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时期陆羽与文化名流交游考*

2014-04-08 23:10丁国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联句交游全唐诗

丁国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浙江湖州 313000)

湖州时期陆羽与文化名流交游考*

丁国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浙江湖州 313000)

陆羽作为一个文人、茶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圈子。文献资料显示陆羽一生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大部分集中在湖州生活时期,人数达上百人之多。他交游相善的人物,大致可分为“文人士大夫”和“隐逸方外人士”两类。陆羽在湖州与唐代文化名流圈人士的广泛交游,彰显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既满足了他作为世俗生活中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又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陆羽;文化名流;交游;湖州时期

陆羽一生,交游极广。早年在湖北竟陵与太守李齐物交游,李授之以书。盛唐著名诗人崔国辅贬竟陵司马后,与陆羽相游三岁,交情至厚,谑谈永日。大历初,陆羽在越中,曾与浙东联唱的盟主鲍防有过交往,并拜访过隐士张志和。晚年在江西与权德舆、戴叔伦过从甚密。

陆羽在湖州的活动,始于唐肃宗至德初年,活跃于安史之乱后的大历至贞元年间。湖州作为江南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重要州郡,当时以颜真卿、皎然为中心,以修订《韵海镜源》为主要任务,聚集了大批文人雅士,暇时诗酒唱和、雅集联句,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文人集团。陆羽作为颜真卿和皎然的挚友,在这一文人团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交游相善的人物中,不仅有达官贵人,也有许多僧道散士。事实证明,在唐代中叶的文化名流圈中,陆羽是活跃和有影响的人物。文献资料显示,陆羽一生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大部分集中在湖州生活时期,人数达上百人之多(不包括陆羽前往湖州以外地区交游唱和的文士,如常州李纵等人)。本文重点考述陆羽在湖州的交游情况。

一、文史资料显示的陆羽交游情况

陆羽本人的诗作虽大都散佚,但有关陆羽交游情况的资料,仍散布在某些诗集、文集、笔记和方志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陆羽现存的著作除《茶经》外,尚有诗文若干。《全唐文》陆羽名下,共收集文章4篇:《游慧山寺记》《论徐颜二家书》《陆文学自传》《僧怀素传》。《全唐诗》中,收有陆羽诗2首、句3条。《全唐诗》中陆羽参与的联句,计有14首:《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七言重联句》《七言醉语联句》《远意联句》《暗思联句》《乐意联句》《恨意联句》《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重联句一首》《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陆羽佚著和佚文还有:《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州刺史记》《占梦》《毁茶论》《吴兴记》《吴兴图经》等十余种。

在《全唐诗》中,我们能发现有近60人的一个陆羽交游圈子。《全唐诗》中载及的陆羽友人,大多有诗赠陆羽。除皎然之外,还有颜真卿、皇甫曾、皇甫冉、李冶、刘长卿、权德舆、戴叔伦、孟郊和耿湋等人。可以想见,当时与陆羽相互交游酬赠的诗友肯定还有很多。经过历史的推排销蚀,相当一部分人,名字没能保留下来。

《全唐诗》中能够查见的赠寄陆羽的诗目有:刘长卿:《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颜真卿:《题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题杼山癸亭得暮字》(亭,陆鸿渐所创);皇甫曾:《送鸿渐山人采茶回》《哭陆处士》;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山采茶》《送陆鸿渐赴越》;戴叔伦:《岁除日推事使牒迫赴抚州辨对留别崔法曹陆太祝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敬酬陆山人二首》《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权德舆:《同陆太祝鸿渐崔法曹载华见萧侍御留后说得卫抚州报推事使张侍御却回前刺史戴员外无事喜而有作三首》《送陆太祝赴湖南幕同用送字(三韵)》;耿湋:《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李冶:《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访陆处士羽》《赠韦早陆羽》《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青塘别业》《寒食日同陆处士行报德寺宿解公房》《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

