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丧葬礼仪中夫妻绝义的文化意蕴

2014-03-28 15:54陆斐
关键词:酒杯葬礼壮族

陆斐

(百色学院 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江河往往是分不开的,壮族是我国南部一支古老的族群,珠江流域则是壮族文明的发祥之地。壮族主要居住于岭南地区,古属百越的骆越、西瓯,地理环境复杂独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形成了独特的生计模式与行为习惯,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创造性,民族文化更是别具一格。

生老病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在不同族群文化的关照下则形成多样的人生礼俗。壮族的丧葬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仪式繁杂,体现了壮族人民对死亡的想象与理解,“既表达了人们的‘孝’,也为死者建构了另一世界,又满足了生存者心理需要”[1]5。 壮族的丧葬礼仪历来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项礼俗,具有多重仪式的文化场域,而夫妻绝义仪式则是其中的文化显现之一。夫妻绝义仪式就是指夫妻之间举行的一种解除婚姻、情断义绝的仪式,也是夫妻双方从此各自生活于阳间与阴间的告别仪式。

一、壮族丧葬中夫妻绝义仪式的考察

壮族本土的宗教是摩(MOZ)教,它的经书是《布洛陀经诗》,主要流传于桂西的红水河与右江河流域,是壮族的主要精神支柱。道公或师公自称属于道教,但所祀的神灵除了道教神外,又有佛教神、民间神等,因而在道场上有多神崇拜的仪式举行。在壮族丧葬礼仪中,一般由道公或师公(大巫)来主持这种活动,他们是能与鬼神相通的人神中介,平时主要的活动是“驱鬼”、“祈鬼”、“择吉”、“求福”之类,在丧葬礼仪中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壮族地区,老人病危时子女以及直系亲属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到场,或者不能出远门,他们轮流照看老人。在确定老人死后,他们就会放声号哭,开始移床,也就是把尸体的脚正对着门平放,表示为死者做好离开家上路的准备。接着用柚子叶、桃子叶或者用生姜来煎水,然后给尸体沐浴换装。子女们在给尸体换装时则用铜钱遮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叶等等,意味着使死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而且隐含了以后死者在阴间也会惠及子孙后代。子女们也开始穿衣戴孝,从这时起一直到尸体下葬子女们都不能离开死者,而房族兄弟姐妹和近邻村民听到哭声后也会主动过来料理后事,这也是为什么死者刚过世时子女们放声号哭的原因。同时也暗指了死者刚去世时灵魂比较脆弱,大声哭后死者的灵魂可能会苏醒过来。接着他们开始安排葬礼中的各种任务,如派人去请道公或师公来超度亡灵、给各路亲戚好友报丧、侍候守灵人这几天的饮食起居,以及照看死者家里的一切日常活动。

在整个壮族丧葬礼仪过程中还有很多繁琐的仪式,如买水、入殓、吊丧、出殡等等,而夫妻绝义仪式则是在死者出门下葬前举行的一项活动,也就是在吊丧和出殡之间举行的特别仪式。壮族夫妻绝义仪式主要是由葬礼中的行动来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不会有的,即使是夫妻的离婚也不会行这种礼仪。而要行夫妻绝义仪式主要是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先去世,而另一方还活着,那活着的就在先去世的一方棺材前行夫妻绝义仪式。当然,在壮族群体内部,这种仪式在丧葬礼仪中并不是非要不可的,有的地方并没有举行,而举行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从一方去世的那一刻起,活着的一方往往会流露出一种几乎绝望的情绪来,即使他或她不会戴孝守灵,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一次死者的尸体。在掀开白布看着曾经熟悉的面孔,嘴里往往会唠叨着说:“你走吧,就留下我自己一个人了,怎么不多陪我一会呢?”或者骂着说:“你走的好,以后再也不会有吵架的事了!”等等,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心情,但这种现象会重复多次。也许是怕老人伤心,或者是别的原因,儿女们会劝说老人到别的地方去。虽然子女也能察觉出老人表现出的异样心情,但却很少能体会到老人此时心中的真正感受。直到尸体要下葬之前,也就是尸体要被抬出门时,活着的一方会过来举行最后的夫妻绝义礼仪。夫妻绝义仪式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一项仪式,也许在子女们的意料之外。

