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之后再话“烙饼”

2014-03-31 07:34王岩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烙饼教学策略数学

王岩

背景介绍:

6年前,我作为黑龙江省小学数学论坛“名师在线”板块推出的第一位老师,全程关注了论坛对四年级“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一课的研讨。

大多数参与研讨的教师感叹这节课难上,原因有二:一感觉课的容量大,尤其“烙饼中的学问”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二感觉上完了课学生收获不大,甚至还有没明白教学内容的学生。看到教师的困惑,激起了我的“攻坚欲望”,想亲自上一堂。于是,在一次哈尔滨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我教学了一节“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因课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教师的评价精当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可是好评过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吗?教学内容容量过大,为追求完美效果我是否有走过场的嫌疑?”……这些问题不断地缠绕着我,使我不敢放弃对这节课的思考。因为我深深知道,这个“坎”绝不是一节课的问题,更是好多教师在那个时期专业发展道路的至关重要的“关卡”,如果逾越了这个障碍那么教师将迎接一个新的教育里程。所以,带着不断的思考再次迎接挑战,我时刻准备着。

一、课时分布不同——大胆取舍

【再回首】

面对教材,不敢随便地逾越,于是一节课把沏茶问题、烙饼问题全部容纳进来。

感受:容量大,教师讲不透,学生吃不透。教学大部分时间是优生的天地,因为只有提问优生才能够让我的课讲得顺利,才能在规定的40分钟里把教学设计全部完成。可是这绝不是我所追求的“对话式课堂”。

【新思考】

为了解决前次的困惑,我决定再次教学不追求量要追求质。于是,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烙饼中的学问》,第二课时为《沏茶问题》并加上练习。这样每节课既饱满又学得深透。课堂不再为完成任务而努力,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会统筹思想而进发。

二、教学策略不同——走向实效

【再回首】——课堂再现

师:烙熟三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么烙?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请同桌两人合作,拿出三张圆片,摆一摆,看看用多长时间。

(2)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烙法。(切换为实物展台。)

(请学生上台边说方法边演示及所用时间。)

方法一:先烙两张再烙一张:12分钟。

方法二:三张轮换烙:9分钟。

师:两种方法哪种更省时?

课件展示:两种方法

师:都是烙熟三张饼,为什么方法二比方法一节省了3分钟?

(生无语。)

师:我们在烙饼的时候,锅里每次都放几张饼,才能保证是最省时间的?

生:在烙饼的时候保证每次锅里有两张饼是最省时间的。

师:为了保证每次锅里都是两张饼,烙熟三张饼,我们可以采用哪种方法?(出示课件。)

师:我们给烙三张饼的方法起个名字:三张轮换烙。(板书:三张轮换烙9分钟。)

从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6年前的教学看似以操作为依托,操作过后也有交流,甚至步步为营,步骤清晰,但是教师过早地追问给学生的空间过少。急于寻求答案,总怕学生感受不到,说不出来,不能理解,所以在操作后没有更好地从学情出发,而是从师情出发。另外,学生在展示思路的过程中没有记录,只是少数孩子理解,一旦进行对比研究学生没有抓手,更不利于数学建模,这样没有达到教学预定的效果,学生不是真正地学会,而是优生与教师展示的课堂。

怎样解决上次执教出现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体会方法的最优化?怎样让全体学生学会?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也是我近期要突破的教学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课堂。

【新思考】——课堂再现

师:烙熟三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么烙?

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请同桌两人合作,拿出三张圆片,摆一摆,看看用多长时间。

(2)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烙法。

学生在展台上演示方法,教师帮助学生把烙饼的过程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师:同样烙三张饼为什么第一种方法用了仅仅9分钟,而第二种方法用了12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1:我发现第一种方法烙了3次,第二种方法烙了4次。所以第一种方法省时间。

生2:第一种方法三次烙饼每次锅里都是两张饼,而第二种方法烙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时候锅里只有一张饼,浪费了地方。

师:是呀,这也正是第二种方法烙四次,第一种方法烙三次的原因呀。

生3:老师我发现只要不让锅里闲着就能节约时间。

生4:对,我同意,让锅里总保持烙两张饼就行。

师竖起大拇指:好,你们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也就是说只要锅里不空位就能保证节省时间,对吗?

