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谶纬有关的历史

2013-09-11 09:30于左
读者欣赏 2013年2期
关键词:光武帝李渊刘秀

文/于左

西汉末期,王莽篡位。地皇二年(公元22年),有一位地方官名叫李焉,不满朝政。术士王况也对时局不满,说汉室还会复兴,而且与李焉有很大的关系,他说:“先生姓李,李,五音属徵。徵,五行属火。汉德尚火,所以先生可以成为汉室复兴的辅佐。”

王况的一番话让李焉热血沸腾,王况又为他写了一部谶书,编出各种预言,洋洋洒洒写了十多万字。李焉信以为真,让属下的官吏抄写谶书的内容。官吏反而举报了李焉。王莽下令抓捕了李焉和王况,把他们处死。

人虽然死了,谶语却流传开来。在王况的谶书中,有一句“荆楚当兴,李氏为辅”,让王莽十分忌讳。王莽要压制这一句谶语,特意挑选一个姓李的大臣,拜为将军,又替李将军重新改了名字,让他率兵镇压各地叛军。

地皇三年,刘秀在贩卖粮食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名叫李通的朋友。李通向刘秀传了一则图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看上去,这道图谶的用意太过直白,自我保举的意图太明显,不过,这句话并不是李通自己胡编的。李通的父亲名叫李守,喜欢天文星历和谶纬之学,早年就对李通说过“刘氏当兴,李氏为辅”一类的话。

这句谶语让刘秀很受鼓舞,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于是起兵,要做一番大事。事情进展顺利,刘秀的势力不断壮大,很快就兵马百万,三分天下有其二。刘秀的将领们纷纷劝说刘秀早登大位,但刘秀还要等一等,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历代帝王图·刘秀 唐 阎立本

公元25年夏天,一位名叫彊华的人来见刘秀,献给他一道《赤伏符》,其中的主要内容是这样几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所谓“赤伏”,汉德为火,“赤”为火色,“伏”为伏藏。所谓“四七之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四七二十八,正是刘秀起兵时候的年纪;另一种说法是,从汉高祖刘邦到刘秀登基正好相隔二百二十八年。

无论哪一种说法成立,都说明刘秀君临天下是上应天命。到此万事俱备,刘秀登基,接受群臣朝拜,以本年为建武元年。

李通的图谶和《赤伏符》,在刘秀的帝王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刘秀登基之后,一直对图谶怀有虔敬之心。《东观汉记》记载,光武帝刘秀阅读图谶的时候,总要避开正殿,坐到廊下,以示敬意,结果有一次在廊下着凉中风,大病一场。

许多事情,光武帝刘秀都要到图谶中寻找答案,甚至像郊祀的细节也要由图谶来决定。对此,刘秀征询大臣郑兴的意见,郑兴不好明言反对,只说:“我一向不看图谶。”

这种话最惹刘秀愤怒,他立刻追问郑兴:“不看图谶,你是觉得图谶荒诞不可信吗?”

郑兴慌忙解释道:“臣的学问浅薄,世上的许多书未曾看到,对图谶只是不懂,不敢非议。”

郑兴还算知趣,没有对图谶大加议论,刘秀找不到发作的理由,也就不再深究。刘秀又下令,让大臣尹敏负责重新校订前代遗留下来的图谶,去除芜杂。尹敏富于才学,官拜郎中,却不像郑兴那样乖巧,他认为图谶之书全是无稽之谈,根本没有保存和修改的价值,便对刘秀说:“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

刘秀自然不听,让他只管删改整理。尹敏没有认识到刘秀对图谶的重视程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一处文字残缺,自作主张补了一句“君无口,为汉辅”。

没想到,刘秀对删改之后的图谶看得非常仔细,立刻注意到这几个突兀的字,向尹敏询问它们的出处。尹敏说:“前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删图书,所以,我在这里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了几句。”

尹敏的话似乎在暗讽刘秀让尹敏删除与王莽相关的图谶文字,无意中触动了刘秀敏感的神经,惹得刘秀很不高兴,而且尹敏添上的一句“君无口”正好是一个“尹”字,是尹敏的姓氏,有自我荐举的嫌疑。虽然刘秀不曾问罪,但后来尹敏的仕途也没什么进展。

给事中桓谭对图谶的反对更直接、更坦率一些,他上疏认为,图谶之说只是浅薄的儒生随意编造的,皇上应该信赖仁义和正道,远离图谶:“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

堂皇的议论引得光武帝很不高兴。后来君臣在一起商议灵台的位置,光武帝故意询问桓谭:“我打算用图谶来确定灵台的位置,你看如何?”

