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庭艳下台与美国对越政策的转变*

2014-04-11 05:12
关键词:南越越南法国

吴 昊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013)

1963年11月1日,经过了数月的密谋,以杨文明(Duong Van Minh)为首的一批南越高级将领在西贡发动了针对“越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吴庭艳的武装政变,政变军人杀死了吴庭艳(Ngo Dinh Diem)总统和他的弟弟吴庭儒(Ngo Dinh Nhu),从此结束了吴氏家族在越南南方的统治,南越也由此陷入了军人主政和政变迭出的时代。

在政变的过程中,美国方面始终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之前,吴庭艳政府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徒的迫害政策已经导致全世界舆论包括美国国内舆论的抨击。有鉴于此,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规劝吴庭艳改变对国内的高压政策,同时美国当局发现,吴庭艳不愿意根据美国的意愿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于是对南越政府便有了“走马换将”的想法。虽然美国没有让驻扎在南越的武装力量介入政变,但肯尼迪政府对发动政变的南越将军们持默许态度,美国驻西贡大使根据华盛顿指示,向有关人员明确表示支持政变。

3周后,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当时,驻越美军人数超过了16000人,并且已经有120人在越南阵亡①[美]莫里斯·艾泽曼著,孙宝寅译:《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48页。。继任的约翰逊总统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的规模,并最终把这场战争升级为“美国人的战争”。

美国大力介入越南事务、扶植并最后除掉吴庭艳并非一日之功。那么,美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越南事务感兴趣并大力介入的?还有,为什么美国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偏偏选择吴庭艳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尔后又坐视南越军人集团将其处决?另外,吴庭艳被处决对南越局势和美国对越政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下文要解答的。

一、美国对越南事务的介入

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美国国内很少有人了解越南,甚至不知道越南在什么地方。在1943-1944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一项关于战后由美中两国托管印支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3国,这一时期3国合称法兰西印度支那联邦)的计划②杨生茂主编,王玮、张宏毅副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20页。,但是因为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的反对,以及中国军队在抗战正面战场上令国际社会不敢恭维的表现,罗斯福不得不放弃托管计划,但他也表示不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恢复殖民统治。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控制了东欧国家并向东亚地区扩大影响,社会主义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形成了一个阵营;战后初期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一度垄断了原子弹,这些都加强了美国妄图战后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苏联的存在成为了美国实现其野心的最大障碍;法西斯国家被消灭,美苏两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双方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并上升为主要矛盾。

有鉴于此,战后美国的杜鲁门政府以“输出民主”为幌子,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3种措施:(1)建立与扩大西方民主同盟;(2)遏制苏东国家;(3)推进第三世界的民主化进程①罗艳华等:《美国输出民主的历史与现实》,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50页。。其中,第一条是主要的,而在拉拢其他国家参加民主同盟的过程中,西欧国家又是重中之重。

二战期间,当西欧各国特别是法国被德国占领后,占领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反法西斯武装力量,有力地牵制了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为盟军的胜利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因为占领区的反法西斯斗争主要由西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因此在战后,共产党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法国作为西欧大陆的主要国家,在二战后期站在了同盟国一方对轴心国作战。但不可忽视的是,法国早在1940年就被德国占领,其东北部和北部的工农业被德国占领当局纳入了自己的战争机器,工业资源和农产品遭到了德国的掠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后,法国北部和东北部继一战后再一次成为西线主战场,遭到了战火的破坏。法国东北部和北部一直是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但法国缺乏煤资源。历史上,法国的煤资源依赖于从欧洲进口,但当时欧洲经济普遍凋敝,煤产量低,法国不得不用有限的美元从美国进口煤。1949年的严冬毁坏了法国约300万至400万英亩土地上的小麦,这加剧了法国的粮食短缺②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181页。。因此,法国还要用宝贵的美元购买粮食。

因为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凋敝,而且又遭遇了严寒和洪水的袭击,同时西欧各国资产阶级民主政府软弱无能,招致人民不满,由此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期间,当西欧的资产阶级政府面对纳粹德国入侵不战而逃时,是共产党领导了抵抗运动;当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沦为占领区时,整个欧洲只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还在英勇抵抗。这一系列的反差加上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政府的不满,使得西欧阶级矛盾激化。