在壮族的丧葬礼仪中,吊丧是期间最为繁琐,也最受人重视的一个仪式。道公在道场上的法术也达到了高潮,他高声念经,亲友们则依次向死者跪拜行告别仪式。他们两人一组,多则六、七人一组,双手拿着点好的三炷香,举过头顶向死者跪拜,致以最后的告别。等到所有参加葬礼的亲人好友都告别礼毕,死者的配偶开始出现了。他或她也要举行告别仪式,也是唯一的一次,这就是壮族丧葬礼仪中的夫妻绝义仪式。首先,他或她站在棺材面前,双手拿着自己或者他人帮忙点好的三炷香,眼睛凝视,神情专注,嘴里会说,“你走吧,不要有什么牵挂了,夫妻一场也就到此了,我和你诀别了……”等告别话语,声音非常凄凉,再加上道公特有的拉长的念经声音,使整个仪式显得十分悲壮肃穆。其次,他或她面对着棺材,把三炷香举过头顶,三拜以后下跪,每一拜身体都超过九十度,并且下跪时头碰地板,并磕头三次,仪式要如此的重复三次,然后把香插上棺材前面的一个小香炉上,接着再用一个小碗,或者小杯、小匙羹等盛酒易脆的东西,旁边的人则帮忙往杯里倒满酒。于是老人神情严肃,双手把酒杯慢慢举过头顶,和前面的程序一样,三拜以后下跪,站起来后则转过身子,背对着棺材,把盛满酒的酒杯举过头顶,然后再向后抛,让酒杯落在身后,也就是落在棺材面前。此时身子并没有转过来,只是稍微向后挪动,寻找酒杯的位置,找到后,猛然抬起右脚,用脚后跟重重踩着酒杯,随着酒杯破碎,然后说了一声,“我和你诀别了”。说完,他或她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并迅速离开道场,态度坚决。此后在整个葬礼上再也不能露面,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也不能目送棺材出门,直到儿女们送走死者下葬回来后他或她才能出现。这就是整个葬礼夫妻绝义仪式的流程,在此过程中,旁边的人都是静静看着,仪式庄严肃穆,只有道公或师公在凄凉地念着道经,在神秘的法术中超度死者亡灵,使整个仪式过程顺利地进行。在夫妻绝义仪式过后,道公的法术也告一段落,接着就开始组织出殡,到墓地举行下葬仪式。

二、夫妻绝义仪式的文化内涵

通过考察丧葬礼仪中夫妻绝义仪式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从“行动”的意义关照下进行文化的解读。“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2]。正如韦伯指出,社会现实根本上是由人们和他们的有意义的社会行动所构成的,“对于社会学,‘国家’、‘团体’、‘封建主义’等概念标志着一定类型的人类相互作用。因此,使这些概念成为‘可以理解的’行动是社会学的任务,也就是说,使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变成参与的个人的行动”[3]。由此可见,生者的个人行动在夫妻绝义仪式中被赋予一种外显或内隐的社会意义。当生者第一次手持香炷跪拜时,恩情还在,表明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爱护,或者彼此之间有平等的地位。但此时的仪式与两人在婚礼中夫妻对拜又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有相互尊重的意思,但婚礼中两人都是活生生的,所以对拜所指是向往美好的生活。丧葬中则是一个活着的人对着死去的人跪拜,是单方面的“行动”,于是带有一种无奈与感伤的情绪,两者所暗指的意蕴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特别强调有无生育后代,正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是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即男女相亲,结为夫妻,所以结婚的行动意向是男女双方建立家庭和生育子女。而生育子女又是最为突显的旨向。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族群中,人们都非常崇拜女性的生育能力。在整个结婚的过程中很多仪式都暗示着生育,也就是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所以婚礼中的夫妻对拜、喝交杯酒等也隐含有这种意思,但在丧葬仪式中的生者单方面的跪拜仪式已经没有这种旨向了,而更多的强调了生死离别的感伤。而且这种情绪在生者的仪式中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显现,这也是我们未能理解老人悲伤的真正原因。