《全唐诗》中,这些诗友不但赠诗陆羽,而且从诗文内容和其它记载来看,他们多数和陆羽还是莫逆之交。

除上述诗人之外,《全唐诗》载及的与陆羽一起联句的诗友还有李崿、陆士修、刘全白、权器、裴循、张荐、颜须、颜岘、颜颛、颜顼、杨德元、崔弘、韦介、颜浑、刘茂、魏理、吴筠、强蒙、裴幼清、柳淡、范缙、王纯、王修甫、史仲宣、释尘外、潘述、杨凭、杨凝、左辅元、耿湋、乔(失姓)、陆涓、裴修、康造、李观、汤衡、房夔、房益、卢幼平、卢藻、李恂、伯成(失姓)、阎伯均、朱巨川、裴澄、房从心、郑述诚等47人。另有崔子向等人《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虽没有陆羽参与,但明显与陆羽有关联。两者相加,达48人。这48人与前述赠诗陆羽的诗友加在一起,在《全唐诗》中,证据确凿、有名可稽的诗友就有近60人之多,除权德舆和戴叔伦在湖州以外地区,其余均与湖州直接相关。

另据沈汾《续仙传》载:“颜真卿为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西塞山前’云云。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递相夸尚”[1](P457)。《唐朝名画录》也说:“鲁公宦吴兴,知其(张志和)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2](P314)。依据这些记载,可知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张志和,每人都作过五首《渔歌》,而张志和还将这五首《渔歌》画成卷轴。据此与陆羽交游的人物,除去《全唐诗》已经提到的重复者外,又可加上《渔歌》唱和活动中张志和、徐士衡、李成矩3人。

《全唐文》陆羽名下,有《僧怀素传》一文,说明陆羽与怀素相互之间是非常熟悉的,否则写不了这篇传记。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怀素曾在颜真卿幕府羁留过,与时在湖州参与《韵海镜源》编撰的陆羽有过较密切的交往。

另: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六引《读书志》云:“陆羽与皎然、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顾渚山在湖州长兴,吴王夫差顾望欲以为都,故以名山。据此可知陆羽曾与朱放交游。

上面谈到的几类人物,加起来已有60多人。他们在湖州与陆羽的交往,均有具体诗文等文字材料佐证,可谓证据确凿。其他没有文字材料证明,但可以进行合理推测而得到的陆羽交游人物还有许多。据颜真卿《妙喜寺碑》载:在湖州参与《韵海镜源》编纂者多达55人。李崿、陆羽等19人自始至终参与编纂工作;颜浑、殷佐明等10人编纂未毕,因事离去;裴郁、蒋志等23人往来登历,参与了部分编纂工作;再加上主编颜真卿和顾问皎然、惠达3人。可谓集中了当时文化界的许多精英。

颜真卿《妙喜寺碑》中提到的参与《韵海镜源》编写的褚冲、柳察、萧存、杨遂初、杨德元、胡仲、周愿、颜暄、沈殷、李莆、汤涉、颜祭、左兴宗、颜策、殷佐明、卢锷、韦宁、朱弁、裴郁、蒋志、吕渭、沈益、沈仲昌、陆向、沈祖山、周阆、丘悌、沈咸、张著、张謩、张蒍、韦桓尼、崔密、崔万、窦叔蒙、裴继等36人,这些人虽然没有与陆羽交游的直接文字证据,但由于陆羽自始至终参与了《韵海镜源》的编纂工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陆羽与他们之间的交游事实上是存在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陆羽在湖州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共有百人之多。

二、陆羽在湖州的交游圈子

陆羽交游的对象,可以分为“文人士大夫”和“隐逸方外人士”两类。有直接文史资料佐证的此类人物就达63人之多,下面简要介绍陆羽与他们的交游情况。

(一)文人士大夫之交

陆羽在湖州交游的文人士大夫有以下53人:

(1)颜真卿。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的近五年间(772-777年),在湖州修订文字、音韵学巨著《韵海镜源》,与其交往的文士多达85人[3](P75-77)。颜真卿与皎然、陆羽、张志和、耿湋、皇甫曾等都有赠答往来。颜真卿在湖州任上和皎然、陆羽、李崿等人作的联句诗共22首,参与联句唱和人数达到140多人次。以颜真卿为首的湖州联句,《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有陆羽等29人参与,是《全唐诗》所录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联句活动。其余较大规模的还有《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12人,《又溪馆听蝉联句》10人,《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6人,共涉及陆羽等诗人44人。

(2)卢幼平。卢幼平,幽州涿(今河北涿州)人,武阳太守卢思道四世孙。后官终太子宾客。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为杭州刺史,是年冬由杭州刺史改任湖州刺史,至大历三年(768年)止。《全唐诗》存其与皎然、陆羽等人联句《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重联句一首》。

