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社火

2014-02-28 15:38刘向忠
鹿鸣 2014年2期
关键词:高台社火文化

刘向忠

毋庸置疑,“社火”源自民间,而且源远流长。

也就是说,“社火”是老百姓创造的,是老百姓聪明和智慧的体现。应该是老百姓生活中,过年时最快乐的表现。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的寄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很早的时候,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老百姓自演自娱的活动。因为参与人数多,场面宏大,人人都可以表演、娱乐而深受百姓的喜欢。它来源于古老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能驱邪避难,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地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我国有十多亿农民,因此,流传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的“社火”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在过去,每逢过年时,老百姓不但自发组织表演“社火”活动,而且还要唱大戏,都是中国大地上一道道光彩照人,赏心悦目,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风景。但是,我对“社火”知之不多,只对甘肃省庄浪县、静宁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地区的社火有略微的了解和观赏。这些地方的社火种类及表演方式大体相似。因为写这篇文章,我翻阅了一些书籍,在网上查看了一些资料,才得以对社火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知晓,加深了我对老百姓近乎狂欢式的娱乐活动——“社火”的印象和理解。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头一天晚上,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各样的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

直到今天,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里,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活动。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而我所在的宁夏隆德县,已享有“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这里的社火也是留传久远,内容丰富,百姓喜闻乐见。据我所知,这里也正在申报“中国社火之乡”,目前,已经初步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评定。

民间有“耍社火”,“闹元宵”的说法。一个“耍”字,一个“闹”字,道尽了老百姓心里的欢喜和快乐。也映衬出热烈喜气、热闹非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安身立命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几乎每年元宵节,都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社火大赛”。

这一带,社火的表演形式有:“马社火”、“高台”、“耍狮子”、“舞龙”、“赶毛驴”、“划旱船”、“踩高跷”(高拐子)、“扭秧歌”等。当然,这些表演形式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互相陪衬,相映成趣。方圆数十里,尤以“马社火”和“高台”最为吸引人。

“马社火”也是民间最早的社火形式。“马社火”就是装扮角色都穿着戏衣,打着“花脸”,手拿道具,骑在马(驴、骡)背上而得名。在村庄里、山路上列队而行。马(驴、骡)也披红挂彩,要让人牵着,走村串巷。取材于历史喜剧和神话传说。“脸谱”(打花脸)是“马社火”的重要因素,“马社火”不同于戏剧,没有剧情过程、道白和唱词。因此,装扮角色面部表情的刻画(原料为:油彩、锅墨、猩红、石黄等)是让观众识别历史人物的依据。以极度夸张的手法用各种图案来突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社火脸谱的起源更早,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具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

“高台”是立体的造型艺术。以高、巧、奇著称,以富丽、精美、玄妙取胜。就是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某一凝固情节,多由三两小孩扮饰,男女儿童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在2—3米高的钢筋上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将其用的钢筋(乔装打扮后,表面看不到钢筋)固定于事先做好的华彩亮丽的平台道具之上,平台道具上用彩纸等原料做出花枝、老虎、棉花、云朵等形态各异的物体。最早用拖拉机运载着游街乐众。

我身边的每个元宵节,值得大书特书。因为有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社火大赛”,因为有五彩斑斓、意趣盎然的“元宵灯会”,因为有火树银花、美轮美奂的“烟花晚会”。我觉得都是胜于美酒佳肴的特大盛宴。是老百姓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宴、精神盛宴!这里只说“社火大赛”,由于是“大赛”,各个部门便邀请民间各路艺人、高手,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扎(装扮)别出心裁的彩车,制作令人拍案叫绝的高台,只等元宵节这一天为人们送去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欢愉。endprint

这天一大早,十里八乡的人们便穿戴一新,兴高采烈地赶往县城。县城主要街道两旁,挂着五彩缤纷的灯笼。也很快站满了人。只听到处鼓声响亮,爆竹齐鸣,人声鼎沸。万人空巷,人们齐聚主要街道的两边,只盼“社火大赛”拉开帷幕。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喜庆活动也吸引外地数家媒体和记者,饶有兴致地前来采风、摄像、拍照。