桓谭也是一个固执的人,沉默良久,说:“臣不看图谶。”

光武帝等的就是这句话,问他为什么不看,桓谭又把图谶的荒诞当面说了一遍。光武帝大怒,这一次他不再留情,要把桓谭斩杀。桓谭叩头流血,哀求刘秀饶恕,最后被贬到六安郡,死在赴任途中。

光武帝刘秀笃信图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继任者格外重视谶书。东汉建初年间,汉章帝召集一些儒生在白虎观考订经书,最后由班固主笔,总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文本《白虎通德论》,就是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白虎通义》。该书“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纬谶”,把谶纬经典化了。

整个东汉时期,谶纬之学成为显学。儒生们投入巨大的热情与精力研究谶纬,在考证、钻研之外,又有许多阐述与发挥。这一时期,图谶的地位最高、影响最大。

这个时期的图谶之书,内容要比秦始皇时期卢生的那一部图谶丰富得多,可能包括前人的一些言论、世间流行的歌谣和民间的谚语。皇帝遇到犹疑难断之事,时不时拿图谶之书对照一下,寻找其中的与此事相关的言论,研究其是否对结果有所预言。这种查考的过程应该令人着迷,像猜谜语一样,如果恰巧有所应验,自然更让人感觉欣喜,所以光武帝刘秀才会沉迷其中。

刘秀去世一百多年以后,太史令张衡上疏汉顺帝,认为谶纬之书都是儒生的造作,虚妄不实,建议禁绝。但图谶的信仰已经形成风气,张衡的建议作用不大。

与预测未来相比,图谶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为某些人、某些事提供佐证,证明它的正当性、必然性和可信性。对当事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某个特征,比如姓氏、出生地、年龄等,恰好与图谶相符,还能极大地提高他的自信心。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时,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四处传扬,起义军的领袖张角又派人在京城和郡县官府的大门上用白土书写上“甲子”,使得响应起义的人数骤增。

《白虎通义》书影

图谶往往来历不明,内容明白生动,形式简短易记,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往往会莫名其妙地流传开来。古代社会舆论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口耳相传,图谶更像是一种原始的造势和宣传手段。

隋代末年,各地突然开始流传一些童谣,比如“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胡兵未济汉不整,治中都护有八井”等。

还有两首《桃李子歌》,内容不尽相同,一首是:“法律存,道德在,白衣天子出东海。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另一首里有“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等句。还有一首《李花谣》:“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杨柳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

流传在蜀郡的一首诗,人为设计的痕迹更为明显,复杂程度大大超出简单易懂的歌谣:“戌亥君臣乱,子丑破城隍。寅卯如欲定,龙蛇伏四方。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市朝义归政,人宁俱不荒。人言有恒性,也复道非常……只看寅卯岁,深水没黄杨。”

毫无疑问,这一类歌谣都出自有心人之手,简短明白,容易广泛散播,引导人们向着设计者希望的方向去思考,制造舆论,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的共识。然后,那个应运而生的君主出现,一切水到渠成。

这个人当然就是唐国公李渊。裴寂在一篇《劝进疏》中列举李渊身上的种种神奇之处,比如诞生时候的祥瑞之兆、形貌的不同寻常、姓氏与图谶相符、所处方位与天象相应等等,总之一句话,李渊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位新君主。

问题在于,天下姓李的人不只李渊一个,想做皇帝的人更多,于是人人心动,都想从自己身上找出与图谶相符的特征,尤其是一些李姓之人。

李轨是鹰扬府的司马,富裕有侠气,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薛举、李渊反叛之后,李轨在周围朋友的怂恿之下,举兵起事,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随后很快称帝。李渊派人劝说李轨归顺,李轨不从,最后败亡。

李渊成就帝业,图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唐朝统治者对谶纬之书非常重视,百般警觉,严禁臣民私自收藏这一类书籍。而妄说图谶也是相当严重的罪名,经常被利用来陷害政敌。

《酉阳杂俎》记载,武则天时代大搞恐怖政治,酷吏们罗织罪名,残害异端。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事先把谶纬、巫蛊之书藏到某人家里,然后派人大肆搜索,找到之后,便将其当做此人谋反的证据。

有一个名叫崔玄晖的人,母亲担心他被人陷害,让他把一位名叫万回的僧人请到府中吃饭。万回看起来一副呆傻模样,却是一个传奇人物。崔母见到他,含泪施礼,献上一双银筷子。万回全不回礼,跳到台阶下面,抬手把那双银筷子丢到屋顶上,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怪人的反常举动更让崔家人害怕,认为要有祸事发生。家人上房去拿回银筷子,在筷子旁边发现了一本谶纬书。崔家人把那本书拿下来悄悄烧掉了。过了些日子,官府的差人突然到崔家搜查,里里外外、房上房下都搜查遍了,没有找到什么罪证。崔玄晖躲过一场大劫。

唐代晚期,义胜节度使董昌自我膨胀,想要称王。一些人迎合他的野心,纷纷献上歌谣谶语。董昌很喜欢,给他们丰厚的犒赏。其中一句谶语最让董昌高兴,说是“兔子上金床”。

董昌解释说:“我生在卯年,明年就是卯年,二月的卯日卯时就是我称帝的时候。”

然后董昌杀死反对的官员,于二月的辛卯日登基做了皇帝,结果引来了朝廷的几万大军。一年之后,董昌被杀,连累几百亲眷和官吏殒命。

谶书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不过,因为历代统治者的严格查禁,绝大部分图谶并没有流传下来。到了明代,学者已经无从查考谶书的细节,如《五杂俎》中就说:“谶书,今世所禁,不知作何状,亦不知何人所作。但堪舆家常引谶语,附会吉地,以为谶地,亦竟不知其所从出,强半杜撰之词耳。”

猜你喜欢
光武帝李渊刘秀
只买500匹马
只买500匹马
“糟糠之妻”的由来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李渊起义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苦寻同窗
李渊:江山是哭到手的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