以法国为例,从1947年4月起,全法国掀起了工人运动狂潮,在工人运动中,法国共产党成为了当时全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政党,控制着拥有500万工会会员的法国最大的总工会,赢得全法国四分之一选民的选票③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刘绪贻本卷主编:《美国通史(第六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在共产主义突破苏联一国范围,成为一个国际体系的背景下,政治和经济上的危机以及共产党势力的壮大,都有可能导致西欧各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美国已经出现“杜鲁门主义”,冷战已经开始,共产主义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障碍。为了维持西欧资本主义政权的稳定,更主要的是为了遏制苏联扩张和拉拢西欧国家,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美国制订了援助西欧各国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4月3日至1952年6月底,美国国会为马歇尔计划共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法国获得了27亿美元,仅次于英国(32亿美元),成为第二大受援国①刘 绪贻,杨生茂总主编,刘绪贻本卷主编:《美国通史(第六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马歇尔计划缓解了西欧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也抑制了西欧革命运动的发展,削弱了各国共产党。同时,通过经济援助,美国把西欧各国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了拉拢包括法国政府在内的西欧各国政府,美国杜鲁门政府战后一改罗斯福反对法国重建殖民统治的态度。美国声明,如果法国有意在印度支那地区重建其殖民帝国,美国政府将不会阻挠②[美]莫里斯·艾泽曼著,孙宝寅译:《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P15-16页。。

二战期间,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印度支那地区并没有被日军武力攻占。1940年6月,越南的宗主国法国被德国打败,法国成立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随后,维希政府同意日军进入越南地区,但法国殖民当局的统治机器仍旧保留,所以殖民当局同日本占领当局是互相勾结的,但是由于二战后期法国站在同盟国一边,日本害怕法国人有二心,于是推翻了法国的统治,并宣布越南“独立”。但是,这已经是1945年3月了,不到半年,日本投降了。之后,越南南北以北纬17度线为界,北部由中国国民党军队占领,南部由英国军队占领。自由法国军队也跟随而来,同时,英国军队武装了从集中营里释放的法国殖民军,在英美的支持下,法国企图恢复战前殖民统治。在与胡志明为首的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谈判过程中,法国方面缺乏诚意,最终在1946年11月,越盟武装与法国间爆发战争,史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50年以前,虽然美国声称不会阻挠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恢复殖民统治,但也不想公开干预,因为法国发动的是殖民主义战争,而美国之前明确表示反对殖民主义。但是,这种情况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发生了改变。新中国的成立和蒋介石集团的失败使美国失去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所构建的东方战线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朝鲜战争扩大、中国参战,这一切使得朝鲜战争由内战演变为一场美国与共产党国家的全面热战。

中国的丧失和随后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令本来就担心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的美国更加担心整个亚洲有可能会全部落入共产党之手。这个时候,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成见已经扰乱了美国最高决策层在外交事务上的理智判断,他们忽视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情结,将越南人争取独立的斗争看成是共产主义同资本主义你死我活的斗争。后来的历史证明,在对外事务上,越南人总是把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从越南统一后很快就对柬埔寨和中国开战看出来(中越柬三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因为没有注意(也可能是没有重视)越南对外战争中的民族主义成分,使得美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因为中国已经丢失,再加上朝鲜战争中美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所以美国政府把越南抗法斗争视为共产主义对西方世界的挑衅。1950年,美国给予法国1500万美元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团到越南。这是美国第一次直接介入越南事务。从1946年到1954年这八年时间,法国一共为印支战争花费50亿美元,其中20亿来自美国,1954年美援占战争支出的78%③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251-252页。。

不过美国不想在亚洲再卷入一场战争。同时,美国陆军参谋长、担任过“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马修·李奇微警告总统,如果美国地面部队参加越南战争,需要至少50万人才能赢得胜利④[美]莫里斯·艾泽曼著,孙宝寅译:《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20页。。事实证明,1969年美军地面部队在越南人数最多时大约53万左右⑤[美]邓尼根·马塞多尼亚著,军事科学研究院译:《美军大改革》,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64页。。从这个角度说,李奇微的分析还是正确的,但美国并没有赢得越战。

法国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中落败。对此美国爱莫能助,因为新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所以能战胜杜鲁门,是因为他许诺要结束朝鲜战争,当选之后他自然不能再让美国继朝鲜战争后又卷入一场毫无胜算的大规模地面战中。因此,美国没有反对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但是,美国不愿意直接派兵到越南并不意味着其抵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战略方向发生了改变。早在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按照该理论,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陷落都将会使“东南亚其他地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陷落,或与共产主义结盟”①[美]亨利·基辛格著,慕羽译:《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年,第6页。。

