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贵州茶博馆

2014-03-09 06:49湛红
茶博览 2014年5期
关键词:茶籽茶场湄潭

湛红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正门 摄/汤后磊

贵州,在中国版图仅占1.84﹪,而小之甚微的湄潭,却是点缀贵州无数精彩的一颗明珠。虽是生长在深山,但从未离开过文化的渲染,从古至今,小小的湄潭就一直用一种特殊的、从未间断的方式与外界保持着联系,那就是—茶叶!

随一条弯环如眉的湄江河,一路带着父辈的嘱托,油然而生的好奇,嗅闻着那一缕久远的茶香,为了那一段精彩的历史,终于,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土地。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于湄潭,不仅提升了贵州茶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而且让走出湄潭的人们再一次翘首期望着这一个在历史轮回中坚强奋进的小城,期待着她的蓬勃与辉煌。湄潭的秀美山水为茶博馆提供了社会人文、自然生态条件,其彰显内容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里荟萃了贵州茶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对贵州文化的延伸作了有力的推动,此后,也必将是贵州茶文化的窗口、茶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贵州茶人的精神家园。

茶籽化石莅临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为其增添了无限魅力和风采,有力地鉴证了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带之一,自豪地向山外的人们诉说着黔茶自己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一百万年以前就存在的物件,似乎早已知道命运的安排,泰然处之地等候着后人的找寻,于是,1987年7月的一天,一位背着采集筐,脚踏布鞋的中年男子走近了茶籽化石。他就是晴隆县的茶业专家卢其明,这是他无数次野生茶树调查中的一次。

他如往常一样东看看、西嗅嗅,突然,感觉踩到什么硬硬的东西,挪开脚底,一个黑乎乎的物件吸引了他的目光,卢其明轻轻地刮开上面的隔层,几颗圆溜溜的家伙“瞪”着他,或许是对了眼缘,卢其明把这几个小家伙带回了家。

1988年10月,经古生物学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双兴和中科院贵阳物理化学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研究所、省农业厅和省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多位专家现场勘查,鉴定为卢其明带回的圆溜溜的石头就是“距今一百万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世界上迄今尚未发现比此更古老的茶籽化石。现在,茶籽化石终于有家了,在众人仰慕的目光中,它更自信、从容、骄傲、自豪,因为,它在世界茶的历史追源中为贵州说了一句不可估量的话语!

100万年前,那还是个在学术上被称作旧石器的时代,大陆之间的版块界限并不像现在这般鲜明。贵州是三叠纪时期上升的古陆,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千姿百态,这里分布着无数的高大野生茶树。

或许就在那么一个宁静的夜晚,茶树们在面对微风时摇曳身姿,一颗调皮的茶籽从枝头上跳下,欲往寻找属于它自己的世界,却没想到被突如其来的地质构变深深掩埋,从此,它开始了创造奇迹的蜕变,或许,这就是留给我们的那一个机缘。不过,它是幸运的,也是唯一的,再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而睹了二十一世纪的繁华。

这也许就是注定,注定历史再一次碰撞出偶然的相遇,就在这颗茶籽化石等待了100万年后,相遇在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和茶籽化石一样,已把茶博馆当做最后归宿的还有很多古老的茶文物。那些静静展放的各种古老的民族民间茶器、饱经风霜的古茶树标本、引领茶叶生产加工的机具、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留的文献资料及茶叶标本等等,虽已残缺沧桑,但却清晰地呈现了岁月中留下的珍贵印记。现在,它们已是无声地存在于透明的玻璃柜中,但是,其中隐藏了多少悲欢离别、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颠簸劳累才终于安祥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呢?如今,我们只能在无尽的思索中回忆那些它们以往的风采和辉煌,在那些锈迹斑驳的记忆里,层层剥离出无比精彩的茶的故事。

