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湖南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思路研究

2014-04-03 14:58黄力士段美娟刘学文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科普创作农民

李 祺,黄力士,段美娟,刘学文,张 哲,邓 晶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湖南 长沙41012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科普文化作品的发展进入较快上升阶段,特别是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在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的农业生产技能,深受农业从业人员的热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普文化作品中,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和工业技术占据了前三位。但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传统的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渐入困境。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农业人口约3 500 万人,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促使农业科普文化作品需求量逐年递增。因此,新时期开展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思路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的困难局面,影响农业科普作家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传播先进农业知识、农业文化和农业新技术,甚至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2 新时期湖南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氛围雄厚“十二五”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创新发展,切实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201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86.41 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科研技术人员达3.37 万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达6.25 万人,其中农学专业教师1 270 人。二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驻湘科研院所、省级农业科学院所、地州农业科研所以及各大农业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人数逐年递增,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科研、教育培训氛围,这将为新时期湖南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坚强的后盾。

2.1.2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较快,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受众群体庞大 2001年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呈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农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业区域布局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高支纱棉花、双低油菜、柑橘、优质绿茶、优质苎麻、外销生猪、肉牛(羊)、奶牛、淡水产品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水果蔬菜、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超级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油菜、两系杂交高梁、两系杂交棉花、三元杂交猪、无核柑等新品种的问世,以及水稻早育稀植和抛秧技术的应用,为湖南省乃至其他长江中下游省份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促使农业生产者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汲取有益经验,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受众群。

2.2 劣势

2.2.1种类不丰富,缺乏创新 农业科普文化作品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以适合基层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为标准。目前,基层农民迫切需要学习的是能够带动发家致富的农业实用技术、国家和地方相关农业政策知识、农业基本经济知识、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市场经济知识等。因此,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在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农业科普的内容和作品形式,最大满足农民需要。另外,现阶段市场上农业科普作品包括选题、内容、作品形式等千篇一律,有的农业科普作品在内容上大多停留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介绍上,往往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缺乏更新。导致很多农民无法理解到最新的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从而达不到科普的目的。

2.2.3 农村科普文化作品市场庞大但不成熟 湖南省有农业人口约3 500 万人,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2.24%,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民渴望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全省农业科普文化作品需求量逐年递增。但由于受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农民很少主动购买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往往凭口口相传的经验办事,没有从书本、期刊、音像制品等获取知识的习惯。另外,从阅读心理探究,较之看电视和接触多媒体相比,读书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方式,属于更深度的阅读,农民往往没有耐心,也没有信心通过阅读农业科普图书来获取新技术、新知识。

2.3 机遇

2.3.1 三农政策的持续稳定为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统筹城乡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牢牢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和湖南的耕地红线,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湖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把着力创新方式方法,与“三农”发展和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共同推进。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加,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会极大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会为以传播农业新知识、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方法为主题内容的农业科普文化作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3.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改造和提升以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能源为主的驱动,紧紧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者“口袋成果”。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并于2012年出台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纲要》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民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提升,全社会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8 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其他主要指标均达到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 位。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将为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2.3.3 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和“新农民”群体的发展为农业科普文化作品提供了稳定的读者群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各种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纽带的农业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联合体,以及返乡创业的“新农民”群体。不管是生产联合体还是“新农民”群体,大多不愿意从事传统的低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而更愿意从事新兴农业和高效农业。这些农业经济组织和“新农民”群体的参与者大多是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也拥有更高的求知欲,迫切需要学习更多、更新的农业知识,来适应新的工作。因此,这些农业经济组织和“新农民”群体是农业科普文化作品新生的一个潜在的广泛读者群。

2.4 挑战

2.4.1 潜在读者群数量减少 广大的读者群是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湖南省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农业人口,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递增,截止2013年,湖南全省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总人数已超过千万,达1 100 万人,且平均年龄为30 岁左右。而继续选择留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龄人或妇女,由于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真正能读懂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减少[3]。这使得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目标读者群不断缩小,潜在读者不断丧失。

2.4.2 农业收入相对较低,农民主动购买农业科普文化作品较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农业比较效益低、各地招工难等因素的影响,在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中,以务工为主要来源的非农收入比重逐渐占据了主体。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 372 元,比上年增加932 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 596 元,增长19.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9%;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 962 元,增长2.0%。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0.3%,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增幅较小,将会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会降低农民对以传播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需求。而目前,湖南省大多数农民获取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主要途径为接受政府或社会各界馈赠,主动购买农业科普文化作品较少。因此,这也是今后湖南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将要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6)关联度:γi=1/N×∑εi(k),式中:γi为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的关联度;N为评价指标个数。

