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特色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与思考❋

2014-02-12 15:08
图书馆 2014年2期
关键词:陕西省档案馆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49)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ibraries,Archives,Museums,以下简称“LAM”)作为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于社会文化体系,通过各自的服务体系提供给大众所需的精神文化信息,提升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LAM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网络门户网站、特色数据库、虚拟数字资源等形式为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信息服务。近年来,LAM数字资源服务趋向于共享和合作,国际图联2008年发布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的报告,按照支持终身学习、优化服务、全民获取、拓宽用户群和遗产资源保护五个方面推荐了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7个LAM整合平台项目。2009年发布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是LAM数字资源整合的典型,该项目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主持,截至2013年4月,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有172个LAM参与,共计7704条记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甲骨文、敦煌文献、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等20种馆藏230条中国文化特色数字资源,全球都可以通过该网站了解中华灿烂的文化。〔1〕

国内LAM空间整合类似项目主要有:2010年开始建设晋城市图书馆、档案馆和美术馆“三馆合一”项目,将建成集图书、档案、美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展览、学习的一体化服务体系;〔2〕河南鹤壁市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三馆一体”的鹤壁市文化中心,三馆共用各类展厅、报告厅、会议厅、演艺厅和文化中心广场等设施,水电、物业集中管理;此外还有正在建设的天津市西青区图书馆、档案馆及规划展览馆“三馆合一”项目和宝鸡市陈仓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博物馆“四馆合一”等项目。〔3〕类似LAM数字资源整合主要有2002年开始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型文化机构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截至2010年底,共建特色数字资源108TB,整合共建优秀特色专题库207个,累计服务9.6亿人次。地区性数字资源整合主要有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建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通过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数字图书馆联盟”、三角洲地区演艺联盟、打造动漫游戏游艺产业集群等15个文化共建共享项目。有效整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文化特色,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另外还有首都图书馆以图书馆百年馆藏为依托,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的北京文献遗产保护的“北京记忆”,湖南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建立荟萃湖湘文化各个方面内容的“天下湖南网”〔4〕。

陕西拥有数量众多的LAM,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发挥陕西LAM特色数字资源在文化信息服务中的作用,是目前陕西LAM数字化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陕西省LAM数字资源发展现状

陕西是中华文明诞生、繁荣发展的重要地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立业,也是现代中国革命发展重要区域,铜川照金、陕北延安被誉为中国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这些优秀的文献资料、历史遗址、出土文物、档案资源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基础文化机构记录整理,为人们提供了有关陕西文化文明的历史记录。截至2013年5月,陕西共有公共图书馆112家,高校图书馆80家;博物馆240余座,这些文化机构分布在陕西不同行政区域,记录着本地文化历史发生和发展。〔5〕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大批门户网站、特色数字资源、虚拟展厅等展示陕西优秀文化数字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陕西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1.1 陕西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分布

陕西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主要由陕西省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建立,省图书馆借助参与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机遇,建立了包括陕西帝王陵、秦腔秦韵、西安事变等10多个专题全文数据库,年访问量69万人次;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包括陕北民歌数据库、西安鼓乐数据库、歌剧《唐璜》专题数据库、秦派二胡资源数据库、美术馆藏民间艺术品数据库等15个专题特色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了陕西特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等资源。〔6〕数据格式主要采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多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访问。此外,2013年由陕西文化厅出资建设的“陕西省数字图书馆”项目,以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整合海量数据信息,建成彰显特色、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图书馆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陕西省数字图书馆将为陕西文化共享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成为陕西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一个核心。

1.2 陕西档案馆特色数字资源分布

截至2005年,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共保存档案资料1580万卷(册),其中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约650万卷(册),按照“陕西省‘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到2015年,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和部门档案馆、综合档案室范围内,通过数字化手段,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形成全省规范化、可共享的、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群。市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建成具备档案查询、现行文件阅览、业务受理、宣传等基本功能的网站(网页),方便用户的各种需求。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建成虚拟专网,实现已开放档案目录数据的互联共享。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根据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程,适时在电子政务内网上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如2012年由陕西省档案馆正式开通了陕西省档案信息网,已完成档案数字化录入75万条,全文图像扫描115万幅,重大事件音视频3105条。建有民国初期的着装与发式、张友良书画作品赏析、萧焕艺术作品展等6个特色数字资源;西安档案馆的网上展厅,建立16个特色图片展览;延长石油集团档案馆建成档案门户,录入案卷级目录16584条、文件级目录75000余条,部分声像档案数字化,基本形成数字档案网络服务模式。〔7〕

1.3 陕西博物馆特色数字资源分布

陕西博物馆数字资源发展较早,国家一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汉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都建有特色化数字资源,以网上展厅、专题展播等各种形式展示特色馆藏。截至2012年12月,陕西省共有网络上线博物馆33家,这些博物馆发布了数量众多的数字化资源。〔8〕如2012年开通的“陕西数字博物馆”是以陕西馆藏文物数据库收集的10万余件登记文物,40万组一般文物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网络技术、动态模拟、三维演示等数字化技术,将实体博物馆和丰富藏品通过网络展现出来。全方位展现了实体博物馆19座,虚拟化精品文物39座,此外还有文博专家专题视频,实体博物馆语音讲解等数字化资源。〔9〕

2 陕西省LAM数字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LAM分属不同管理机构,造成资源分散和重复