美国虽然不甘心越盟的胜利,但也不便卷入越南地面战争,而且奠边府战役法军落败使得法国主战派政府垮台,新政府决定和谈。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最终与会各方就印度支那地区问题达成共识,并签订了《日内瓦协议》,主要内容有:在北纬十七度线以南、9号公路稍北划定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与会各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②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彭树智本卷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美国不是签字国,但也表示不会武力妨碍协议实施。事实上,这种表示没有任何作用。从协议生效起,美国就筹划在南越地区扶植自己的势力,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当时在南越地区,除了先前由法国殖民者扶植的、以保大皇帝(Bao Dai)为首的亲法势力外,还有支持北方的共产主义势力,以及反共的民族主义势力。亲法势力已经在越南丧失了民心。美国当初支援法国是为了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现在法国战败了,美国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扶持法国在南越建立殖民统治,因此南越亲法势力并不是它的合作伙伴。支持北方势力更不在考虑范围,因为美国认为北方的胡志明是苏联在东南亚的代理人。

这样,反共的民族主义势力便成了美国的选择,因为他们虽然顽固反共,但同时也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也以民族独立为口号,同亲法势力相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美国认为,越南要想成功抵御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和渗透,其领导人就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反法倾向③袁小红:《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越南政策》,《东南亚纵横》(季刊)1991年第4期。。就这样,美国选择了吴庭艳作为南越新国家的元首。

二、吴庭艳其人及南越亲美政权的建立

吴庭艳是越南的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1901年出生于越南顺化的一个皈依了天主教的官僚家庭,早年的吴庭艳曾在法国人的殖民统治机构任职,法国殖民当局对他的工作能力很是赏识,但他经常向殖民当局建议给越南人更多的自治权利,这惹恼了法国人,同时吴本人也对法国的殖民统治表示不满,于是辞职,此后直到二战结束,吴庭艳一直没有担任政府官员。

尽管吴庭艳主张给越南人更多的自主权力,希望越南与法国的关系应该类似于英联邦国家同英国的关系,但因为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的不同,他对于同样主张越南独立自主的、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独立同盟持反对态度。因此他虽然不满法国统治,可还是帮助法国殖民当局镇压了共产党的暴动。

二战结束后,胡志明曾经邀请吴庭艳参加越共政权,但吴庭艳拒绝了,并流亡到南部。这时,他主张在越盟和法国殖民统治之外走第三条道路,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第三条道路是不可能的。越盟缺席判处其死刑,法国人宣布不再对吴庭艳予以保护。1950年,吴庭艳被迫流亡海外。

在海外的时间里,吴庭艳一直在争取其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帮助。在美国,他结交了很多有影响的朋友,包括纽约的美国天主教首席发言人弗朗西斯·卡迪纳尔·斯佩尔曼,美国政府中的顾问学者卫斯理·费舍,美国空军上校爱德华·兰斯代尔等人。这些人帮助吴庭艳在美国各界争取到了支持,而此时,随着法国在越南的失败,美国人也认识到法国在越南重建殖民统治的可能性不大,而越南也不可能让胡志明为首的共产主义者占有。这样,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吴庭艳进入了美国的视线。

1954年4月26日到7月21日,苏、美、中、法等国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期间,1954年5月7日,越盟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军,迫使法国在谈判桌上同意越南、老挝、柬埔寨3国“完全独立和主权”①J a cob Van Staaveren,USAF Plans and Policies in South Vietnam 1961 - 1963,USAF Historical Division Liaison Office(June,1965).P1.。

法国失败,它在越南的代理人保大皇帝及其政府就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合法性,此时越南南方何去何从成了问题。以自身阶级立场,保大不可能同社会主义的北越走在一起。此时保大皇帝手中尽管还有由法国公民阮文馨将军指挥的越南国民军,但是法国远征军撤走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值得怀疑,所以保大就只能寻求美国人的支持。最后,他无可奈何地任命吴庭艳为首相。

1954年6月,吴庭艳被保大任命为首相,但他的地位仍不巩固。首先,任命吴庭艳是保大应付政治危机的无奈之举,而吴庭艳想要取得更多的权力,成为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两人之间的矛盾不仅是权力分配之争,也是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政体之争。

其次,吴庭艳成为首相,固然迈出了权力之争的胜利一步,但他要面临一个比保大皇帝排挤更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越南国民军参谋长阮文馨(Nguyen Van Hinh)。自1948年成立以来,越南国民军始终作为法国军队的一部分协助法军作战,其参谋长阮文馨曾在法国空军中任上校,他的妻子是法国人,他本人既是法国公民又是法国公民之子。作为一个亲法分子,他怀疑吴庭艳没有胜任自己工作的精力和能力。