孝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倡言孝道,是儒家教化人心的纲鉴,也是以孝治天下的蓝本,所以历来为人们所颂扬,如“卖身葬父、弃官寻母、尝粪心忧”等等。葬礼是人生中最后的一个旅程,虽然这种旅程是后人给死者举行的,但死者体面地离开则是子女的一个心愿,也是考验子女是否尽孝的一个标准。但是即使子女把葬礼做得非常体面,也无法弥补老人心灵的感伤,夫妻双方的生死离别才是葬礼中的主角,但这也是作为子女最容易忽视的情感部分。爱情是美好的,而死亡却意味着美好东西的结束,当然也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人总有一死,但在丧葬仪式中,夫妻双方则处于不同的经历场域,一方是驾鹤仙去,万事皆空,另一方则是悲痛万分、孤独寂寞。在民间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也就是如果有一方先去世了,另一方一般也不会活得太久,再过两三年后也会随之而去,当然这并不是普遍规律。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人们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测,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生者失去伴侣后心中的苦闷,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有关。其实,自从结婚的那时起,夫妻两人就已经合为一体了,而这一体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是表现在精神的层面上。所以我们对老人的尊重与孝敬,还是多从内心精神方面去关怀。丧葬礼仪在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仪式,体现了不同族群的观念与文化意识。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终结,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生者对死者的依恋、怀念与悲痛莫过于死者的配偶。他们表现最为复杂的心情,即对死者的思念与绝望,又是对生命的无奈与思考。

第二次的仪式则是第一个“行动”感伤情绪的深化,是一种生死离别的行动。如果两者以是否有生育后代为条件,则更会显示出生者的悲凉。仪式用的酒杯为什么是瓷器做而不用钢或铁做的呢?因为瓷器做的酒杯容易碎,而且能够被踩碎,酒杯踩得越碎则越吉利,因为酒杯碎了就表明两人已经是情绝义断,再也没什么牵挂,夫妻一场也就到此为止。而且意味着死者已安心地回归了土地,再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在当地壮族的观念中,人类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来的,死后也要回到土地去,所谓“入土为安”[4]观念。土地是很神圣的,它能包容万象,种什么得什么,这在两者之间形成了某种相似性,在迷信当中弗雷泽称之为“顺势巫术”或者“模拟巫术”,因为“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5]。 人们能够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也就是事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通过仪式的显现,努力使两者达到一致或者影响另一方的效果。如果酒杯没有被踩碎,那是不吉利的预兆,一方面表示两个人还有恩情,夫妻之间还有所牵挂,不愿这样的分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死者还不安心回去,或者在阴间路上有不顺的地方,这样死者就会来扰乱生者的生活,给家里带来不安宁,如家里有人会生病或者牲畜会死去等等,这是很不吉利的。这种情形对于两者都不是好事,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是对生者还是死者都会有影响。

而背对着棺材行夫妻绝义礼仪表明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也就是两人永别,如同摔碎的酒杯,以示婚姻的解除,本质上与日常的离婚没什么不同,只是在葬礼中显得更为伤感与悲凉,而这杯酒也就是永别的酒了,是一杯苦酒。所以葬礼中行夫妻绝义仪式具有特殊的意义,涉及到了生者和死者的安宁与愿望,并引起人们心理的一系列的变化,因为“从一种状态进入一种状态时,一个群体会出现某些变化,而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就是仪式”[6]。

三、夫妻绝义仪式彰显的宗教信仰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生旅途的结束。当人们对于死亡现象愚昧无知时,往往将它归于神力,从而加于崇拜或产生禁忌,仪式就是这种神秘、敬畏心理的反应。当然这种害怕死者的灵魂回来殃及生者生活的观念,以及形成的仪式其实就是一种禁忌,而这种禁忌也许是恐惧的根源,因为“对禁忌的违反意味着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为此,人们总是谨慎小心,时刻防范”[7]。 而“丧葬是古人在自己的本能理解和原始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对死亡文化的认识及一系列对死者的处理方式,而这些处理方式总是与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使在当下的丧葬习俗中也没有例外”[1]1-2。