生齐答:对!

师追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够保证锅里不空位呢?清你观察表格里的内容。

生1:老师就是让第二张饼烙着烙着出去休息一会儿,就可以。

生2:只要第二张饼休息一会儿,就会把机会给第三张饼,这样就可以锅里总有两张饼了。

师:哦,看来你们的方法就是让其中的一张饼在关键的时候“休息”一会儿,对吗?我们给烙三张饼的方法起个名字:三张轮换烙。(板书:三张轮换烙9分钟。)

烙三张饼的方法正是学生建模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我要用观察、对比、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学,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问、空间。

在学生操作过后,我让学生通过表格的记录进行观察、研究,一句“同样烙3张饼为什么第一种方法用了仅仅9分钟,而第二种方法用了12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在交流中马上意识到原来“不空位”才能让时间最短。于是一句及时的追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够保证锅里不空位呢?”这句追问的价值是把学生引向了知识的根本,这就是最优化思想的根本。学生在我如层层剥笋般的追问中让知识达到了纵深,同时透澈地理解了怎样找到最佳策略,建立了数学模型,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这次教学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变的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而这种教学策略的转变源于对学情细致的分析,只有发现学生为什么学不会,为什么没有理解,我们才能正确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弦,课堂就会生成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服务,走向实效。endprint

三、学生收获不同——落实“生本”

【再回首】

6年前的课堂教学师生一问一答,学生发言面比较少,语言和思维干瘪,应该说优生成就了那节课的精彩,这也是我一直隐隐的“痛”,但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我。我认识这个“痛”,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否定,不断地思考,实践才能破茧化蝶。

【新思考】

学生妙语连珠

学生语言一:老帅就是让第二张饼烙着烙着出去休息一会儿,就可以。

学生语言二:只要第二张饼休息一会儿,就会把机会给第三张饼,这样就可以锅里总有两张饼了。

学生语言三:我知道了,烙四张饼就是与两张饼的方法一样,正反正反。

学生语言四:烙5张饼也好办,把5张分成2张和3张,就是6分钟加9分钟呗。

学生语言五:那也好办了,就是把饼的总数分成单和双。双数饼就按照有几个2张那样烙,单数饼就是按照先2张2张烙,最后只要剩个3张就行了。

学生语言六:原来不管烙几张,就是饼数乘时间呀,这也太简单了吧!

如今“对话式课堂”深深地根植于我的思想之中,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境界,更是我的追求。所以在与学生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教师有意识地暴露着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在积极地不断地寻找着学生最近发展区,恰当地变换着自己的教学策略。所以只有“对话”才能实现“以学定教”。综观本节课有生生的对话,有师生的对话,每一次对话都在训练着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积累着数学活动经验,每一次合作都是对问题深度的剖析。学生经过对对错错的曲折过程,不断修正自己的思考,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理解,最终寻找到最优化的方案,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最扎实、最牢固,那种成功满足感就更深刻,这是数学本身的魅力,是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落实了生本思想。

实际上,以上的案例是我磨课的经历,对于这节课的思考还没有停止,可能若干年后又会有不同的呈现,这一定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攀升有着绝对的关系。真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再回首这些年的教学经历,之所以还有点成功感,完全是在“磨课”的过程中成就的。我一直就相信一句话“磨课”即“磨人”。磨课磨的是教师,是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求索与历练;磨课又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是团队素养的并进,是教育均衡的助推。endprint

猜你喜欢
烙饼教学策略数学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怀念烙饼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香喷喷的烙饼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烙饼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