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南瓜”品味喜悦——浅谈《小南瓜壶》的美学内涵

2014-02-12 18:51沈永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0期
关键词:筋纹壶嘴壶盖

沈永娟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是人们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传承百年的艺术形式,紫砂有着自身的文化,在陶冶性情和情操方面也成为雅俗共赏的文玩之一。纵观紫砂的发展历史,它是上天恩赐宜兴这块风水宝地致富的宝物,宜兴人靠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并以此发扬光大,在造型和艺术装饰上开创出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紫砂艺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艺术,它除了拥有自身的特性外,还包含其他艺术的一些特征,紫砂由材料、工艺、烧制、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组合而成,从粗陶中诞生的紫砂壶是由紫砂这种特殊的泥料制成的,对于泥土的矿料选取、筛选、调配和比例有着特殊的工艺,这需要有深厚的经验。而紫砂工艺,除了运用到紫砂工具对胚体的修饰,还需要良好的手艺技巧。而将做好的胚胎放进窑中烧造,掌握烧造的温度和最佳的气温,才能使得紫砂的出窑后呈现出最佳的表现。其次,紫砂的造型千变万化,以圆器、方器、花器、筋纹器为主,虽然变化多端,却也有理可循,以这几个类别来区分,成型工艺上,根据器形的原理设计,也有着自身的内涵。另外就是紫砂的装饰,紫砂装饰除了自体的造型、线条装饰,还有其他装饰手法,细分起来就有几十种,而相对来说,陶刻、泥绘、贴花、印花、雕塑、描金等等常用的几种装饰手法。这些方面的应用也使得紫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小南瓜壶》采用绿泥,玩者称“绿豆砂泥”,古云“豆碧色”,泥色酷似绿豆皮,澹草绿。本山绿泥细黄砂,清丽出众、雅俗共赏。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成片岩状或粉末状,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此壶造型取自一只大的落地南瓜,造型巧妙之处,莫过于将壶身以筋纹造型表现,再以花货的装饰性塑造,使得整个南瓜形的壶富有张力和生机。壶身造型圆润饱满,稳重而端庄,造型简练流畅,体态丰腴。此壶以筋纹将壶身处理得圆弧起伏,形态逼真,饶有趣味。南瓜造型,筋囊生机自然,壶身线条简洁流畅,筋纹深深扣入壶内,富含韵味。南瓜瓣凹凸起伏,富有力度,将南瓜的粗犷、肥硕表露无遗。而此壶的壶盖与壶身正是一个完整的南瓜,壶盖内嵌,严丝合缝,顺着纹理,切割开来。壶盖的筋纹与壶身精准配合,隔空观之,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一柄瓜蒂作为壶钮,与壶身构成壶体,妙趣横生。

壶嘴取南瓜的叶子,上下合抱之势,组合成壶嘴,南瓜叶的筋纹脉络清晰自然,叶脉藤纹刻画逼真,极为自然可爱。壶把则以南瓜的瓜藤塑造,把藤丝拧成筋纹,可谓物尽其态。壶嘴、壶把造型和谐统一,以贴花的方式贴塑在壶身的腹部上,似有风吹叶摇曳之韵态。瓜叶自然卷曲,旁边缀着一个小南瓜,与壶身相互呼应,可谓相应得趣。一截藤茎与几片藤叶,正似抽出的新绿,沿着壶身腹部的走势,生动地贴在壶身上,枝分为藤条、藤叶、花蕾等三部分。

说到《南瓜》壶,我们可以从历代流传下来的南瓜壶,了解到南瓜壶的各种造型艺术及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诠释。南瓜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瓜果,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食用。笔者在创作中抓住南瓜的自然形态,逼真地诠释瓜棱线面间的关系,鲜活地再现了饱满圆润的南瓜形象,是具有神韵的南瓜壶。

紫砂是世界陶瓷艺术之林的奇葩艺术,也是凝聚中华五千年民族民俗文化的纽带,从七千多年的陶文化的原始积累,作为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艺术思维等,传承千年的文化血脉,从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民俗等等方面进行探索,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1]《紫砂精品品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筋纹壶嘴壶盖
伪造的情书
“君乐壶”的筋纹艺术美感探究
筋纹智慧,美菱盛放
——论紫砂壶作品《合菱》的艺术创作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紫砂茶壶筋纹器形探讨
历 练
制怒
壶嘴的曲直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