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让特色农业走上现代之路——重庆市云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13-08-24 03:40吴显文李宏生乔正明
中国合作经济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云阳县特色农民

文/吴显文 李宏生 乔正明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增收问题,如何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加收入,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什么样的组织模式能够在以家庭生产经营单元为主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促进农民增收?答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体现了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特征,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力量。

2012年6月,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针对重庆山区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坝少、城乡和区域间收入差距大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科学决策。云阳县委、县政府据此确定了“重点培育柑桔、牛羊两大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粮油、生猪两大传统产业,突出发展蔬菜、中药材、生态渔业、蚕桑、茶叶、食用菌、土鸡、中蜂”等“2+2+8”的产业化模式。经过实际探索,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有了一个完整的衔接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的成效

通过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传统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云阳县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经济效益明显,农民普遍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传统特色农业产生了新的活力,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合作社的带动能力也显著增强,从而形成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特色效益农业,就是将重庆市云阳县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传统融合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生存之道。这里的效益指经济效益。

2007年7月1日以前,全县以集体所有制法人企业、合伙企业等形式登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仅1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后,云阳县工商局通过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绿色通道”等诸多措施,切实提高登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全方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平台,使合作社发展如雨后春笋,数量不断增多,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一是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7月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740家,其中新型股份合作社37户。经营产业24个(其中特色产业8个),产品89个。总计注册资金10多亿元。成员总数173160个,社均注册资本13.24万元。其中农民成员占99.3%;带动非成员农户14432户;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已创重庆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3个,县级示范社35个。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100多个,无公害认证2个,QS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特色效益农业“2+2+8”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牛羊、柑橘两大主导产业和土鸡、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蚕桑、生态鱼、中蜂)获得较快的发展。2012年全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580元,增长18.5%,居全市前列。

二是合作主体多元并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云阳县合作社投资主体来看,呈现出12种主要创办模式:有农民联合兴办、能人大户创办、龙头企业领办、村支两委领办、基层农业服务机构领办、经纪人创办、政策扶持促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领办、下岗职工创办、行业协会支持办、大中专创办、供销合作社领办。云阳县三增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成立于2008年4月。按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动作模式,采取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入社农户1854户,优质稻种植面积8000亩,年产量达200吨,年销售额1000万元,年创效益100万元。所产“凤凰寨”、“云三增”牌大米,分别荣获2009年第八届、2011年第十届“全国中国稻米博览会优质产品”称号。

三是发挥优势谋求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云阳县泥溪乡南山峡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坚持以耳农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通过专业合作社对接市场,走“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路子,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组织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生产的黑木耳、香菇获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云阳县大果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返乡大学生杨大可,回到无量村流转288亩荒山荒地种梨,成立产业党支部,实行“合作社+基地+种植户”运行模式,在无量山推出了“山上种树、树下种草,草地养畜、畜粪肥地,养蜂授粉、农业观光”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大可水晶梨”畅销重庆、成都、武汉、宜昌等10多个大中城市。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有3000多农户参与种植,平均每户光凭大可水晶梨一项就有3000到5000元的收入。而且带动的农户涉及10多个乡镇。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新村计划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劳动模范”“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十八大代表。

杨大可和他的水晶梨。

四是合作机制日趋完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合作内容由单一的营销服务逐步向产、加、销全过程延伸,实现了由提篮小卖逐步向订单购销、超市销售、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业态转变。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已经进入重庆百货、永辉等国内大型超市。重庆云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的方式经营,入社社员500户,流转土地2000亩、林地3000亩,现有注册商标2个,拥有较强的农艺师、技术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内设有耕耘机队、机械植保队,与湖北圣丰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市神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建立较稳定的合作关系。2012年新种植带动农户近1000户,入社社员户均新增产值1万元以上。

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互赢格局逐步形成。不少合作社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有的自己创立品牌,有的“借牌”上市。云阳县歧阳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标准化优质茶田3000亩,入社农户600多户,从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方面进行一体化产业开发。成立8年来,累计带动歧阳村及周边农户1000余户参与茶叶产业种植,每年为当地农户增收50万元以上。该社产值300余万元,年创利税60余万元,入社社员年终二次返利年均达20余万元,入社农户年均茶叶产业增收2000元以上。合作社以生产高品质“龙缸云雾”系列名优绿茶为宗旨,着力打造重庆市级优质名茶,其“龙缸”商标被县工商局评为云阳县首批“知名商标”;“龙缸云雾”系列名优绿茶在各级名优茶评审活动中多次荣奖,曾获得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重庆市“三峡杯”、全国“华茗杯”优质名茶称号,重庆市西部农展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中国(重庆)茶业博览会“银奖”,合作社是“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示范专业社”、“全国供销合作社利润百强基层社”,其主办的“龙缸茶业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六是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示范效应十分明显。云阳县蜂谷美地养蜂专业合作社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商标、配送、机具、种蜂、认证、销售”,运用新技术,引领三峡库区蜂产业上了新台阶。合作社现有入社农户450余户。3年来,组织专家在云阳、奉节、巫山等地开展现代养蜂新技术培训300多次,培训蜂农2300多人,培养养蜂大户600多户,建成标准化养蜂基地6个,规模化养蜂50000多群,将农民养蜂单群平均收入从200-300元提高到800-1000元,示范带动整个库区农民养蜂达到15万群,蜂蜜产量达到近5000吨。合作社2011年收购量600吨,产值2200万元;2012年收购达到1000吨,产值3000万元。