贵州是不产盐的,所在茶博馆墙上图片里蜿蜒古老的石径,仿佛那就是贵州人的一丝希望。生活中没有盐是万万不能的,让茶走出去,换回所需的盐,岁月无痕,这又是怎样的一路艰辛?那时食盐供应主要依赖于四川等省。古代贵州,交通不便,陆路运输量小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川盐入黔以水道运输为主。清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四川省巡抚黄廷桂将川盐入黔的水道分为永、綦、涪、仁四大口岸,即今天四川的叙永、綦江、涪陵和贵州的仁怀辖地。川盐入黔后,进入中转站,再由贵州境内的水路和陆路运往各地。川盐入黔,返程则有以黔茶为代表的贵州土产入川。由此,盐茶古道逐渐形成。古道里凹凸的脚印、汗水的印迹、台阶里踩出的故事、石板缝隙里流传的歌谣,一路走来是贵州人的勤劳、智慧和骄傲!

湄潭,生长在大山里的小城,没有都市的繁华喧嚣、灯红酒绿,在山外的空间里显得那么寂寂无名、不为人所知。而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在国家危难时,在国民挣扎时,用薄弱的双肩,用仅有的资源—茶叶,担当起了抵抗外侵的重任。

1939年,中国大半壁江山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中国在国际上广受亲睐的传统出口产品:陶瓷、丝绸、茶叶在沿海一带受阻,为救亡图存,发展战时经济,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大后方建立茶叶科研、生产、出口的基地。于1939年4月初派遣茶叶专家于西南五省考察后选址湄潭,建立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素有“清、静、雅、和”为文化特质的茶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悲壮地担当起以茶叶换枪支弹药支持抗战的特殊使命。其实,在那个时候,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就只剩下了西南地区的“驼峰航线”和“史迪威公路”。可见,那小小的一片茶叶,在躲过枪林弹雨之后,换回的是照耀国人的曙光、拯救国家的希望!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不仅开创了湄潭现代茶业的先河,更是拉开了创建贵州乃至中国西部现代茶业辉煌历史的序幕。从此,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创办初期,汇集了全国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各方面知名专家40余位,其中,刘淦之、张天福、李联标在中国现代四大茶人榜上有名。由此可见,中央茶场在中国现代茶史上份量之重,亦可见湄潭茶文化底蕴之深。

在日寇的一路轰炸下,1940年初,浙江大学拖着疲惫之躯来到了没有硝烟的世外桃源—湄潭。由此,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艰难而辉煌的办学生涯。在湄潭青山绿水的陪伴下,浙大又开始了各种科学研究,其中就有和中央实验茶场的广泛合作。他们在这里科研、栽培、生产、教育,为古老的茶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湄潭茶经济、茶文化赢得了较快发展的机遇。他们聘请了实验茶场首任场长刘淦之兼任浙大农学院教授,并联合创办了西南地区最早的职业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实验茶场也成为了浙大学生实习和毕业分配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为贵州培养了100多名茶叶专业人才,现在贵州有名的茶叶专家牟应书就是当年的毕业生代表。

1942年的4月12日,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首次试制“湄红”、“湄绿”成功,这一成果的出现,再一次为湄潭茶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为湄潭在贵州乃至中国茶界提升自我价值而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永远的、无价的回报。在硝烟弥漫全中国的时候,命运的使命选择了湄潭,背负着全国的希望,湄潭没有辜负国人,让那娇小的茶叶编织成强大的保护网,为国家,为人民遮风挡雨吧!哪怕只是短短的时段,也为了我们的奋起而创造了希望的明天!

这是一段精彩的回望,在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里,回望那些茶的元素与符号,回望盐茶古道的艰苦与希望,回望中央实验茶场和浙江大学的相濡与沫,回望在湄潭的那一段艰难而美好宁静的日子,走过了,才知道历史的背后留下了沧桑的岁月,担当了,才知道茶叶的崛起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浓墨重彩,为后人留下了无限宝贵的经济、精神财富,为中国现代茶业、科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的存在与价值!

猜你喜欢
茶籽茶场湄潭
那年学捡油茶籽
西藏高海拔区不同处理对6种茶籽萌发的影响
湄潭茶园
鉴赏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茶叶树的留种及种子育苗技术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论茶场劳动合同管理及法律防范
伊马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