(3)袁高。袁高,字公颐,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大历八年(773年)冬十月,袁高在浙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任上曾巡部湖州,会于杼山(今湖州妙西境内),真卿遂立亭于山之东南,此即三癸亭。《嘉泰吴兴志》卷十八云:“三癸亭,颜真卿造,处士陆羽以其建于癸年、癸月、癸日,故名。真卿与李崿、陆羽、僧皎然皆有赋三癸亭诗。”

(4)李崿。李崿,按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一“宦业类”云:“大历七年,颜鲁公刺湖州,辟富阳丞李崿为湖州防御副史。”可知李崿是与颜真卿一起来到湖州的。李崿在湖期间参加了《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并多次参与颜真卿和皎然的联句活动,《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十五首。

李崿与陆羽共同参与的联句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七言重联句》。

(5)权器。权器,大历八年(773年)入鲁公幕为判官。参与《韵海镜源》编撰。权器与陆羽共同参与的联句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

(6)潘述。潘述,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称其为长城县丞。广德元年(763年)就与皎然等人酬唱,后长期居住湖州。贾晋华《皎然年谱》疑潘述为湖州人[4](P50)。大历八九年间参与颜真卿《韵海镜源》编撰。多次参与皎然、颜真卿、陆羽等人的联句活动。

(7)汤衡。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称其为“评事汤衡”,时在浙西幕中。广德元年(763年)就与皎然等人酬唱,后长期居住湖州。汤衡参与《韵海镜源》编撰,曾多次参与皎然、颜真卿等人的联句。汤衡与陆羽一起参与《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连句即联句。文见《颜鲁公文集》卷十二。

(8)康造。康造,《竹山连句》署为推官。颜真卿剌湖时,康在湖州幕中任从事。皎然与之过往甚密。康造与陆羽一起参与联句《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

(9)裴循。裴循,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长城县尉。裴循参与颜真卿《韵海镜源》编撰。《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一首,即《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10)陆长源。陆长源在兴元元年(784年),湖州刺史暂缺之际,权领湖州刺史职。陆长源与皎然、陆羽等人在湖州聚为诗会,相互有赏游唱和。

(11)刘长卿。刘长卿,曾纵游吴越,广结江南名人隐士,而尤重皎然、陆羽。广德二年(764年)在湖州与皎然、陆羽、李季兰等交游联唱。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2)陆士修。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嘉兴尉”,参与《韵海镜源》编撰,《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存其所颜真卿、陆羽等人联句八首。

(13)韦介。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后进”。参与《韵海镜源》编撰和《石尊联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存其所预联句二首。

(14)魏理。事迹仅见颜真卿《妙喜寺碑》,属往来登历杼山者,曾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15)刘全白。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评事”。《全唐文》有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一文,附作者小传云:“全白,贞元六年官膳部员外郎,出为池州刺史;十一年徙吴兴,迁秘监,致仕。”文中又云:“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5](P6247),指刘全白幼时为李白所知遇。《元和姓纂》卷五诸郡刘氏:“全白,湖州刺史”[6](P27)。《全唐诗》存其与陆羽等人联句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

(16)崔弘。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后进”,大历八九年间在湖州,参与《韵海镜源》编撰。崔弘与陆羽等人一起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17)杨德元。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后进”,大历八九年间在湖州,参与《韵海镜源》编撰。杨德元与陆羽等人一起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18)刘茂。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魏县尉”,大历八九年间在湖州,参与《韵海镜源》编撰,未毕,因事离去。刘茂与陆羽等人一起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19)左辅元。江西抚州人,秀才。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剌抚州,与州人左辅元等在原有基础上增广《韵海镜源》,修成五百卷。颜真卿剌湖州时,左辅元赴湖州再预《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曾参与大历九年《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20)张荐。张荐,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张著之弟。《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本传称:“荐少精史传,颜真卿一见叹赏之。”建中初召为史馆修撰,后官至工部侍郎。《新唐书》本传称其“所著书百余篇”[7](P3099)。贞元二十年(804年)卒,年六十一。多次参与颜真卿联句。与陆羽等人共同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21)房蘷。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后进”,与陆羽一起参与《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

(22)王纯。颜真卿外甥。大历九年(774年)游湖州,为颜真卿所器重,奏为武康尉。曾参与大历九年《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23)裴幼清。与陆羽一起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三首。

