动与融合而日渐形成的。”[2]可见,少林武术非一人一时所创,少林武术是以僧稠禅师为开端,经过历朝历代与民间优秀武术的交流结合,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拳种的技术理论而渐成。如少林寺觉远大师为追求武学云游四方,遍寻天下武术名师,寻访到技击名家白玉峰和李叟及其子,并请他们到少林寺传授武术技艺,觉远在他们的帮助下,将少林武术进行改造、整理,对少林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明代时,抗倭名将俞大猷路过少林寺观寺僧演武,言少林寺棍术已失技击之精,少林寺挑选宗擎、普从二僧随俞大猷学艺,二僧出入营地并随军作战,主要向俞大猷学习棍术,艺成回少林寺向寺僧传授棍术。经过少林寺历代武僧们不断努力修炼提高、吸纳其他流派武术精华,并不断总结、整理,从而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少林武术流派,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武术的发展。

1.2 佛教禅宗的起源

佛教自从东汉传入我国后,逐渐壮大发展,南朝梁武帝时期天竺高僧达摩航海到广州,后至南朝都城建业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又在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上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开创了佛教禅宗流派,成为佛教范围内一个重要的流派。它 “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并与佛教的禅悟理论融会贯通,独创了以静坐修身、见性成佛为主张,以 ‘壁观'、‘坐禅'为修行方法的中国禅宗”[3]。达摩开创禅宗之后,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佛教衰落甚至消亡时,中国禅宗却日渐繁荣,传到唐代时,六祖慧能创 “顿悟”的思想,倡导只要一心向佛,可瞬间顿时开悟,人人皆可成佛,此时禅宗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因为达摩在少林寺创禅宗法门,首先在少林寺传教,且由少林寺传向国内各个地方逐渐传入邻近各国,因此少林寺被称为 “禅宗祖庭”。

2 佛教思想与少林武术的对立与统一

“慈悲为怀,善念为本”是形容佛门修行之人慈悲心的话语,也规范了求佛修道之人的行为理念,这与武术战场厮杀搏斗理念是相悖的。况且佛家讲究静心修禅,主张心静不妄动,武术作为搏杀技击的技术,其特点与佛家的理论相悖,两者之间是完全对立的。

少林寺的习武风气与建寺之初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当时正处在战乱之中,寺僧为了防身护寺,武术作为一种防身技击术,习练武术应有必要。“少林地区,树林茂密,猛兽出没,这对少林僧众也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抵御猛兽的攻击,寺僧不得不通过习武来增强他们抗御猛兽的能力。”[4]在这种条件之下,寺僧为了在战事频繁的历史条件和恶劣地理环境之下生存,不得以去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除了礼佛诵经、坐禅开悟之外,僧众也开展了习练武术,学习技击搏杀之技。可见,少林僧人习武多为强身健体,防止身体免受乱军和猛兽伤害之目的。

“扬善亦除恶”,是说在做善事、推行善的同时,亦可见恶除恶。少林佛教修行讲究慈悲怜悯之心,但奸诈邪恶之辈危害百姓,甚至危害国家,除去这些为非作歹之人便是为民除害,为百姓做了善事,也为自己修了功德。如明朝东南沿海地带倭寇横行危害百姓之时,少林武僧多次加入抗倭之军,战斗英勇顽强,他们高超的功夫,令倭寇闻风丧胆,少林武术在抗倭中的英勇表现,使少林武术名震海内外,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流芳百世。佛门有不杀生的戒律,但佛教戒律中又有 “一心向善,诸事莫恶”的思想,除恶即是向善,佛家弟子四处游方,路遇品德败坏、行为奸恶之人之事,驱除邪恶,造福一方百姓,便是 “除恶扬善”,这并没有违反 “一心向善”的思想。

少林寺在 “一心向善”的前提下,让 “扬善”与 “除恶”达到了统一,因此在佛教思想范围内,少林寺僧人习武与修禅并行不悖,这是少林寺僧人能够公开习武并名扬天下的特殊原因,也是少林武术 “禅武”思想产生的因素之一。

3 佛教思想与少林武术武德

武谚有云:习武先习德。武德,是习练武术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在我国古代,每个武术流派都制定了自己的 “门规”、“戒约”,并把这些门规戒约作为评判习武者的武德标准。

