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留住江豚的微笑需要社会的合力参与

2014-03-11 01:49
中国三峡 2014年12期
关键词:江豚三峡农业部

王丁:留住江豚的微笑需要社会的合力参与

记者/任 红 编辑/罗婧奇

摄影/程斌,引自《人与生物圈》期刊2014年第1期。

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工作,也是基于科学的一项社会的工作。

《中国三峡》:中国的长江江豚是一种特别有灵性的动物。环保人士常说,我们要留住江豚的微笑。那么,江豚,它真的在微笑吗?

王丁:江豚天生嘴角向上翘。我们说它始终在微笑,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

从2006年到2012年,短短六年间,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从1225头减少到505头。

《中国三峡》:受农业部支持的江豚保护项目启动三年了。您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江豚的生存现状呢?

王丁:应该说江豚的情况越来越濒危了,而且目前是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状况。调查数据可以来支持这种说法。2006年,我们的调查结果是:长江江豚大约1800头,生活在干流的大约还有1225头。2012年,我们再一次进行重复性的全范围考察,发现长江江豚可能只剩下1040头,其中干流只剩下505头。短短六年间,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少了一大半。

《中国三峡》:那么,我们现在需要为这个物种做些什么来挽救它呢?

王丁:我们需要尽快多建立几个迁地保护区,先把这个种保留下来。从目前整个长江环境来看,干流上的保护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种保护的问题,目前已经到了保种的阶段。

天鹅洲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并取得了初步成功的范例。

《中国三峡》:您刚才提到的江豚现存数量是否包含迁地保护区内的种群?

王丁:这个数据是指长江干流和两个湖区的种群数量,不包括迁地保护区的群体。目前,天鹅洲迁地保护区的江豚数量有40来头。

《中国三峡》:在迁地保护的种群中,江豚的繁殖率高不高呢?

王丁:就迁地保护种群来讲,天鹅洲保护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范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并取得了初步成功的范例。江豚在里面不仅能自由地生活,而且能够自然地繁殖。它们完全处于自然的状态下,人类不会去打扰它。这里,每年都有3~5只小江豚出世。

《中国三峡》:每头江豚大概需要多少水面?

王丁:根据我们天鹅洲水域面积、渔业资源的估算,天鹅洲这个水域大概能够支持80~100头江豚的生存。由于每年都有好几头江豚出生,这给我们保种工作带来了希望。寻找跟天鹅洲比较类似的故道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建立故道迁地保护区的技术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比如,我们希望在何王庙故道建立新的迁地保护区。

《中国三峡》:如何评定一个故道是否适合建立迁地保护区?

王丁:这包括从水质、渔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包括周边的发展、有没有工业污染等进行统一的评价。何王庙的评价和后期调查工作都已经结束了。评价结果认为,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迁地保护区候选地。

IUCN已经把江豚归于极度濒危级,这跟大熊猫、白鱀豚在同一个级别。

《中国三峡》:我们在天鹅洲保护区的宣传单页上看到,大熊猫的现存数量是2500只,而江豚现存数量只有1040头。为什么数量更高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数量偏低的江豚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个现状是怎么造成的?

王丁:为什么江豚现在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只发布了一次。第一次发布的时间是1989年。经历了20多年,物种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那个名录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这个名录本身是需要调整的。

那么,具体到江豚这个物种,早在十几年前,农业部就组织专家评估,准备提升江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为什么拖到现在还没有落实呢?因为农业部和林业局在一些物种的管理权限方面和物种的等级方面有些不同的看法。两个主管部门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国务院也很难发布这个名录。

《中国三峡》:我们是不是应该推动一种更合理的动物保护的等级立法?国外有没有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

王丁:从实际操作来讲,以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为依据的话,在国家管理层面,江豚是等同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另外从IUCN(国际自然联盟)来讲,IUCN已经把江豚归于极度濒危级,这跟大熊猫、白鱀豚在同一个级别。

江豚虽然还没有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农业部仍然将其视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三峡》:如果按照1989年那份陈旧的名录继续管理和运行的话,实际上会不会对江豚的保护工作造成一些影响?

“2012年长江豚类考察”由农业部批准和领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策划,并会同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豚保护基金会组织并实施。本次考察覆盖了从宜昌到上海长达1700千米左右的长江干流,也就是长江豚类当前在干流中的分布上下限。考察中一共使用了两艘船,分别来自于宜昌及武汉两地渔政。本次考察采用目视考察及声呐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地获取长江豚类的种群数量、分布规律、栖息地选择偏好、人类活动影响等信息。此外,考察中还监测了渔业资源、水质和底泥污染、水下噪声状况。本次考察是继2006年以来的又一次针对长江豚类和长江生态环境的综合全面的“体检”。上下两图引自《人与生物圈》期刊2014年第1期。

王丁:当然会带来一些影响。对于不了解专业背景的公众而言,他最容易看到的标准就是你到底是一级还是二级。如果是一级,那么这个东西就特别珍贵,要加强保护。那么二级就不同了,在法律方面的规定也不一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要采取相关的行动,比如捕捞等等,都要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比如说白鲟、中华鲟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要有任何动作的话,必须由农业部批准。它们得到社会的关注以及各方面的支持也会多很多。而对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动作,原则上只要获得省一级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就可以。两者在法律地位上明显不同。

《中国三峡》:是否能够这么理解。同样是受到人为伤害,江豚和中华鲟由于法律地位不同,在惩治违法者时,量刑标准也会不一样?