(24)柳淡。柳淡天宝中师事萧颖士,颖士以女妻之。大历九年(774年)三月,自湖州赴洪州,授户曹参军,不就。与陆羽等人交厚。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25)皇甫曾。皇甫曾,与其胞兄皇甫冉(茂政)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大历中期,皇甫曾时已赋闲,居于故乡丹阳,丹阳与湖州相去不远。皇甫曾留居湖州的时间亦为颜真卿作湖州刺史时,也就是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773-777年)间。《颜鲁公全集》有《七言重联句》,作者为颜真卿、皎然、陆羽、皇甫曾、李崿等五人。

(26)皇甫冉。皇甫冉,天宝十五年(756年)登进士第。据《唐才子传》云: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张九龄一见,叹以清才。……当年才子,悉愿缔交,推为宗伯。至其造语玄微,端可平揖沈、谢,雄视潘、张”[8](P45)。皇甫兄弟与陆羽的交情都很深,诗文说明,他们与陆羽常相与走访浙西、江南之间。

(27)房益。《竹山连句》署为“詹事司直”,湖州志作武康人,官监察御史。《全唐诗外编》存其所预联句一首。

(28)李观。李观,《竹山连句》署为“洛阳丞”,后迁太子校书郎。《全唐诗外编》存其所预联句一首。

(29)崔子向。崔子向,曾任岭南节度从事,检校监察御史,有诗名,深于佛学。与皎然有《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说明与陆羽有着联系。

(30)耿湋。耿湋,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一年(776年)任充括图书使来江淮,与浙东、浙西诗人群均有交往。所预联句四首。与陆羽有关的有《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

(31)杨凭。杨凭,大历九年(774年)举进士。杨凭工文辞,与弟杨凝、杨凌皆有文名。时号“三杨”。《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及所预联句二首,即《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

(32)杨凝。杨凝,杨凭弟。大历十三年(778年)举进士。柳宗元为其女婿。《全唐诗》存杨凝诗一卷及所预联句《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二首。

(33)陆涓。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永泰二年(766年)任同官主簿,后官至阳翟令。《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一首,即《与耿湋水亭咏风联句》。

(34)乔(失名)。乔(失名),清黄本骥注云:“疑系鲁公第三兄乔卿,为富平尉者”[9](P163),但无确凿证据。参与《水亭咏风联句》、《又溪馆听蝉联句》。

(35)范缙。参与过大历九年《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36)王修甫。参与过大历九年《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37)史仲宣。参与过大历九年《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38)卢藻。大历三年(768年)秋,陆羽与皎然等诸友泛舟唱和,送湖州刺史卢幼平离任。《全唐诗》卷七九四有《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一首》、《重联句一首》,参与陆羽等人联句。

(39)李恂。大历三年(768年)秋,李恂参与陆羽等《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一首》。

(40)郑述诚。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曾应进士试。大历三年(768年)秋在湖州参与陆羽、卢幼平、皎然等《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一首》。

(41)伯成(失姓)。参与过《又溪馆听蝉联句》。时间在大历十一年(776年)初秋七月。

(42)颜粲。清黄本骥认为当为真卿族子。参与《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连句即联句。《竹山连句》作于大历九年(774年)春三月,记述潘氏书堂环境和幽栖闲适生活。

(43)颜须。颜真卿从子,参与陆羽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等联句。

(44)颜岘。颜真卿《妙喜寺碑》称其为“从子”,《竹山连句》署名永穆丞。参与陆羽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

(45)颜颛。颜真卿从子,参与陆羽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

(46)颜顼。颜真卿从子。参与陆羽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47)颜浑。颜真卿族人,大历八、九年间在湖州又参与《韵海镜源》的编撰。未毕,因事离去。参与《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48)裴澄。裴济之弟,官至苏州刺史。参与《韵海镜源》编撰。大历八、九年间与颜真卿、皎然等人交往。《全唐诗》存其诗一首,所预联句三首,即《远意联句》、《乐意联句》、《恨意联句》,未署姓。参与者为疾、澄、巨川、皎然、伯均、杭、从心。其中疾即陆羽,陆羽一名疾。

杭(失姓)参与《恨意联句》,其人无从考证。

(49)朱巨川。据《全唐文》李纾《故中书舍人吴郡朱府君神道碑》云:“吴郡朱君,其君子欤!讳巨川,字德源,嘉兴人也。……君以文承祖,以经传代,行中规,身中度,阳休于气,和积于中,而藻之以文章也”[5](P266-267)。累官至中书舍人,年五十九。《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三首,即《远意联句》、《乐意联句》、《暗思联句》,未署姓。陆羽均参与联句。