1954年9月11日,吴庭艳命令阮文馨交出国民军指挥权并到法国去休6个月的假,因为前者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怀疑后者密谋反对自己。阮文馨拒绝服从命令,并且出于对吴庭艳的不满,在司令部周围拉起铁丝网,还把坦克停在了司令部大门口②Brian Crozier,The Diem Regime in Southern Vietnam,Far Eastern Survey,Vol.24,No.4(Apr.,1955).P51.。鉴于此时法国远征军尚在南越,亲法的保大和阮文馨尚有政治威望和军事实力,吴庭艳被迫妥协。

最后,在保大和阮文馨之外,南越内部还存在着反对吴庭艳的势力——平川派、和好教和高台教的武装力量。这三个派别是南越境内势力最为庞大的宗派武装力量,平川派原本为越南境内的一个犯罪组织,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后,因为吴庭艳要打击黑恶势力,所以平川派投靠了保大皇帝为首的亲法势力,以此寻求庇护。保大也需要打击吴庭艳,作为平川派投靠的回报,保大把警察组织交给了他们,当平川派获得警察控制权后,其武装迅速从1500人增加到5000人,后来又扩展到了政府军无法容忍的20万人③Brian Crozier,The Diem Regime in Southern Vietnam,Far Eastern Survey,Vol.24,No.4(Apr.,1955).P51.。和好教和高台教的武装力量在亲法势力的帮助下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它们一起成为威胁吴庭艳的又一种势力。

但是,吴庭艳并不是孤立的——他的背后是美国。前面说过,吴庭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美国流亡的时间里,他与美国国内许多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天主教徒都有交往,其中还有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天主教总统的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这些人组成了吴庭艳在美国的游说群体。早在1954年越南南北分裂时,吴就已经成为“主要由美国支持并精心准备的天主教徒关系网的受益者”①h ttp://www.usa.gov,James T.Fisher,The Second Catholic President:Ngo Dinh Diem,John F.Kennedy,and the Vietnam Lobby,1954-1963.。

自二战结束以来,反共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②朱秀芳:《意识形态与美国全球战略——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例》,《浙江学刊》2008年第1期。。无论是支持法国进行殖民战争,还是支持吴庭艳,都是基于反共这个最高目标,随着中国和朝鲜北部的丢失,美国认为下一个遏制共产主义的战场必然是越南。

开始,美国希望通过支持法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随后美国发现,法国人对遏制共产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是一心要维护不得人心的殖民统治。法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南方的殖民统治,甚至主张按照日内瓦协议举行全国普选,加强南北交往,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发现法国殖民当局和保大皇帝与自己的设想相左后,美国开始扶持极端反共的吴庭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此时吴庭艳只是美国的政治试验品。由于美国的战略重点在西欧,法国又是西欧政治大国,因此在国际事务上,美国不得不顾及到法国的感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同意保大在越南南方执政,美国驻法大使道格拉斯·狄龙曾经断言,保大政府可能趋向于“同越盟政府平行而非与之对抗”③时殷弘:《美国与吴庭艳独裁政权的确立》,《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有鉴于此,无论吴庭艳是否真的具有领导一个国家的才能,美国只能依靠他。

针对法国殖民当局和保大排挤吴庭艳的行动,美国迅速做出反应。华盛顿曾经向巴黎表示除非吴庭艳继续任总理,否则将停止对法国和南越的援助,法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战后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靠美国援助,因此它被迫对保大施加压力,迫使保大帝将阮文馨及其亲信免职,不过他没有把事情做的太绝,这些人后来都去了法国,得以善终。同时,美国还迫使法国停止了对南越亲法宗派武装的支持,并帮助吴庭艳收买了这些武装,使得吴庭艳具有了军事实力。

不过最终让美国人决定不遗余力支持吴庭艳的是他率领政府军消灭平川派武装这一事件。平川派武装被保大收买,掌握了全南越的警察武装,连西贡都有他们的势力范围,面对吴庭艳的挑战,平川武装彻底摊牌,与吴庭艳政府军在包括西贡在内的各个地区展开激烈交战。此时,连美国对吴庭艳都失去了信心,美国驻南越大使柯林斯甚至建议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换马”,抛弃吴庭艳,但遭到了两人的拒绝。这倒不是因为吴庭艳的能力和品质受到了赏识,而是因为美国已经在吴身上下了大笔的赌注,如果此时弃牌,以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为此,杜勒斯特地致电柯林斯大使说:“我一刻也不怀疑你对吴的分析,即他缺乏许多令人希望具有的品质。另一方面,我想,我在西贡时我们感到支持吴的决定已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他必须成功,否则整个事情将一败涂地。”④胡海波编著:《1961-1975年越南战争备忘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出乎意料的是,吴庭艳政府军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很快解决了平川武装。此事不仅令法国放弃了继续扶持保大的想法,也让美国坚定了亲吴立场。