佛教弟子在修行中,常有清规戒律约束其言行举止。佛教弟子若违犯了佛教戒律,将会根据所违犯的戒律而给予惩戒。佛教有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又有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五戒”与 “十善”是最基础的佛教戒律,其核心内容是 “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在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觉远上人订立了十条戒约。其中第二条为 ‘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第七条为 ‘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第八条为 ‘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第九条为 ‘凡俗家弟子,不可轻易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以传衣钵……'。”[5]少林武术中的戒约,即是限定少林门派习武者的日常行为及武术行为的规范,也是少林武术的武德规范。如有违犯武德规范的,惩罚较为严厉,从 “与违反清规同罪”、“为佛门之大戒”、“为佛门之所不容”和“违佛氏之本旨”可以看出,少林寺对习武者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这种严格的习武戒约正是少林武术武德的体现。

4 佛教思想与少林拳术及内功

4.1 佛教思想文化与少林拳术的套路名称

少林拳术是一个很大的拳系,不是几套拳所能代表的。“河南少林又分为三大家:一为红家少林,主刚;一为孔家少林,主柔;一为俞家少林,刚柔兼之。其下又分四大门,是为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和韦陀门。”[6]少林拳派别的分类采用了佛家名词用语,韦陀、大圣、二郎、罗汉皆为佛家修行修证者的称谓名词。韦陀是佛的护法神,大圣、二郎为佛教神话中的人物,罗汉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少林武术在不断提高,或与外来武术家切磋交流后,自然会促进自身武术理论或技术上的升华,在这种不断吸纳民间或军旅优秀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的情况之下,必然要造就出少林武术新的拳术。在给新的拳术命名时,作为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少林寺,把拳术的名字加入佛教中一些修行者的名字或修行果位称谓,是在情理之中。而在少林武术中的拳术、健身术、歌诀和招式中的一些命名时引用一些佛教用语或词汇,也是合乎自然情理的。如一些拳术的命名,罗汉拳、达摩易筋经、二郎拳、少林罗汉十八手、金刚拳、伏虎拳等;一些器械中:大夜叉棍、小夜叉棍、达摩剑、达摩仗;风摆柳歌诀中 “练功心如见佛祖,欢心喜目百病消”、童子功歌诀中 “七练罗汉来睡觉”、少林棍谱歌诀 “紧那罗王烧火棍,击退千百红巾军”;一些招式名称:“二郎担山”、“童子拜佛”、“韦陀献杵”、“僧敲钟”、“僧缚虎”、“僧推门”等。

4.2 少林内功与佛教思想

少林内功是少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刻苦的外功训练之外,还有内功的修炼。“少林强身内功之功效,总的来说是强健体魄。但是,由于运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养生和技击两大类。在养生方面,少林强身内功有养性坚志、扶正御邪、平衡阴阳、调节五脏、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缓衰益寿等功效;在技击方面,少林强身内功有坚实筋膜、增长内力、运使内劲、提高身体承受击打能力等功效。”[7]少林内功具有养身和技击的双层功能。养生方面主要是祛病健体;技击方面是少林武术中较为重视的的部分,通过少林内功的运气、吐纳修炼,达到强壮身体、增长气力、意气力相合之效,是少林武技提高之根本。

少林武术内功的静功主要以坐禅打坐和桩功为主,其打坐练习内功与佛门坐禅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要求打坐中身体端正、心无杂念,外部身体条件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在少林内功的修炼中,要调整呼吸、运气吐纳、气贯周身,使内气随意念的引导而运行全身,以达内功修炼之功效。内功的修炼是武技的重要部分,内功高深者身体强壮、气力充足、气贯全身,可达到意、气、力高度协调,这对于行拳和实战都至关重要。少林武术内功的修炼受到佛教禅宗坐禅体悟的影响,少林内功训练体系逐渐完善,促使少林武术成为内外功兼修、刚柔并重的武术流派。