LAM分属不同的文化管理部门,陕西公共图书馆管理部门是陕西省文化厅,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分属本系统管理;博物馆属于省文物局,为省政府直属机构;陕西省档案馆(局)为省委直属事业机构。图书馆侧重图书和连续出版物收集;档案馆侧重原始、一手资料收藏;博物馆则侧重实物及与实物相关资料的收集。由于没有合理的协调机构,同一种资源可能在三馆以不同方式收集,客观造成资源分散和重复收藏。如有关“西安事变”资料,省图书馆主要收集有相关论著、论文、机构学者、影视资料共计有2288条,以期刊论文、报纸、网络新闻、图片等格式为主;省档案馆收藏有西安事变张——杨团以上主官姓名表、“双十二”事变的来往密电等原始资料;西安事变纪念馆主要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五间厅等旧址为主,另收藏有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分割管理导致这些历史资料分散存储于不同机构,给研究和使用这些资料带来不便。

2.2 LAM数字资源格式多样化,整合难度大

长期的分散管理造成陕西省LAM数字资源类型、格式、标引标准不同,发布形式差异显著,不同的数字标引规范给数字资源整合带来障碍。如省图书馆的“西安事变”数据库采用TRS全文检索系统,设计了三级目录,主要收录文本1500万字、图片4000多幅、视频30多部,数据格式参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相关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加工标准和工作规范。西安事变纪念馆主要以门户网站形式提供服务,对收藏档案文献、照片资料以图片配文字说明展示,其中“史海寻真”栏目以电文、函稿、口述历史再现了当年围绕“西安事变”相关的电报、新闻报道、共产国际的指示等等,网站提供数据浏览服务。另外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血铸中华系列——西安事变纪念馆”主要介绍西安事变发生的相关背景、研究资料,以文字说明为主,配有简单的图片。同一主题的不同数据格式,为信息资源组织和展示带来很大障碍。

2.3 数字资源整合中版权复杂,存在风险

LAM数字资源整合需要对原始资料数字化,按照版权法规定,公共领域或者版权拥有者明确许可的数字化资源可以整合和共享。三馆自有的馆藏资源中有些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还有一些视听资料、公开报道、摄影作品,无法确认版权拥有者,如何解决这些可能存在版权问题的数字资源,也是困扰LAM数字资源和共享的问题。欧盟《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的版权和有关版权若干方面的指令》将图书馆、教育机构、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在具体复制数字资料权利设为例外,容许在版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复制,但这种例外不是强制性的。

3 陕西省LAM数字资源整合思路

3.1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LAM数据整合

陕西省LAM分属不同机构,多头管理是制约LAM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因素,可以成立由陕西省文化厅、省档案局、文物局等上级管理部门组成的“陕西省三馆整合委员会”。参照广东省“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建立跨系统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归口省文化厅领导,省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主管领导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每年由省财政厅提供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整合珠三角地区图书馆、文博单位、艺术团等文化团体优秀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服务水平,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10〕陕西省LAM整合委员会可以设在省图书馆,由财政厅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整个陕西省LAM数字资源整合,提升陕西省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3.2 建立“一站式检索”框架,方便LAM跨平台整合

考虑到LAM数字资源的特殊性,可以采用2010年OCLC推荐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馆藏一站式检索”框架,该框架主要目的是通过元数据映射和术语转化,跨系统跨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查询,并将检索结果按照读者需求格式显示给读者。如将西安事变数据库、西安事变纪念馆等3个数字资源,利用网络数据整合技术建立一个独立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将TRS全文数据库资源与西安事变纪念馆中的“史海寻真”、共青团中央的“血铸中华系列——西安事变纪念馆”中的“历史资料”在前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特色数据库,后台可以保留原有格式,或者利用元数据映射技术重新定位。整合后的网站可以全面、深层次地展示西安事变历史事件,供用户学习和研究整个事件。国内已经有较成熟的类似Google简约化的统一资源发现平台,如Summon、Primo、Worldcat Local、Encore系统,中文的有超星发现系统。这些一站式检索系统可以通过元数据知识库和系统API,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元数据收割、导入等方式实现数据收集、查重、整合。为最终用户屏蔽了不同数据源在平台、界面、检索指令等方面的差异,使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界面访问多种异构、分布的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深度整合,给用户以良好的使用体验。

3.3 规范LAM数字资源版权,加大数字资源利用

LAM作为社会基础文化机构,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民众、科研人员和公司能够从信息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先决条件。在欧盟法律和国际协议的框架下,只有公共领域或版权拥有者明确授权的数字化资源才能整合和存储。〔11〕陕西省LAM数据资源整合可以先从不受版权保护或者版权所有人声明可以提供公共领域使用的资源开始,对于图书馆特色库中公开访问的资料、博物馆制作的虚拟动画、展厅资源、档案馆可以公开的文献资料在选定主题前提下公开版权说明,最大化共建共享特色数字资源。

总之,整合LAM数字资源是未来陕西基础文化资源发展的主要趋势,合理有效整合陕西LAM特色数字资源,可以形成陕西特色文化资源品牌,为全球用户提供教育、娱乐和体验为主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提升陕西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1.About the World Digital Library:Partners.〔2013 -04 -27〕.http://www.wdl.org/en/partners/

2.张鹏军,张文庭.晋城:“三馆合一”工程填补空白的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太行日报,2012.7.10

3.赵红杰.试论我国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协作与共建.武汉: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4.郑燃,李晶.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情报资料工作,2012(3):69-72

5.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编.陕西统计年鉴2011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33-535

6.徐大平,郎菁,梁芬玲.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选题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情报杂志,2012(2):174-177

7.陕西省“十一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2013-05-27〕.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4/366/373/114.htm

8.陕西博物馆大全.〔2013 -06 -25〕.http://www.wenwu.gov.cn/channels/493.html

9.陕西数字博物馆.〔2013 -05 -27〕.http://www.0110m.com/

10.沈静.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创新性与实践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1(12):86-90

11.肖希明,郑燃.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26-39

猜你喜欢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