(50)阎伯均。代宗初游于吴越,大历初年任江州判官。《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四首,即《远意联句》、《乐意联句》、《恨意联句》、《暗思联句》,误署为严伯均。

(51)房从心。房从心,肃宗至代宗广德年间游吴越,与灵一、皎然等过往。《全唐诗》存其所预联句二首,即《恨意联句》、《暗思联句》,未署姓。

(52)徐士衡。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曾参与颜真卿、张志和、陆羽等《渔父》词唱和活动。

(53)李成矩。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曾参与颜真卿、张志和、陆羽等《渔父》词唱和活动。

(二)隐逸方外之交

陆羽在湖州交游的隐逸方外人士有以下10人:

(1)皎然。皎然俗姓谢,“皎然”为他的法名。湖州长城(今长兴)人,中唐著名诗僧。我们从陆羽的著作和社会活动中,可清楚看出陆羽和皎然是“缁素忘年之交”。除联句诗外,皎然《杼山集》中写给陆羽的诗就有十多首。共同的爱好,以及个性上的相近,使陆羽和皎然的友谊非同一般。

(2)张志和。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张志和是颜公座上客。唐代沈汾《续仙传》卷上说:“真卿为湖州刺史,日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西塞山边白鸟飞……’。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余首,递相夸赏。”依据这一记载,可知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张志和,每人都做过五首《渔歌》。大历初鲍防在浙东时,陆羽一度出游越中,也曾拜访过张志和。

(3)李冶。李冶,字季兰。《唐才子传》称其为“峡中人”,《全唐诗》小传则云“吴兴人”。季兰入道门后,即以女冠而又是才女的身份,过着同文人名士饮酒赋诗的游宴生活。李冶有诗《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全唐诗》卷八百○五)诗意缠绵,说明她与陆羽情非一般。

(4)顾况。顾况,海盐人。善为歌诗,工画山水,性好诙谐,性格傲岸,轻视权要,后隐茅山。我们从顾况、韩章与皎然的《送昼公联句》来看,大历四、五年(769-770年)前后,顾况留居在湖州岳丈丘悌处,参与皎然、陆羽等人的诗酒唱和活动。

(5)吴筠。吴筠,性高洁,不奈流俗。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安史之乱后,避难南渡,隐居庐山,游于吴越。吴筠参与湖州联句仅《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一首,不久即辞归。

(6)尘外。尘外,即韦渠牟,京兆万年人。初为道士,后为僧,大历末还俗。《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一首及所预联句一首(《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跟皎然、陆羽关系友善。

(7)强蒙。皎然《杼山集》卷九有《强居士传》称:“客有强君,隐士之俦也。理照淈俗,寄于和扁之伎,而时人无能知者。予尝问君以上医之术”[10](P88)。强居士即强蒙,可知其善医术。强蒙参与《石尊联句》,其时客游湖州不久。

(8)孟郊。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少隐于嵩山,称处士(故本文也将其归入隐逸方外人士)。韩愈一见,引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孟郊一生中,多次回湖,与皎然、陆羽等人交好。

孟郊早年参加过湖州诗会,其诗《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皎然塔陆羽坟》云:“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孤咏玉凄恻,远思景蒙笼。”想当年与皎然、陆羽一起同游诗会,相与酬唱,真是其乐无穷,如今却旧人已逝,诗会已空,不免使人感伤。孟郊有诗集十卷传世。

(9)怀素。怀素俗姓钱,法号怀素,唐开元至贞元年间人,著名书法家。怀素有一位很有名的叔父,就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钱起是湖州长兴人,对怀素的成长有过提携。公元77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怀素38岁,曾在颜真卿湖州幕府羁留过,与时在湖州参与《韵海镜源》编撰的陆羽有过较密切的交往。在此之前,陆羽在京城与怀素就有过一番交流。陆羽能写下《僧怀素传》这篇传记,说明他们相互之间是非常熟悉的。

(10)朱放。朱放,历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曾隐居剡溪、镜湖间(今浙江嵊县、绍兴等地)。与戴叔伦、刘长卿、皇甫冉、皇甫曾等交往密切,又与皎然、灵一、灵澈、李冶等为方外之友。朱放性爱山水,淡泊名利,喜饮酒。颇有魏晋名士之风,是闲云野鹤般的潇洒人物。

