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应用研究※

2014-04-08 07:40郑玉红赵国敏
河北中医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风效能缺血性

李 奕 郑玉红 赵国敏 周 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北京 100010)

中医特色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的一项工作[1]。中医健康教育路径是将中医特色理论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予以实施。中风恢复期是向后遗症期过渡的时期,是意识、言语、运动等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除正确治疗和积极康复外,精心护理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开展实施了中医健康教育路径,为了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2011-07—2012-06,我们自行设计中医健康教育路径表,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76例均为我院特需病房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49~82岁,平均(65.21±1.42)岁;病程 23~98 d,平均(64.64±22.12)d;住院时间 12 ~30 d,平均(18.75 ±4.23)d。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62.33 ±1.25)岁;病程 14 ~100 d,平均(61.97±19.86)d;住院时间12 ~30 d,平均(20.35 ±4.63)d。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处于发病后2周~6个月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年龄≤80岁。

1.2.2 排除标准 存在意识障碍患者;有精神疾患和伴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恶性肿瘤的患者;存在感觉性失语、不能进行基本交流的患者;复中患者;中风前存在日常生活障碍或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

1.3 健康教育方法

1.3.1 中医健康教育路径 由病区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负责制订,责任护士在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征询医生意见,将中医辨证施护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制订中医健康教育路径表(以下简称路径表)。路径表有严格的时间和健康教育内容要求。

1.3.2 健康教育路径的具体内容 ①入院第1 d,介绍病区环境、病房工作流程及有关管理规定、责任护士、护士长和主管医生的姓名,各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情志指导。②入院第2~3 d,讲解自我管理知识,介绍各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红外线照射、耳穴贴压)、肢体良肢位的摆放。③入院第4~14 d,根据辨证分型、各项检查结果给予饮食、起居、情志、运动指导;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并设定阶段性目标;协助患者进行有效自我管理。④入院第15~19 d,讲解中风先兆的观察、定时监测血压、胰岛素注射方法、预防复发的措施、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方法;检查患者康复训练计划实施情况。⑤第20~21 d,由护士长在查房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如有患者或家属对健康教育项目部分掌握或未掌握,需再次对该项目进行再教育时则在备注栏中注明“再教育”。

1.3.3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由责任护士根据工作情况和时间随机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方式及时间均无具体要求,也无后期评价。干预组由责任护士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根据路径表完成各项内容,及时评价,并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根据情况反复进行评估、教育、评价,直到达到最终目标。护士长定期检查路径表实施情况,并抽查提问患者,督促宣教进程。

1.4 评价指标

1.4.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ADL)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4](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对患者的ADL进行评定。包括自理活动、括约肌训练、体位转移、行进、交流及社会认知6个方面的18个项目,每项均为1~7级评分,得分范围18~126分,得分越高表明ADL越好,并依次分为完全依赖(18分)、极重度依赖(19~35分)、重度依赖(36~53分)、中度依赖(54~71分)、轻度依赖(72~89分)、有条件的独立(90~107分)、基本独立(108~125分)及完全独立(126分)。

1.4.2 自我效能测量表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scale,GSES)[5],由德国学者 Schwarzer等研制,中文版由张建新和Schwarzer编制[4],共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根据得分指标[得分指标=(量表实际得分/该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100%],将自我效能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其中>80%为高等水平,60% ~80%为中等水平,<60%为低等水平[5]。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3 健康教育评分 利用设计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疾病知识10分,临床表现10分,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30分,正确的饮食及起居调养30分,情志调养10分,运动和康复知识10分)调查测试问卷,在2组出院前测试,得分80分以上为好,60~8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问卷由患者及家属共同回答。

1.4.4 评价方法 入院第1 d责任护士给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定,出院前1 d责任护士分别给予患者自理能力、自我效能量表、健康教育评分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FIM、GSE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FIM、GSES评分比较 分,±s

表1 2组FIM、GSES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入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出院时比较,△P<0.05

干预组(n=37)入院时 出院时对照组(n=39)入院时 出院时FIM 53.10 ±9.10 93.76 ±9.32*△ 50.06 ±8.37 55.73 ±8.59*GSES 31.00 ±6.00 52.00 ±5.00*△ 34.00 ±6.00 37.00 ±5.00*

由表1可见,2组入院时FIM、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FIM、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自我效能具有促进作用。

2.2 2组健康教育达标评分、达标率比较 干预组健康教育达标评分(85.29 ±12.43)分,对照组(63.32 ±11.76)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达标率85%,对照组63%,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缺血性卒中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散的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是缺血区的神经元代谢所需的氧及其他营养物质骤减,造成缺血中央区的神经元能量代谢衰竭、酸中毒、细胞离子失衡及兴奋性毒性坏死、自由基增加等致神经元坏死,而周边区通过侧支循环尚存在可恢复的神经元和水肿带,又称半暗带。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200万新发卒中的病例。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80% ~85%为缺血性卒中[6]。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颈内动脉夹层分离、脑动脉炎、肥胖(BMI>25)及血脂异常等。研究证明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高盐、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及缺乏运动等),使这些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致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卒中复发。卒中后患者出现躯体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为了减低卒中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我们根据卒中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制订本中医健康教育路径,旨在积极控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降级复发率,培养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树立生活的信心,进而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观察结果表明,实施中医健康教育路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所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具有共性、最基本的一些活动。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大小便控制、行走等基本的动作和技巧。这些活动对健康者而言是简单易行的,但对功能障碍的残疾者来说则成为困难和负担,由于丧失了完成活动的能力,影响患者的自我形象、生存质量和外界联系,甚至影响整个家庭和社会。中医健康教育路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针对性、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督促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康复训练。护士通过给患者讲解、示范,并不断评价教育效果,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建立了一种指导合作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从而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患者掌握疾病健康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患者智、信、行的改变,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自我效能是人们自动进行的一种动态认知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为预测行为的出现、产生和坚持提供了经验基础。中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疾病的看法,影响患者遵医行为选择、实施和坚持。通过对干预组实施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健康教育,积极引导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协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目标,鼓励患者努力实现既定目标。通过实施提高患者应对问题的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自觉地控制危险因素,变被动的治疗护理为主动的自我管理,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研究证明,中医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状态、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的探索研究。

[1] 邵孝拱.急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22-46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81-182.

[4] 张勇.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0-71.

[5] 王才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85-186.

[6] 王虹虹,曾红.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6):7-10.

猜你喜欢
中风效能缺血性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