随着震天锣鼓的敲响,爆竹轰鸣的时刻,人流沸腾了。列队整齐的一个个社火方队便亮相于人们面前。从街道的一端行进,开始表演,每个社火队的组成大体相似,由数量可观的方队、高台、马社火、扭秧歌、狮子、舞龙、旱船、高跷等组成,但是每个社火队的内容却是迥然有别、花样百出。现在的马社火大多是坐在车上的,而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个高台了,由于创意新颖,色彩明亮,造型别致,精巧绝妙,题材广泛,让无数欣赏者禁不住啧啧赞叹,拍案叫绝。一个主要的看点就是:每年是什么生肖,高台的主题就有与此有关的各种图案、“传说”、“故事”、“实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有“金牛”奋蹄的,有“金鸡”报晓的,有“银蛇”舞动的,有“猛虎”下山的,有“玉兔”嚼草的、有“骏马”昂首的,有“小猴”伸手的;当然,还有更多历史和神话题材的形象和扮饰者——取材于《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记得有一年元宵节,天空下着大雪,社火大赛如期举行,人们沉浸于观赏社火、高台的精彩和美妙,如痴如醉。我看到人们的肩上落了一层雪,也浑然不觉。有的社火队前面有喊“议程”的,就是由一位年长者手执蒲扇,随着鼓点的节奏,边摇蒲扇口中边喊着吉庆、祝福的话语,也有百姓生活变化的顺口溜,不时引来人们大笑。不停的鼓声敲着,不断的爆竹响着,扭秧歌的婀娜多姿、袅袅婷婷;耍狮子、舞龙的活蹦乱跳、酣畅淋漓;划旱船的风生水起、摇曳多姿;赶毛驴的舞鞭甩袖、诙谐滑稽;踩高跷的引人注目、惊险揪心;大头娃娃摇头晃脑、憨态可掬……。街头成了人流的海洋,欢乐的海洋……。一个个社火队边表演边缓缓地向一端的大赛主席台走去。街道的这头望不到那头。只有两边人流的涌动。几个小时的行进、表演,把“闹元宵”的意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人们也真正得到了精神上的欢愉和享受,这从人们喜上眉梢、喜笑颜开的表情中能看得出来。略感遗憾的是:匠人们经过数日悉心的劳作,好不容易扎成的一个个崭新、漂亮、多彩、精妙的彩车和高台,人们就只能尽情地欣赏这几个小时……