丧葬仪式往往与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人们相信,死只不过是人类的灵魂从阳间进入阴间,而到了阴间世界的灵魂也如同在阳间一样,需要衣食住行等等生活用品。“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阴世’(冥界)。因此,从人死去的这一刻起,也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手续”[8]。同样,在壮族的观念中,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到了祖宗那里去生活,其实就是一种“祖先崇拜意识”[9]。他们相信“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壮人认定灵魂永恒,认为魄、魂、躯是构成人生命的要素,精气、灵魂、血肉三体合一”[10]。因此死亡对于壮族人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并不把死亡看成是恐怖的事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壮族人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葬礼上顺利地展演,他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是那么随和与自然。然而对于结发大半辈子夫妻,他们对生死离别的绝义又是那么无奈与坚决。这种普遍的死亡观念是在通过结婚并生育后代的基础上构建的,对于没有后代的人来说,死亡就意味着痛苦而令人恐惧的事情。壮族的这种观念与古波斯人的信仰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没有子嗣的人不能进入天堂,而是被守桥的天使留在桥头。印度古老的观念也是如此,即没有后代的人,死后的亡灵就在荒郊野地孤苦游荡。对于现实的壮族夫妻来说,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无儿无女,他们觉得无后不仅生前受到别人的歧视,死后也无从交代。所以通过赋予文化意义的死亡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方面“人类在独特的信仰支配下,完成自然死亡的文化过程,或者使死亡变得不再那么恐怖,让人类文化平和地存在、生长和传承”[1]207,另一方面在无后的情形下显得无比恐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壮族葬礼中的夫妻绝义仪式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展演,而且也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显现。在葬礼中的夫妻绝义仪式构成两个相关的信仰崇拜,仪式中先是持香跪拜,而后又持酒杯背对棺材踩碎酒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行动却又合理地解释了壮族人们的心灵世界。

四、结语

不过,一般说来,考察夫妻绝义仪式作为研究丧葬或者理解夫妻情感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积淀着人们的各种心态,诸如恐惧、悲伤、崇敬,有的包含着人们难以言语的情绪或者对未来的一线希望。至于仪式中夫妻有无生育的想象,从顺势或者模拟巫术的原则来看,被认为可以促使夫妻生前所要达到生育的目的,以便死后有所寄托。尽管夫妻绝义仪式往往被赋予多重的意义,但也并不是说在壮族的每一个地区都非要举行不可,或者其他族群也是如此。相反,也许其他族群并没有这类仪式,但是这也并不表明在壮族或其他族群中没有夫妻绝义的仪式,也许只是存在着某些特定的举动,或者是过于细微,过于实际而不被认为是一种仪式。所以说,夫妻绝义仪式也只能是在现代意义上与其他族群的互动过程中才显现出来的一种行动,因为 “现代文明已对传统礼仪造成破坏,但在礼仪创新上又毫无建树”[1]。很多观念也会随着理性文化的发展而趋于消失,这自然导致了在丧葬礼仪中某些仪式的衰落。

死亡是最令人感伤的事情,它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类怎样想方设法逃避它,它都以一种特殊的外在力量而存在。尽管如此,它又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信仰,让死者安息,给生者带有希望。在夫妻绝义仪式中,生者和死者得到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生死的期待,这种期待及其满足的关系,使仪式成为一种符号资源,使双方社会行动的谋略得到沟通的可能,并对信仰寄很大的希望,而人类的情感也得到宣泄和寄托,精神得以满足。

[1] 陈淑君,陈华.民间丧葬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9.

[3] D.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68.

[4] 王霖.崇明岛“启棺拾骨”葬仪探析[J].民族研究,1997(3):28-30.

[5] [英]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6](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刘博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1.

[7]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2):30-37.

[8]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81.

[9]刘洁.灵魂在哪里得以安息——湖北省老河口市李家河农村葬礼俗的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2004(2):151-156.

[10] 郑雪松.壮族丧葬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8):74.

猜你喜欢
酒杯葬礼壮族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啤酒和酒杯的讲究
“斗卮”并非大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