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息风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病案分析

2014-01-25 03:15赵李琳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3期
关键词:肝阳肝风中风病

赵李琳 刘 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化痰息风活血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病案分析

赵李琳 刘 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风病 急性脑梗死 活血化痰 镇肝息风稳定。

2 讨论

2.1 肝风内动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因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因此肝风内动,是其主要的病因。早在宋之前的众多医家在实践过程中就体会到了“外风致中”这一病因概念,治疗上以祛风为主,逐渐形成了“外风致中学说。直到宋代刘河间首次提出“将息失宜,心火暴甚”的内因学说之后,尤其是明清的很多医家开始实践这一理论,逐渐完善并形成了“内风致中”学说。而这一学说的形成也是有一定根源的,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使人薄厥”。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更深入认识到“痰生热,热生风”;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皆认为:中风病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至此之后的众多医家一致推崇这一理论。清代医家熊芴在《中风总论》中谈及“内风之动,皆由肝木之脏,木火生风”。内风的制动在于肝脏,肝为刚脏,生理上主动主升,病理上则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因此,当肝气暴涨,气逆引动肝风,随肝阳亢奋,血随气逆,导致气血逆乱,最终阻滞于脑髓,出现肢体不遂,言语謇涩,眩晕耳鸣。由此可见,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治疗上重在平肝阳,熄内风。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从“潜肝阳,息肝风”的角度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2 痰浊是中风病重要的病理基础 痰浊在中风病中的病理作用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首次提到的“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然而,早在《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痰也”。宋代严用和说“及其感也,为半身不遂,肌肉疼痛,为痰涎壅塞,口眼歪斜,偏废不仁,神志昏乱”。指出痰浊可阻于经络,可蒙蔽清窍,最终引发中风。直到近代冉雪峰先生云“中风脑部病变,痰邪最易壅滞,痰不去,则窍不宣……故除痰为宣窍透络捷法”。张山雷认为“卒中之证,肝阳上扰,气升火升,无不挟其胸中痰浊,陡然泛溢,壅塞气道,以致性灵蒙蔽、昏瞀无知,盖火气上承尚属无形,而痰浊之盘踞是其实证焉”。由此可见,痰浊是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2.3 瘀血停滞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机理,贯穿疾病的始终 瘀血的形成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是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于脉中,随着气机逆乱而游行脉外形成的离经之血。清代医家唐荣川《血症论》曰“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反而阻断新血生化之机”。其一旦形成反之又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加重。血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当发生气虚、气逆、气滞、气陷时,则瘀血内停,阻于脏腑,滞于经脉,随气逆于上,蒙蔽清窍而发为中风。故可见到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李东垣在其《东垣十书》中认为中风是“气血闭而不行”所致。皆在说明瘀血阻滞,并随着气血逆乱于上是中风发病的重要机理,反之,气血逆乱的过程也是产生瘀血的过程[2],贯穿了疾病的始终。

3 体会

先人对于中风的认识,可以用风、痰、瘀、虚概而言之[3]。无论是风、火、痰、瘀引起的实证,还是气、血、阴、阳亏损导致的虚证,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其病位虽然在脑,却涉及心肝脾,各脏之间互相联系,往往一脏有病,涉及他脏,诸脏失调,也会影响到脑病的治疗。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好发于中老年人。人过半百,素体气血阴阳脏腑渐衰,加之失于养生,或是久病迁延,渐致肝之阴气不足,肝阳偏亢,阳亢则气血上逆,引动肝风,扰乱神明,故见到肢体活动不利,言语謇涩。肝风可扰乱心神,肝木还会克伐脾土,使得脾脏失去其运化水液的功能,造成水湿停聚,化生痰浊,郁而化热,反之引动肝风,挟痰上扰,蒙蔽心窍,使心主血液运行功能失调,而形成离经之血——瘀血。瘀血阻络,更加重气血亏虚,正气虚损,导致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以致痰浊瘀血互结,久而化热,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诱因下,扰动气血,气机逆乱,夹杂痰瘀闭阻经络或蒙蔽清窍,发为中风。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4]。并且发病急,变化快,治疗上当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能够准确、及时、迅速发现疾病变化过程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准确把握各脏腑之间的虚实变化关系,气血阴阳的虚损程度;要求辨证准、选方精、用药足。

结合本案例,根据患者主要的不断变化着的病因、病机选方,及时掌握疾病变化过程中不同的病理因素,运用潜肝阳、息肝风、化痰浊、行瘀血、补正气达到了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敛邪的治疗目的。

[1]张宏伟,刘东霞.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82.

[2]付长庚.试论血瘀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32-33.

[3]张亚平.中风病中医救治宜“五早”[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7):793-794.

[4]郜峦,王健.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源流及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79-1281.

R743.9

B

1004-745X(2014)03-0548-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85

2013-10-15)

猜你喜欢
肝阳肝风中风病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罗伟生教授从肝阳虚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学术思想探微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