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伟教授重用生黄芪治疗肝衰竭临床验案

2014-01-25 03:15郭丽颖沈南兰指导贾建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3期
关键词:茵陈蒿舌质附子

朱 波 郭丽颖 沈南兰 指导 贾建伟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 300192)

贾建伟教授重用生黄芪治疗肝衰竭临床验案

朱 波1郭丽颖2沈南兰2指导 贾建伟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 300192)

黄芪 肝衰竭 益气 脾

贾建伟教授师从著名中医肝病专家钱英教授,系国家第2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贾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工作28年,针对肝衰竭的治疗,在继承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治肝理脾法”。此法源于《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的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贾教授认为肝脾同源,关系密切,肝木与脾土互相影响。肝病日久,肝木易犯脾土,引起脾脏疾患。因此,贾教授治疗肝病患者极重视顾护正气,守护脾胃。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特将其临床验案报告如下。

1 病案资料

高某,男性,42岁,2013年4月24日初诊。1个月余前入住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经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病情得以控制,面目及肌肤淡黄,面色晦暗,乏力、纳谷渐少,5日前自觉口干不欲饮、多清白痰,时作嗳气、干呕,口服川贝枇杷糖浆症状无缓解,二便尚可,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腻,脉沉濡。ALT:89 U/L,AST:354 U/L,TBIL:191 μmol/L,PTA:39%。中医诊断:黄疸,阴黄。证属脾虚湿盛证。治宜健脾化痰、利湿退黄。处方:制附子6g(先煎),茵陈蒿30g,党参15g,金钱草3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焦神曲10g,炙甘草6g。6剂,水煎150 mL,每日1剂。另嘱生黄芪150g,水煎300 mL,代茶饮,1日饮毕;每餐粥内拌服鲜姜汁10 mL。二诊,2013年4月30日,患者服药6剂后,口干不欲饮、嗳气、干呕明显缓解,痰渐少,乏力稍有恢复,食欲仍欠佳,诉近3 d未大便,排气少,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黄燥,脉沉濡。处方:制附子6g(先煎),茵陈蒿30g,茯苓15g,玄参 30g,炒白术15g,金钱草3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生大黄9g(后下),枳实10g,麻子仁10g,焦神曲10g,白芍15g,炙甘草6g,枸杞30g。6剂,水煎150 mL,每日1剂。嘱生黄芪、鲜姜汁服用如前法。三诊,2013年5月6日,患者服上药1剂后,大便下,干结如羊屎,服6剂后,黄疸渐褪,口干明显缓解,食欲明显好转,嗳气已止,干呕渐缓解,偶有痰,仍感乏力,大便日1~2次,干结,排气渐多。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ALT:19U/L,AST:69 U/L,TBIL:156.9 μmol/L,PTA:32%。处方:制附子6g(先煎),茵陈蒿30g,茯苓15g,玄参30g,炒白术15g,熟大黄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焦神曲10g,炙甘草6g,生薏苡仁20g,枸杞子30g。7剂,水煎150 mL,每日1剂。嘱生黄芪代茶饮如前法。患者服上药7剂后,除尚有乏力感外,黄疸消退,大便日1~2次,质软,未再干呕,舌质淡胖,舌边齿痕,苔薄白,脉沉。停用汤药,嘱患者继续生黄芪150g,枸杞100g,煎水代茶饮,日1剂。继续服药1个月后,患者自觉身轻,生活自理,好转出院。

2 讨论

本案患者初诊面目及肌肤淡黄,面色晦暗,系肝病日久,伤及脾气,脾气亏虚,湿滞残留,久而化痰,胆汁为湿邪所阻,发为此病。脾气亏虚,气血化生失源,四肢不得气血之荣,故而周身乏力。脾气亏虚,水谷失于运化,水湿积聚,凝滞成痰,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出现口渴不欲饮,多清痰;谷不消则食不纳,故有纳差,食欲下降的症状。患者素体脾虚,气血不充,痰湿不化,故舌质淡胖,脉沉濡。综上,中医辨病为黄疸,属阴黄,证属脾虚湿盛证。

古云“黄家所得,从湿治之”。贾教授遵健脾化痰,利湿退黄之法,应用大量生黄芪为主药,另合以四君子汤合茵陈术附汤加减。首诊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补中;茵陈蒿、金钱草利湿退黄;加以制附子温脾阳,散寒湿,是“湿为阴邪,非温不解”;佐以炒谷芽、炒麦芽、焦神曲健脾开胃,和中消食;加生姜汁有止呕之功,又可助开胃之效,还可化痰;重用黄芪煎水代茶饮,可峻补一身之气,为治病求本之所在。二诊时患者大便不通,观舌象见薄黄燥苔,为内生燥邪,耗伤胃肠津液,易党参为玄参,并加用枸杞,滋阴润燥,佐制黄芪温燥之性,加用麻子仁、大黄、枳实以润下,生大黄得附子之温避免过寒伤及脾阳;加用白芍,白芍味酸,合甘草,以“酸甘化阴”。三诊时腹气已通,黄疸渐退,易生大黄、枳实、麻子仁为熟大黄,避免生用过寒伤中阳;加生薏苡仁增强祛湿之效。

“治肝理脾法”的提出,既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也明确了肝病的治疗原则,即为“理脾”。气为血之母,实补脾气,则气血得以生化,痰湿得以运化,诸证则去。鉴于此,贾教授从补益脾气入手,应用大剂量生黄芪,认为其补气之力卓,可温补脾虚,合一身阳气,以求病患根本之所在。

黄芪补虚功效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中记有黄芪“主治痈疽……补虚,小儿百病”。《名医别录》及《药性赋》也分别记载了黄芪“益气”、“益元气而补三焦”的功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8张组方,用黄芪来补益中气。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独创“益胃升阳”之法,对黄芪尤为重视,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当代名医朱良春治疗慢性肾炎以益气利水化瘀为原则,补气以黄芪为主药,认为其能充养大气,调整肺脾肾诸脏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见医家对于黄芪补气功用的重视。

笔者侍师数年,贾教授继承前人经验,素来主张“黄芪用量不宜轻”。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补气活血的治疗原则,在补气药中尤其重视黄芪的功效,其著作《医林改错》中记载33方,其中11方用到黄芪,平均每方用量将近90g,最大达250g,这也给我们在黄芪用药的安全性上给出了保障。

贾教授运用“健肝理脾法”巧妙的将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与临床治疗相结合,灵活应用于临床,收效显著,屡试不爽。

R249.8

A

1004-745X(2014)03-046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36

2013-09-20)

猜你喜欢
茵陈蒿舌质附子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茵陈蒿汤临床研究进展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