王丁:从理论上讲,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实际操作来讲,因为江豚的情况非常特殊,虽然还没有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农业部仍然将其视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农业部曾经设想把江豚单独报给国务院,希望单独为长江江豚发布名录,把长江江豚划为一级保护动物。

张靓颖作为WWF江豚保护工作的形象大使,濮存昕作为农业部江豚保护工作的形象大使,都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中国三峡》:如您所说,江豚的环境越来越危急,科研团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不是增多了呢?

王丁:从过去以来的发展来看,社会确实越来越关注江豚了。在过去两年,江豚在各种媒体上炒得还是比较热的,宣传的比较多,包括社会上的一些民间组织,我们所谓的保护的“草根力量”也在增长。这对于整个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当地居民、渔民、公众越来越关注长江江豚的保护,这对我们的保护工作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支撑。从长远来说,这是我们江豚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来讲,也为我们江豚保护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坚强后盾。

摄影/程斌,引自《人与生物圈》期刊2014年第1期。

《中国三峡》:我们了解到一些公众人物为江豚保护代言,如张靓颖、濮存昕等都参与到对江豚的保护当中。如何看待他们的影响力呢?

王丁: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工作,也不仅仅是某些公众人物的工作。保护工作应该是一股社会的力量。整个社会都关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社会的密切关注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氛围,这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心江豚保护事业并参与进来。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使专职的保护工作者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显得不那么孤独了。

张靓颖作为WWF江豚保护工作的形象大使,濮存昕作为农业部江豚保护工作的形象大使,都参与到保护工作中。他们是比较正能量的公众人物,基本看不到关于他们的负面新闻。他们的这种代言对于江豚保护有很好的推广作用,我们也非常乐于见到他们这样的代言人。

2012年我们考察上海江段的时候,张靓颖上船慰劳考察队员。跟考察队员见面,参观考察过程,我们也向她解释了考察的工作。看得出来,她为这次行程做了很好的准备,我向她介绍了相关的情况,她也提到了一些问题。我当时还表扬她在来之前做了很好的功课,说明她是很认真地在对待这份职责。这是我们很乐意看到的。

《中国三峡》:2013年,中新社(CNS)和《中国新闻周刊》在推选影响中国年度公共利益候选人,您是当时的公益人物的三个提名人之一。其他的两个候选人分别来自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阿拉善SEE生态学会。您是如何获得提名的呢?

王丁:这可能跟过去两年江豚的社会关注度提高有关。2012年,我们对社会公布江豚考察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总的来讲,大家了解江豚的事情更多了,我们这些做江豚保护工作的人所得到的关注自然也多了。

《中国三峡》:是否可以说,媒体与科学家的互动,吸引了更多公众来注意这个问题?

王丁:对,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工作,它是基于科学的一项社会的工作。也就是说,保护是需要公众深入和广泛参与的,媒体的力量尤其重要。

《中国三峡》:您曾经兼任三峡集团科技环保部副主任的职务达两年之久。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企业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怎么评价三峡集团在这方面的工作?

王丁:我认为,三峡集团是一个比较有责任感的国企。三峡工程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很高的关注。三峡工程上马之前也经历了很多争论,其中争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三峡工程上马后,三峡集团在这些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包括一些生态项目、保护对策等等,不能说做得尽善尽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三峡集团所做的很多努力。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建设也得到了三峡集团的支持。我们相信,三峡集团能够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中国三峡》:您认为,三峡集团在这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

王丁:人也好,单位也好,提升的空间永远存在,这才是进步的动力。我们很难讲得太具体,比如说,三峡工程除了升船机以外,基本上都已经竣工了,正在整体验收阶段,对生态与环境的有些影响在短期内很难判别,因为影响是一个长期积累性的过程,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对它的监测和研究,来判断三峡工程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然后再采取更多的相应对策来尽量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尽量发挥它的一些正面效益,比如说它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等,尽量减少它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应该说这就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文图片转载自《人与生物圈》2014年第1期。)

【受访者简介】

王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IUCN鲸类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

【相关链接】

10月24日为国际淡水豚日,作为长江江豚保护的主管部门,农业部发布文件称,“长江江豚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10月14日,农业部发布通知提升江豚保护级别,并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管理保护工作。然而,江豚仍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需要经由林业部门、农业部门核准、确定,并提交国务院审议。目前,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远少于大熊猫,且种群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农业部提升了长江江豚的保护等级,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猜你喜欢
江豚三峡农业部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江豚“归来”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巴西农业部对农药登记增长情况进行说明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国家图书馆农业部分馆成立
律师欲就公开转基因信息诉农业部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