2.4.3 新兴媒体的挑战 新兴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是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形态。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0 亿,其中湖南省收集用户数量已突破4 000 万个;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用户有1.30亿,其中湖南省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用户达700 万个以上。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其庞大用户群是新媒体农业科普作品的潜在受众,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传统阅读习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市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 新时期湖南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湖南省委《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总体要求,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倡导农业科学方法、传播农业科学思想,弘扬农业科学精神为总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传播,繁荣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努力实现科技兴农,全面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

3.2 创作理念

3.2.1 从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新农村建设转变 农业科普文化作品要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与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有机结合,使全面扶持农业、支持农村、帮助农民的有益经验在作品中得到彰显。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农村全面振兴,维护农民各项权益,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4]。

3.2.2 从服务传统农业向服务发展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新形势下,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创作应紧跟时代主题,适时调整创作理念,为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服务。

3.3 原则

3.3.1 科学性原则 农业科普文化作品是传播、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信息戴体,它是科技工作的延续。因此,其应具有不可动摇的科学性。

3.3.2 实用性原则 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的基层农民,因此,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以传播、普及实用性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帮助广大基层农民通过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3.3.3 创造性原则 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是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素材转化为农业科普作品的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农业科普作品创作者是基于农业科学知识、科学成果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创作表现形式,生动、引人入胜地将科学技术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信息产品。因此,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应坚持创造性的原则。

3.4 创作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和普及,人类社会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即全媒体时代。今后,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的数字化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将成为创作的主要方向。

3.4.1 立足根本,发挥自身优势 与新兴的电子媒体相比,传统的农业科普文化作品虽然有着明显的劣势,但他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成本低廉、信息技术的可靠性强(大多由科研院所等单位主办)、有着成熟的品牌影响等。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必须扬长避短,克服传统的作品更新慢、发行时间长、信息全而不精等不足,加强宣传与推广,谋求更大发展。

3.4.2 紧跟时代潮流,创新作品形式 新时期,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只有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潮流,满足人们对新奇事物的体验需求,不断创新作品形式,才能在全媒体时代立有一席之地。因此,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必须通过培养优秀作者、打造创作团队,建立自己的网站、出版自己的手机报、发行手机APP,主动迎接挑战,并通过建立微博、微信等多渠道扩大宣传、营造影响,才能继续赢得读者、占领市场[5]。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农业科普文化作品以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知识、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其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政府应加大对此类作品的扶持力度,将其纳入科技推广组成部分,对扩大发行的农业科普文化作品进行立项支持。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应建立相应优惠政策,如可采取补贴或赠与的形式鼓励农业从业者购买、阅读科普文化作品。

4.2 加强农业科普作品创作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缺乏大批优秀的青年创作者,特别是缺乏适应全媒体时代科普作品创作者。因此,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单位应加大吸收与培养力度,可以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青年专家和学生从事农业科普创作。

4.3 转变创作思路,美化内容设计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间接经验转向直接经验,由直接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因此,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在创作思路上也要顺应这一转变,在各科普作品擅长的领域,在农业政务信息、市场信息、农资信息、劳务信息、生活文化信息和实用生产技术信息中寻找突破点,加强研究创新,美化编辑,打造独树一帜,集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农业科普文化作品[6]。

4.4 依托新媒体,创新作品形式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化挑战为机遇,这就要求农业科普文化作品创作者充分了解新媒体的优势与运行模式,将农业科学信息、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与新媒体终端设备、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网站、出版自己的手机报、发行手机APP,还可以通过建立微博、微信等多渠道推送科普信息,达到既传播和普及农业科技信息,又迎合新时期大众阅读需求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普文化作品的健康持续发展。

[1]欧昌银.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6):64-65.

[2]杨水泉.农业科普图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2,(3):22-23.

[3]陈 焰.城镇化对农业科普期刊的挑战和机遇[J].科技创业,2009,(12):76-77.

[4]赛树奇,张宜军,杨 奇.新时期农业科普期刊办刊理念的转变—以《新农业》杂志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0,12(6):661-66.

[5]罗亚军.移动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普期刊出路浅析[J].科技创业,2013,(12):23-25.

[6]陈 焰,罗亚军.农业科普期刊的困境内因与发展对策[J].科技创业,2008,(12):91-92.

猜你喜欢
科普创作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一墙之隔》创作谈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微科普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