早在1955年初,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就宣告解散,保大失去了靠山,吴庭艳暂时获得了南越的控制权,而消灭亲法宗派武装无疑是断送了法国继续在南越维持殖民统治的念想。按照《日内瓦协议》的规定,1955年7月越南南北双方政府将要商议以“匿名投票的形式进行自由普选”,并于1956年6月实现国家统一。但是,吴庭艳却借口北越违反协议,以及南越政府不是协议签字国为借口,拒绝举行自由选举和谈判解决国家统一问题⑤Jacob Van Staaveren,USAF Plans and Policies in South Vietnam 1961 - 1963,USAF Historical Division Liaison Office(June,1965).P2.。美国认为,北方领导人胡志明因为多年领导越南人民抗击日本和法国侵略者,所以威望要远远高于吴庭艳,如果进行全国自由普选,吴必败无疑。

与此同时,美吴集团利用北越政府政策的失误,在北方大造谣言,宣称中国军队将要占领北部,并威胁说美国将对北方使用原子弹,由此造成了越南自北向南的大规模难民潮。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北方的越南天主教徒,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船只每天向南方运送的难民达6500人,据统计,从1954年10月3日法国开始撤退到1955年3月底,美国一共帮助740000名难民从北方逃到了南方①James T.Fisher,The Second Catholic President:Ngo Dinh Diem,John F.Kennedy,and the Vietnam Lobby,1954 -1963.P50.。这些难民当中的天主教徒占当时整个越南天主教徒数量的三分之二②[美]莫里斯·艾泽曼著,孙宝寅译:《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25页。,他们对吴庭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后备力量。然而,尽管南越天主教徒的绝对数量不占少数,但作为一个传统佛教国家,越南佛教徒所占的比重依旧不容忽视,即便到了1960年,在南越的1500万人口中,佛教徒还是大约占70%,而天主教徒仅占10%③Robert Scigliano,Politics and Religion,Asian Survey,Vol.4,No.1,A Survey of Asia in 1963:PartⅠ(Jan.,1964).P666.。对该问题的忽视也是日后造成吴庭艳政府危机频出的重要原因。

1955年10月,在美国支持下,吴庭艳以高达98.2%的选票(选举的公正性值得怀疑),战胜了保大皇帝,在南越成立了共和国,本人当选为“越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④James T.Fisher,The Second Catholic President:Ngo Dinh Diem,John F.Kennedy,and the Vietnam Lobby,1954 -1963.P119.。至此,美国完全取代法国,成为南越的新主人,而吴庭艳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显手脚。

三、美国对吴庭艳集团的扶持——训练“国家军队”、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实施“战略村计划”

吴庭艳集团是在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投入后才在越南南方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培植吴庭艳政府,使之成为在东南亚地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主力,成为美国亚洲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美国对吴庭艳集团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训练军队。吴庭艳任保大政府总理的初期,地位之所以不稳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本人在南越没有多少军事实力。另外,虽然与吴庭艳不和的法国远征军已经根据《日内瓦协议》撤军,但是在南越广大的乡村地区,还有归越盟指挥的共产党游击队武装。因此,美国方面认为,要想把南越变成东南亚地区坚固的反共堡垒,除了敦促吴庭艳进行民主改革,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越南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不使国内局势失控,吴庭艳政府从原来由法国人建立的越南国民军中选取了25万人用来维持秩序,这支部队的军事素养很差,而且缺少火炮等重武器⑤J a cob Van Staaveren,USAF Plans and Policies in South Vietnam 1961 - 1963,USAF Historical Division Liaison Office(June,1965).P2.。还有,随着法军的全部撤离,南越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指挥训练方面的“真空”。显然,以这样一支部队,别说是阻挡北越人民军进攻,就是对付南方游击队也有困难。

