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生及防治措施

2014-01-23 06:29邵红梅赵艳芬王维峰徐念宁
种业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传毒感病飞虱

邵红梅,赵艳芬,王维峰,徐念宁

(1. 济源市农业局,河南 济源 454650; 2. 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玉米粗缩病发生及防治措施

邵红梅1,赵艳芬1,王维峰2,徐念宁1

(1. 济源市农业局,河南 济源 454650; 2. 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传播方式、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从选用抗耐病品种、播前药剂拌种、加强田间管理、苗后预防及发病田喷药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是由灰飞虱持久性传播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病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 发病症状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易从土中拔起。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2 传播方式

玉米粗缩病毒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大麦等作物以及马唐、稗草、画眉草等禾草。该病毒主要经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该病毒可在冬小麦、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上越冬。

3 发病规律

春季第一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上迁移,小麦收获期间形成迁飞高峰。第2~4代灰飞虱主要在玉米及田间杂草上越夏,随着玉米成熟期便迁至禾草上,秋季小麦出苗后,第4代灰飞虱转迁到麦田传毒危害并越冬,形成周年侵染循环。

4 发病条件

毒源、介体、感病玉米品种是该病发生的三个必要条件。当毒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有足够的介体和感病品种,就有可能造成该病发生流行。介体的生长繁育、群体数量与气候因素、寄主植物关系密切。品种是否感病不仅与种植品种有关,同时也与环境条件、自身发育阶段等有关。

4.1 毒源量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

4.2 玉米播种期

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可造成灰飞虱集中危害。

4.3 玉米叶龄

玉米苗期至七叶期为玉米粗缩病感病的敏感叶龄期,十叶期后为安全叶龄期。

4.4 气象条件

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虫量大,这些条件均利于粗缩病的发生。

5 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生产上尚无高抗或免疫粗缩病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应强调“预防为主、适期早治”的原则,防治核心是控制毒源,压低虫源,使玉米对粗缩病毒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播盛期,从而降低其危害。

玉米粗缩病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较难治愈,但只要做到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环环紧扣,就一定能够控制其危害蔓延。

5.1 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

尽管目前主栽品种中缺乏高抗或免疫粗缩病的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可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病相对较好的玉米品种,同时应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根据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玉米幼苗期最感病,播期应尽量调整,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夏玉米尽量避免麦苗套种,即使套种也应掌握小麦玉米共生期不能超过7d的原则。应大力推广铁茬直播玉米或小麦收割后灭茬抢播玉米。

5.2 播前药剂拌种

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播前每公顷用吡虫啉有效量7.5g,拌52.5~60.0kg的玉米种子,可有效控制灰飞虱;或用50%辛硫磷乳油1.5mL,对水37.5kg,拌玉米种子750kg,堆闷4~6h,晾干后播种。

5.3 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玉米生长环境

及时清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适宜的栖息场所。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5.4 苗后预防

玉米出苗后,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5.5 发病田喷药防治

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隔7d喷一次,连喷两次,在喷药的同时可加适量0.3%的磷酸二氢钾;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1.5%植病灵乳油进行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

[1] 刘红,焦敏,汪小梅,等.灌南县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92.

[2] 段晓红,马钟玉.玉米病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10):33-34.

[3] 王少杰,高会杰,李琳.玉米粗缩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5):37.

[4] 袁文先.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J].种业导刊,2011(12):18.

[5] 宫源,宋朝玉,杨今胜,等.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10):140-145.

[6] 孟彦,孟凡玉,韩同进.黄淮海夏玉米粗缩病流行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8(7):29.

[7] 刘学谦,孙明海,徐庆民.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与绿色控制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69-170.

[8] 任建平.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J].种业导刊,2009(11):39.

[9] 王玉洁.冀植5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2):19-20.

[10] 李平海,王均华,陈举林,等.夏玉米优质高产简化栽培技术规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7-38.

S435.131

B

1003-4749(2014)09-0023-02

2014-07-22

邵红梅(1970-),女,辽宁葫芦岛人,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传毒感病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大豆病毒病介体昆虫研究概况*
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及果实品质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要点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柑桔黄龙病有效的传毒方式:叶圆片嫁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