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六引《读书志》云:“陆羽与皎然、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顾渚山在湖州长兴,吴王夫差顾望欲以为都,故以名山。据此可知陆羽曾与朱放交游。

三、余论:价值观对陆羽交游取向的影响

陆羽博学多才,涉猎很广。他既是一位茶叶专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总体而言,陆羽首先是文人,他生前是以文章名世的,皇帝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这一点便是明证。陆羽又是一位隐士,一位茶人。他性格中有隐士的“狂”、茶人的“静”。陆羽的世界观兼具儒佛道三教思想,这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总体思潮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以人伦友情为其学说的一大支柱,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游是世俗生活中每个社会人的情感需要,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陆羽,当然也不能例外。

但陆羽作为一个文人,一个隐士,他选择的交游圈子是基于人文理想、道德追求和价值目标相似这一精神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重视人伦友情的同时,进一步规定了友情的精神指向——合志同方,同气相求,故选择朋友时以同志者为友。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公冶长》);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荀子进一步指出:“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大略》);权德舆《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说:“士君子以文会友,缘情放言……同其声气,则有唱和”[5](P5001)。可见这种以道义为守的朋友观,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的共鸣者。“道”是君子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文化精神,是他们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基础。

联系到陆羽在湖州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士,其成员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处于闲人地位或闲居状态。他们或闲居读书、或弃官学道、或出任闲散的幕职。陆羽的莫逆之交皎然本身就是一位诗僧。据元和年间沙门福琳所著《唐湖州杼山皎然传》:“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候十世孙也。幼年异才,性与道合……,昼清静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5](P9573-9574)皎然的《戏作》诗,就是这种任放精神的写照:“乞我百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放清狂。”皎然身上的“清狂”气与陆羽十分相似。据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8](P211),时人将他看作战国时期楚国的狂士接舆。另一重要人物张志和是个隐士。他“居江湖,性迈不束,自称烟波钓徒”[8](P210),陆羽常问他:“‘孰为往来者?’对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7](P5069)文坛盟主颜真卿亦好佛,皎然《唐湖州佛川寺故大师塔铭》:“刺史卢公幼平、颜公真卿、独孤公问俗、杜公位、裴公清,唯彼数公,深于禅者矣”[5](P9559)。另外尚有嵩山道士吴筠、处士强蒙、释尘外以及深受马祖禅风影响的抚州人左辅元等人。陆羽与这些诗人茶友们追求的都是闲适宁静、淡泊平和的生活,恬退独善是他们思想意识的主流,爱好和信仰的相同使他们建立起了彼此的信任与友谊。他们置身于湖州美丽的山水间,读书、醉酒、饮茶、垂钓、酬唱,形成了诗性化、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人生充满了乐趣。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陆羽与唐代文化名流圈人士的广泛交游,不仅得到了友朋之乐,而且还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既满足了他作为世俗生活中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又彰显了他精神生活中对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

[1]唐·沈汾.续仙传[M]//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三十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2]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M]//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二十九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3]清·黄本骥.颜鲁公全集(卷下)[M].上海:上海仿古书局,1936.

[4]贾晋华.皎然年谱[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5]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M].金陵书局校刊古歙洪氏刊本.

[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7.

[8]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9]清·黄本骥.颜鲁公全集(卷上)[M].上海:上海仿古书局,1936.

[10]唐·皎然.杼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Lu Yu and His Friendship with Cultural Celebrities When He Was in Huzhou

DING Guo-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ourism,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As both a scholar and a tea expert,Lu Yu had a wide circle of friends.Literature shows that Lu Yu kept company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his life,mostly when he was in Huzhou.The figures and identities of his frien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wo categories of“scholars”and“hermits”.In Huzhou,Lu Yu kept good company with the cultural celebrities extensively in the Tang Dynasty,which demonstrates his value and behavior orientations,thus not only satisfying his social emotional needs as a worldly human being,but also earning his spiritual sense of belonging.

Lu Yu;cultural celebrities;friendship;when he was in Huzhou

K820

:A

:1009-1734(2014)05-0026-07

[责任编辑陈义报]

2014-03-07

丁国强,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湖州地方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联句交游全唐诗
《中华诗词》第十九届青春诗会师生联句
“和合赤城”藏头诗联句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