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理路

2013-08-15 00:43郝宗慧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郝宗慧

(武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86)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强大的理论威力,因此它对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为无产阶级,甚至是全人类实现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然而,作为客观存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无法主动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其自身巨大潜能的发挥,还有赖于人们主体性的觉醒。“人民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关系,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属性的内部驱动;另一方面来源于人民大众对于主观精神世界的价值诉求。”[1]这里所说的“实践属性的内部驱动”,其实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思路的形成以及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各种因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空间与话语体系紧密相连的一种努力尝试,其能否有效推进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必然的学理追问,即探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理路。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实践性的唯物史观为逻辑起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实践性唯物史观的逻辑必然。“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现实实践中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2]从静态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实践主体因潜移默化而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精神状态为衡量标准;从动态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社会主体掌握和认同的过程。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表现,而实践正是在现实与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重要因素。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量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努力思索的结果,而这一前提便是马克思本人的变化:“正是在当时的实践斗争和理论斗争的‘炼狱’中,马克思从最初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即历史唯心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即历史唯物主义者;从最初的以‘理性和自由’为口号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己任的共产主义者。”[3]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自身必然秉承了明显的实践性理论特征,从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现实以及理论之间能起到良好的连接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决定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在动力”[4]。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身份为逻辑动力

我们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起源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的剥削与无产阶级的反剥削始终是一对孪生子,两者之间一直充满着阶级利益的斗争,并且这种斗争一直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在几次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崭露头角。但由于这些工人运动多为自发组织,自发性特征不可避免地呈现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理论实践的水平上,与自身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相差甚远。也正是因为没有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武器来武装思想,所以很容易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工人运动也都因此无法逃脱最终失败的命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1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而恩格斯更是强调:“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5]636由此可见,无产阶级要想实现历史重任,必须拿起科学的理论用作行为指导。一言概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是时代的召唤,是对无产阶级需求的有力回应,是在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形成的普遍真理。

无可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始至终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最重要的理论特色就是承认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有一件事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6]可见,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起到历史推动者的伟大作用,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和日益增强的理论魅力正源于其能够“掌握”人民群众;而且,历史已经证明,无产阶级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自身的全面解放,只靠满腔热血的实践而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7]卷1:274而从各个方面考察,在中国能够在实践中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因为“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7]卷4:2361-2362。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逻辑目标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普遍真理性使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可以用其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则要取决于它与国家的建设实践是否能够契合。换言之,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能够对中国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逻辑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可见,这里所指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还原进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巨大指导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基础,是其逻辑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社会发展和自然的思想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们思维活动的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尽管《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大众所掌握并指导新的实践,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也就是说,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逐渐开始形成,这直接将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拉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以及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追求。毫无疑问,一种理论如果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熟知或掌握,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其自身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也必然受到限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当其最初传至中国的时候范围仅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之间,远远没有成为广大无产阶级的普遍信仰。随后,无产阶级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呼唤,工人运动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巨大潜力也得以体现。于是,这一从国外传入的力量开始在中国无产阶级中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争取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开始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维并付诸实践。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空前的民族危机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发挥必须以一定的民族形式作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建设实践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的。

[1]李雅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性分析[J].求索,2011(4):102-103.

[2]张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221.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15.

[7]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