七是以产业为依托、经营内容逐步专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一般由从事同类产品或产业的生产、经营的农民和社团组织组成。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当地的主导特色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如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品牌等,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特色产业的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县建立土鸡、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蚕桑、生态鱼、中蜂八大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云阳县农坝镇富农山羊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1月创办,注册资金108万元,总资产6250万元,龙堰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带领水竹、云山、云峰三个分社,对周围六、七个村的养羊社员实行“山羊统营、种羊统供、疫病统防、产品统销”的“四统一”服务模式,发展农民社员1138户,生产基地1800亩。2012年,山羊养殖总量达68500只,出栏商品羊42580只,销售额2980万元,实现利润1639万元,帮助社员和农户增收2048.4万元,赢利返还56.6万元,社员户平增收1.8万元。

主要问题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合作社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发展带动能力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工商登记复杂,缺少相对积极宽松的外部环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本短缺,融资渠道不通畅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

(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有的人认为专业合作社的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期长,效益不明显。具体表现上就是不愿投资,经营上迈不开步子,对它的作用估计不够。

全县已组建的740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市级、县级的示范专业合作社仅48个,占6.54%;平均每家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在25户左右,不少专业社入社社员在5-10户(包括10户)之间,带动的农户数仅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2%以上;生产方式比较简单,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生产、整理和分类包装,没有品牌,产业链短,尚处于家庭作坊式层次、销售的层面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产品附加值低;特色农业基地难做大,品牌难叫响,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融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不能成为当地农业服务体系的依靠对象。

(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全县东北部地区发展较慢,南部地区发展较快,而且存在规模实力弱、组织管理松散、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全县有70%的合作社虽然宣布成立,但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能基本按照章程和制度办事的不足30%,与会员的联结还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有的仅形成买卖关系。“二次分配”近70%以上合作社并没有实行。真正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佳、规模较大、品牌优良、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社不足30%,能够正常运转、有一定效益的在30%左右,名存实亡的占40%。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规范,社员对合作社缺乏认同感;还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发起人为了争取党委政府的资金支持,或借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争取社会地位,办社动机不纯。有些专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争取获得优惠的税收政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用地、扶持补助资金等权利,有的甚至投机取巧、骗取、套取补助优惠政策。一旦既得利益到手,就转向其他行业,导致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形成“空壳社”。

(三)工商登记复杂,缺少相对积极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普遍较多,且文化水平不高,若按照现行规定提交登记材料,难度很大。例如,按照登记材料规范要求,设立登记时需提交农民成员的身份证明材料(含每户农民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证明其农民身份的户口簿),从该县登记数据来看成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合作社就有60多户,成员人数多导致需提交的身份证明材料数量庞大。据调查,工商登记的入社农民总数与相关部门掌握的入社农民总数差距较大,其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合作社实际入社农民人数多,为简化提交的材料,在办理工商登记时未如实填报成员人数。从而造成实际入社农户多,工商登记少的现象。有的合作社工商登记后新入社农户也没有进行变更登记,无法保障所有入社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一个极大隐患。目前该县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大多感到手续太繁琐,而且提交的材料也比较难收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底,该县共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29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68个,农民专业协会61个。已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进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68个,占91.6%,有61个还在体外循环,占8.6%。这充分说明了实际专业合作社多而工商登记少的现象。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本短缺,融资渠道不通畅。相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的指导、资金扶持和信息、技术、管理服务相对还比较弱。

此外,专业合作社通过信贷方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为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合作社自身积累,而农民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对合作社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合作社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服务领域,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权属关系的特殊性,合作社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也有待规范,担保机构不愿为其提供担保,大部分银行不愿为其提供贷款,规模难以扩大。

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云阳县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计划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培训技术、科学合理布局、做强基地、简化手续、方便服务、规范发展等多方面入手,力争让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得更好更快。