无论时光流逝多久,无论世事怎样沧桑,无论人心怎样不古,但是,留存于我记忆中的老家盛况空前,老百姓欢天喜地,喜气洋洋地“耍社火”的场景永远鲜活如初。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还差,劳动也辛苦,文化娱乐活动很少,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彻彻底底地闲下来,进行娱乐和观赏。而“耍社火”便是人们最常见的文化活动之一,此外还有“唱大戏”。社火以“马社火”为主,还有“地摊戏”等。正月初三一过,有些村庄的马社火、狮子等就开始表演,并结队去附近的村庄拜年(表演)。给人们送去欢乐,送去祝福。要去的村庄的人们要准备接社火。随着锣鼓声越来越近,来的马社火刚到村头,这个村庄的人们也开始敲锣打鼓,点燃早就准备好的火炮,迎上去,人们互相握手、问候。马社火、狮子就在巷道里游走、表演,各家各户大门前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欢迎。然后走到宽阔的麦场里(麦场里备有桌椅,桌上摆有油饼等)集中表演。引得全村的男女老少欢笑着观看。表演中,还要给马社火、狮子“挂红”,并礼节性地给领队一些烟等。表演完还要敲锣打鼓送走马社火、狮子。距离我居住的村庄十多里外有一个村庄叫“梁河”。每年正月初九(上九),这里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社火汇演活动。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我忘记了。只记得很多人带着香裱、供物前去“敬神”。有一年正月初九,沿着山间小道,我随路人去“梁河”,耳闻目睹了社火汇演的盛况和人们的欢乐。方圆数十里的一个个色彩明亮,雄赳赳、气昂昂的社火队敲锣打鼓,列队汇聚“梁河”。在一块阔大的土地上,逐一排成长长的队伍,进行表演。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爆竹声声。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几个身体壮实的大汉,各抬着几尊“神”的塑像,似乎“神”很重,很特别,他们有意做着一些动做,时而拐到这边,时而拐到那边,大幅度的动作,把“神”颠簸得东倒西歪,让人心里无比欢喜,也更加敬畏;数量可观的由一个个人牵着的马社火,题材多样,装扮者服饰华丽,脸谱生动、丰富,手中的道具千奇百怪,有的马(驴、骡)受了爆竹的惊吓,会挣脱牵着的人,跑出队伍,胡乱奔跑着,不由让人心里惊呼,也无拘无束地大呼小叫;舞龙的使出浑身的劲,左右小跑着变换着形状,让人眼花缭乱,笑逐颜开;耍狮子的也精彩、欢闹,时而跳跃、时而欢奔、时而翻滚、时而直立,引得人们狂欢大笑,拍手称快……震天的锣鼓声,响亮的爆竹声,伴着“抬神”、马社火、舞龙、“狮子”等精彩、绝妙的表演、汇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涌流成欢乐的海洋,给萧瑟、冷清的山野和村庄带来了生机、色彩,为人们带来了欢乐、愉快、享受。正月十五,乡上同样要举办大规模的社火汇演活动。这又将是方圆百里的人们狂欢的时刻,也是人们无与伦比的视觉和精神盛宴……

对于大多中国人来说,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情结:过完了元宵节,才算真正地过完了年。

“社火”是老百姓近乎狂欢式的娱乐活动。

也许有朋友会问:现在这样的说法有误吧。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这是过去,每逢过年时,老百姓真真切切的闲式、享乐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只是当下这样有意义的文化传统活动越来越失色和萧条了。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关;与人们快节奏、急功近利有关;与人们浮躁麻木、贪图享受有关;也与人们价值观滑坡,道德沦丧有关。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中国大地上失传和消失,幸亏在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下,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做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重大决策,设立专项经费,付诸实施,成效显著。我生活的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目录的有:“高台、马社火”、“社火脸谱”“寺庙祭祀”、“泥塑”、“砖雕”等,并且每个项目都有代表性传承人。无数事实证明,无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多富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能丢的。在此说些题外话: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包括社火)、文化等都是一脉相承的。来自宁夏西海固的作家郭文斌(现居银川,为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杂志主编)做过一个比喻:经济是房子,文学(艺术、传统文化、文化)是空气,两者都是人们生活不能缺少的。这些年来,郭文斌与许多仁人志士一道,身体力行,为日渐浮躁、空虚、失去价值去向的心灵和萎靡、颓废、丑恶的世风对症下药,力挽狂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安详主意”的提出和传播,的确为人们的心灵和社会吹来了阵阵清风和花香!《点灯时分》《寻找安详》《瑜伽》《农历》《大年》《守岁》等作品集,就是一曲曲清澈、安静、明亮、安详、有味、向内、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传统文化的诵歌和深情呼唤!他的“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就叫《吉祥如意》!近日,我又在《宁夏日报·六盘山文艺副刊》读到他的七千多字的新作:《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他写到:“什么是传统文化?我的理解是,她是生机的文化,常识的文化,永恒生命力的文化,和谐力的文化,实现幸福美满人生的文化……”。他以诗性、哲理的语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我深为感动,我也深表赞同,并且再一次向他致敬!向他送去遥远的祝福!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由社火想到传统文化,又想到殉道般捍卫传统文化的人。

我希望社火等有益的活动在中华大地上永远上演、绽彩!

我希望传统文化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也希望天空吉祥!大地如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台社火文化
高台镇皂荚树
年味里的“虎文化”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危如累卵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社火,耍起来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
高台居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