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成今的《竹炉壶》

2014-02-12 18:51俞有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0期
关键词:壶把郑板桥紫砂壶

俞有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艺术自创始以来,薪火熊熊传百代。紫砂壶发展数百年以来,凝聚着历代紫砂艺人的智慧,历经创新——继承——再创新,使得紫砂壶造型丰富,式样繁多,五彩缤纷,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紫砂壶爱好者都可寻得自己喜爱的款型,这是紫砂的魅力所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郑板桥著名的《咏竹诗》。“竹”挺拔遒劲,自古以来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郑板桥一生倔强不驯,尤以画竹、写竹见长。鉴于对郑板桥倔强不驯、劲节虚心、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人品的钦佩和受其爱竹画竹的影响,加之笔者自幼赏竹之“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似闲娟”,“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以及“未出土时先有节,于凌云处仍虚心”的君子气质和风范,萌发了以竹为题材创作紫砂壶的心愿和设想。

一件完美的作品,首先必须讲究选料,其中包括泥色与形式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考虑到所采取的工艺过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型时所用泥料的软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影响。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窑内烧成,必须放置合理的窑位,掌握火度,气氛温差要适宜。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结合产生出紫砂特有的效果。由此可见,《竹炉壶》凝聚着陶艺工作者的心血。

竹炉一词最早便出自于唐宋朝时期。和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悉悉相关,古代文人饮茶讲求意境,茶文化的几大要素——风景、茶叶、茶具、泉水缺一不可。无锡有地产名茶,茶具使用紫砂质地,水则是天下第二泉的泉水,关键要素全部具备。如若再添置一尊精美奇巧的煮茶炉,那真是享受茶文化的极致了。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宋朝诗人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习,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想必笔者不仅是对淡泊、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也是希望生命如竹子一样常青不败的美好意愿,象征青春永驻。

集古成今的《竹炉壶》,从意向、构思到作成,处处费劲心血。所谓“创作创作,作而难创”,可知难而进,笔者定然逆水成舟。壶嘴与壶把紧密呼应,壶把的转折过渡处理自然、老练,整个壶比例恰到好处,甚见功力。壶钮、壶把均设计成竹的枝干,粗细有别,又有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被设计成壶嘴的质感向上挺拔,既是刚正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

《竹炉壶》是紫砂壶的精品力作,其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品位,都是超一流水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力,其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诉说着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情趣、鲜明的人格个性。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以师法古人,超越古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一生钻研,以传统的造型、严谨的制作技巧有机结合,严谨、一丝不苟贯穿于作品,自始至终,终以作品秀丽多姿而傲视群雄,引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竹炉壶》充分表达了笔者对淡泊名利的雅竹的喜爱。

传承至今的紫砂陶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造型丰富的茶壶深受世人喜爱。《竹炉壶》大气、清新、沉稳、壶身如玉璧,棱线感强,更显美观与力量。嘴、把、钮紧密切合主旨,设计造型处处离不开竹子,四节竹段作一个简单的壶流,但出水流畅,皆具实用性,竹段自然弯曲,巧若天成,尤其突出折线的弯曲角度,显得力量充沛,刚正不阿。

[1]《中国茶壶大观》台湾长春树书

猜你喜欢
壶把郑板桥紫砂壶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紫玉飘香
——生活中的一点诗意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