(一)培训技术,做好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利用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创办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对合作社负责人及社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特别是宣传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和作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计划在养鹿、双龙、故陵等24个乡镇(街道)重点发展柑橘产业专业合作社60个,建成标准化果园30万亩,晚熟柑橘20万亩。在桑坪、云阳、票草等20个乡镇(街道)重点发展肉牛产业专业合作社50个,建成50个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在农坝、南溪等25个乡镇(街道)重点发展山羊专业合作社50个,建成50个500头以上的标准化山羊养殖场。在清水、红狮、堰坪等15个乡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0个,建设中药材基地5万亩。在人和、江口等12个乡镇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40个,建设商品蔬菜地2万亩。在黄石、沙市等8个乡镇(街道)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15个,建设名优茶叶基地2万亩。在凤鸣、宝坪等8个乡镇(街道)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30个,建成蚕桑基地8万亩。在路阳、平安等32个乡镇(街道)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60个,发展生态渔业1万亩。在耀灵、新津等10个乡镇(街道)发展食用菌产业专业合作社16个,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0.5万亩。在水口、云安等12个乡镇(街道)发展小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5个,年出栏2000万只。在巴阳、人和等乡镇25个乡镇大力发民养蜂专业合作社50个,实现养蜂产品达5000吨。在江口、栖霞等30个乡镇(街道)发展生猪产业专业合作社100个,年出栏生猪100万头。通过上述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在2015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16户,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做强基地、突出特色。依托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确定和发展若干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云阳的支柱产业。在特色农业基地的选择上,应坚持高起点、高档次、大规模、外向型、强带动、强辐射、多层次,多种类。在现有农业基地及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中,选择发展条件好、市场大的特色基地重点建设,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云阳特色农业基地,真正做到“建一流基地、创一项产业、兴一乡经济、富一方百姓”。

(四)配套链接,科学发展。第一,构建完整产业链。对云阳12个重点产业实现生产有组织、加工有龙头、销售有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互利共赢。第二,构建安全的生态链专业合作社。着力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三园两场”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切实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第三,构建快捷的供应链的专业合作社。加快建成云阳县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市级山羊电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使全县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到45%。第四,构建灵敏的需求链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推广使用信息技术。构建县、乡(镇)、村3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强“12315”、“12316”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向广大的农民提供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培养龙头,典型示范。结合实际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走特色产业化发展之路,坚持“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工作思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鼓励集体、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渠道、多途径创建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效益农业投入。充分利用云阳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县委、县府“2十2十8十X”产业部署,全面参与、积极引领、推动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加强特色农业示范区、特色林业经济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等,以山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为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示范型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林、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使云阳特色农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六)简化手续,方便服务。工商部门要在行政服务中心企业登记窗口设立股份合作社咨询服务处,安排专人答疑解难,提供咨询服务和全程登记指导,各工商所要确定专人“一对一”现场跟踪指导全程服务。在注册登记时,建议对入社成员在30人以上的,农民成员可不提供个人身份证,以村委会或社区盖章确认的成员名单代替;章程经成员大会通过后,成员签名由村委会或社区盖章认可。对于合作社成员出资,实行备案管理,也不在合作社营业执照中体现成员出资总额。同时大力发挥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经纪人活农、广告助农等作用。对股份合作社的登记管理实行“四不”,即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支持鼓励股份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七)名牌引路,规范服务。云阳渝峰乌天麻、“凤凰寨”、“云三增”牌大米,“大可水晶梨”,“龙缸”、“龙缸云雾”茶叶、云阳白山羊、云阳桐油、云阳茴香均是云阳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著名品牌,以其独特风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市场前景看好。这些特色产品必须予以保护、巩固和加强。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注册商标,引导特色产品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深入开展商标帮农、品牌富农工程。指导其从“一社一标”向“一社多标”发展。要有意识地将知名商标的评选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基地环境选择、生产经营、加工、贮藏、销售各环节均应建立严格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使名牌产品能通过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为今后加强品牌宣传及市场营销,强化品牌认定、注册保护和良好市场秩序的营销环境,打击各种仿冒行为,塑造好云阳特色农效益产品的整体形象打基础。

(八)重视信用,规范发展。大力培育守合同重信用合作社。把“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普及到合作社,并要有针对性地扶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制订农资、农产品合同示范文本,扩大订单农业数量和品种。同时,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力和能力,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使其逐步走向规范。一是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二是规范组织管理,严格会员入会条件,加强会员管理,增强会员诚信意识,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三是规范利益分配机制,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吴显文系云阳县供销合作联社主任;李宏生系云阳县工商学会秘书长;乔正明系云阳县供销合作联社副主任)

猜你喜欢
云阳县特色农民
我是国宝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 众志成城 夺取全胜万众一心抗疫情 中医药优势显奇效
——重庆市云阳县中医药学会抗疫纪实
旅游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重庆市云阳县塑造移民旅游城镇的对策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