5 少林武术与佛教修行

5.1 禅武思想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武术的主要功能是技击搏杀,残酷无情的搏杀战斗中,想要具有强大的搏杀技能,必须要在平时刻苦训练,“平时多流汗,战场少流血”是这种无情搏杀的真实写照。武术又称为 “苦术”,顾名思义,武术是靠吃苦得来的技术。这些高超的武术技击技能都是经过无数次流汗流血和摔打伤痛换来的。如此严格、枯燥、吃苦的武术,常常使习武者半途而废,武谚有云 “练拳者多如牛毛,艺成者少如牛角”。武术的修炼也是考验习武者毅力、忍耐力和悟性的过程,习武者在追求武技中,常常会有枯燥乏味、孤独、寂寞、无助的体会,多数人会在这些痛苦中放弃继续习练武术而徒劳无功,要战胜这些困难直到学艺成功,对习武者来说本身也是一种修行。

禅宗法门的传法讲究 “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当头棒喝”,“禅宗非常推崇不言之教的暗示法或身教法。所谓身教法,就是用身体姿态或动作启发学人自己参悟的传教方法。身教法包括情景暗示法、图画暗示法和截断常规的棒喝法等[8]。传说中的齐天大圣即悟此法而得艺。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用不言之教的身教法可能更为广泛,用这种方法去暗示、启发弟子或同门,使禅宗的弟子在学习体悟禅机时更有主动性,在禅宗这种较为独特的传教之法的情景下,武术也是一种身心训练的技术,把武术作为禅宗的修行方式,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

“佛家与武术之间的深层联系,即是佛家以禅修之思想原理来指导武术训练,从而使武术训练成为一种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的佛教禅修方式。”[9]少林武僧和习练者在习练少林武术时,同时礼佛修禅,二者兼具。修禅时,把武术作为修禅悟道的一种方式,在武术训练中体悟禅机,通过武术上的境界来印证自身修禅悟道的进程;而进行少林武术训练时,又不忘时刻修禅,把武术当做修禅,让武术与修禅结合起来,运用佛教禅宗的各种思想,克服练功时的种种困难和痛苦,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

5.2 少林武术技击与佛教思想

在武术实战中,讲究手、眼、身、步、功力、内气的完整协调的配合,其中功力就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包括手功、腿功、肘功、肩功、膝功等,还有身法、步法、功力等内容,在实战技击中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若要在实战中有较强的技击能力,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练就浑厚扎实的武术技击功力,在训练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可通过静心修禅,体悟武术要义,排除障碍,继续追求武术的修炼。佛教禅宗思想在武术的技击功力训练中,可提高习武者的耐力、毅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通过学习佛教思想和体悟禅机,影响自己的思想、思维,即是在修行中提高了心性,这些通过参悟佛学所得,也促使了武术技击功力不断提高了境界。

武术作为一种搏击之术,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拥有了深厚的武术技击功力,只能说明具有了较高的技击能力,但并不能证明技击搏杀中有较高的技击水平。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 《练兵杂纪》一书中,曾经谈到了胆气与武艺的辩证关系,证明了武术功力与武术技击水平的关系。但是,即使少林武术技击功夫受到了佛教思想的诸多影响,但在技击实战中的技击水平与佛教思想并无本质联系。

6 结论

少林武术博大精深,是因为少林武术不仅吸收了佛教的理论,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长期秉持谦虚好学之态度,广泛吸收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各门武术流派的精华。其中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因此被称为 “拳禅合一”的武术。当今,对这些传统的、原生态的少林武术应当全面完整的继承,杜绝形式化、凶狠化、神奇化地传播少林武术,否则不利于少林武术的传承。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将它良好继承和发扬光大。

[1]刘芳珍,杨丽娟.禅武一体——浅论少林禅宗和武术的关系[J].体育世界 (学术版),2010,(4):111-112.

[2]乔凤杰.中州武术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6.

[3]和来贵.中国少林功夫[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3:5.

[4]吕宏军,滕磊.少林功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3.

[5]栗胜夫.少林拳珍诀秘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23.

[6]孙崇雄,等.少林六合门·第一集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

[7]李良根.少林强身内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

[8]柏元海.禅宗的传教方法对禅宗发展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35-40.

[9]乔凤杰.佛教禅修与武术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61-65.

猜你喜欢
内功少林寺少林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编辑部的故事
什么叫做真正的太极内功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张少林诗词选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绝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