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生活

2013-08-15 00:45范全民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课堂

■文/范全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既要教会学生向书本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已经充分体现出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课程体现了引领学生向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案例教学,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生活。

一、实施案例教学要科学恰切地精选案例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科学、恰切的教学案例。它首先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它一定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而且要注意细节的真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尽量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寻找、编写案例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1.案例的结构控制着案例的功能。

案例的结构由它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有机组成。内在结构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案例的核心内容,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案例中的主体,即学生和教师;案例运行的过程;案例的结果,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见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提升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案例的外在结构由三大部分有机组成:案例背景的概述,案例运行过程的描述和案例运行结果的总结。为了使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教者在案例的核心内容、案例背景的概述和案例运行过程的描述等环节可运用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添加必要的、感性的成分,以便使学生有纲可依、有据可查、有迹可循,尽可能地拉近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2.案例只有情况没有结果。

案例后面未完成的部分,应该由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假设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坏两种结局,这样的案例就不会引起争论,学生会失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如哲学教材在讲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引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作为资料,然后点评:公孙龙故意夸大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白马的共性、普遍性,显然是荒谬的。而经过质疑、分析、讨论,学生最终发现“白马非马”并不像教材点评中所说的夸大个性,而只是强调个性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显得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异彩纷呈。

3.案例的研制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内容,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的形式正式诞生了。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实现课标精神,课改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创新。

二、实施案例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冷静分析的能力,积极塑造质疑品格

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同时明晰:案例教学的核心不在是否能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对解决现实问题所作出的思考模式和思考过程。

1.运用案例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初始阶段,应采用不断提问却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听课,促使学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改用边听边问边回答,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学生的见解,就是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相信如此步步引导的训练方式,必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逐步达到让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功效。

2.运用案例教学应培养学生冷静分析的精神。

只有冷静分析,才能调整心态,沉着应对,取得成功。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冷静分析精神。采取:教师进行示范性案例剖析,先使学生形成经验性看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模仿教师进行相似案例分析,即模拟分析;教师分析案例或阐述某些观点时不要以讲带教,和盘托出,可以让学生阐述其中的一部分,即保守分析;教师给出案例,和学生一道分析评论,即半开放式分析;全部由学生进行分析,教师给以正确的指导,形成“问题——探究——分析——讨论——引导——结论”这一自主合作的课堂流程,即开放式分析。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学习浓厚的兴趣、独立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敏锐的思辨,必将水到渠成得到提升,教学也将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3.运用案例教学应锻造学生质疑探究的品质。

质疑是立足现实的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笔者以为案例教学中必须:①使学生想疑。想是学习的动力之源,疑是思之源,学之端。在教学“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时,有教者用1865年林肯被刺,一个月后欧洲才知道;1963年肯尼迪被刺,当天欧洲就知道;1982年里根被刺,现场直播,世人皆知,三个问题激起学生“同是美国总统,为什么消息越传越快”之疑,进而生发“这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具体情况怎么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②使学生敢疑。理论联系实际是上活政治课的法宝,也是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课堂上要倡导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③使学生善疑。认识论原理认为,人们经常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就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因而,教师只有“授人以渔”,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品质才能得以提升。

三、实施案例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创设和谐气氛。

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不完全接受老师的观点,有主见、不局限于现成的价值观、不迷信权威,批判地吸收教师和教科书内容并从中发现问题祈求找到新方法、新答案等。可见,实施案例教学也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常见的途径:“兴趣乃成功之动力”——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激疑;“银瓶乍破水浆迸”——激思。

2.调动全员参与。

教学活动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积极主动了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学习蜚声中外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炉火纯青的“功力”:①摆正位置。上课后,魏老师面对借班上课的学生,和大家“商量”,学哪篇课文?本节干几件事?怎么干?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②着力鼓励。当学生碰到难点问题时,他不急于一锤定音,而是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课堂上一旦迸发智力碰撞的火花,他即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如沐春风,自主、自发扬帆奋进。③区别对待。在教学中他一方面鼓励冒尖,一方面不忘提携后进,提出问题后,他让一位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回答,当学生站起时,他说“试一试,一定不难”,“可以答不好,可千万别不答”,当他答对一部分是“他会答,只是紧张”,如此鼓励、期待、宽容、启发、要求,相信学生必将受益终生,无一人会游离于课堂之外。

3.倡导思想共享。

开创案例教学理论先河的哈佛大学的学生虽都是来自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高才生,但他们却发现从来没有在一间教室里遇到这么多比自己聪明的人,自己可以从任何一个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闻名世界的哈佛精选案例中《要不要全球化?》才有多个正确观点,多个新颖结论,才能让世人对此兴奋不已,对案例教学追求向往,乐此不疲。可见,如果说“思想共享”是案例教学形成的一个必要的副产品的话,那么,在“思想共享”基础上,做到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找出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培养出多元的人才,则是案例教学生产出的正产品。

当然,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一个好的案例教学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激情飞扬的演员,他把课堂变为舞台,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来讲课,这种热情也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其次,案例教学的教师是控制课堂的导演,每一节课就如同一场电影,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的任务,严格控制课堂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对同学的提示如春风化雨,最后的总结如水到渠成;案例教学的教师还应是教学相长对象,老师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勇于接纳批评和反驳,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积极鼓励不同的观点,赏识学生,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见,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实现联系生活,全员参与,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