鉴于此情况,美国决定帮助吴庭艳改组训练南越军队。美国军官迅速填补了法国军官撤离造成的差额。1956年4月底,在印度支那法军司令部撤销后,负责训练南越政府军的任务由美国军事援助顾问团负责。美国人的目的是按照美军的训练模式改造南越政府军,50年代后期,美国官方平均每年向南越提供价值约8500万美元军事装备⑥时殷弘:《艾森豪威尔和吴庭艳军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然而,美国人忽视了越南南方的具体国情:作为一个长期接受旧式殖民统治、刚刚独立的国家,南越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同龄美国人,美式的军事训练并不完全适用于他们;吴庭艳在南越建立起的是家族式的独裁统治,他本人深知控制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在军中进行了种种有利于个人统治的安排和干预,这样,南越政府军不可能按照美国顾问设想的,以功绩才干作为提拔军人的依据,而是以对吴庭艳个人是否忠诚为重要依据。

第二,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把南越置于美国保护伞之下。二战结束后,美国虽然把战略重点放在了西欧,但亚太地区也是美国的重中之重。起先,美国支持中国的蒋介石集团,希望以中国、韩国、日本来包围社会主义苏联,但是蒋介石的失败打破了美国的设想。朝鲜战争之后,虽然朝鲜退回了三八线以北,但朝鲜战争中暴露出的美国自身力量的不足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敢在越南与中国直接发生冲突,另外,如果美国单方面采取行动,不仅会引起东南亚国家不满,而且也会招致西欧国家的反感。

因此,美国在不放弃干涉的前提下,只能在东南亚地区通过拼凑一个包括东南亚所谓“民主国家”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集体防务组织,借此将共产主义势力封锁起来,不使其继续扩张到整个东南亚。

1954年9月,美、英、法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 SEATO),又称《马尼拉条约》,“东南亚条约组织”正式建立。这个组织的实质是由美国控制、以西方国家为主的军事同盟①杨生茂主编,王玮 张宏毅副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0页。。

“东南亚条约组织”一开始就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吴庭艳意识到,这个组织可以作为自己的后盾,他相信该组织成员国一定会欢迎自己的加入②W illiam Henderson and Wesley R.Fishel,The Foreign Policy of Ngo Dinh Diem,Vietnam Perspectives,Vol.2,No.1(Aug.,1966).P27.。但是,美国婉转地拒绝了吴庭艳,因为根据《日内瓦协议》,印支三国不能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但南越被置于该组织保护伞之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帮助吴庭艳实施“战略村计划”。原先反抗法国的、属于越盟领导的南方共产党游击队转而反对亲美政权,尽管部分河内领导人如武元甲将军等认为应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不是扩大在南方的战争,但南方人员没有放下武器,反抗政府的战争仍旧在继续,而且规模在不断升级。

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越南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对优势,谁争取到农民阶级的支持,谁就是胜利者。在北越,越南共产党暴力夺取地主土地,把土地平均分成小块儿无偿给予农民,由此获得了农民支持。南越所做的大相径庭:只占全国人口2.5%的地主却占有全国一半的土地,而占70%的农民却只有12.5%的土地③Geoffrey Fairbairn,Crisis in South Vietnam,The Australian Quarterly,Vol.35,No.3(Sep.,1963).P9.。胡志明和吴庭艳,谁得到了人心,通过此事可见一斑。

因为土地,南越农民自然站在了越共游击队一边。同时,吴庭艳为迎合美国人,于1955年7月开始了大规模的“除共运动”,即强迫农民告发共产党和所谓的“亲共分子”,被告发者最终都难逃一死。作为亲美政权,吴庭艳反共除共都说得过去,可问题是在运动过程中,当局急于求成,宣布各省省长可以不走司法程序,处决共产党嫌疑犯,这鼓励了滥杀无辜。在南越安川省一次历时5星期的告发运动中,居然查出5万名“共产党”,其中大多数都是安分守己的农民。④胡海波:《1961-1975年越南战争备忘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吴庭艳的除共运动非但没有消灭共产党,反而惹怒了之前一直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南北问题的河内政府。从1959年到1960年,北越放弃了温和路线,转而大力支持和援助南方的民族解放战争,所谓的第二次印支战争或越南战争由此开始。

1961年1月,肯尼迪宣誓就职,担任美国总统。他和艾森豪威尔一样,尽量避免让美国继朝鲜战争后在越南卷入另一场热战,但是南方共产党游击队越来越强大活跃,而吴庭艳政府越来越力不从心。

针对艾森豪威尔时期以正规战无法帮助南越军对抗游击队,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反叛乱”理论。该理论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为发生“叛乱”的国家之政府提供充足的军事、经济援助;第二,发展美国的特种部队并加强其“反叛乱”,即反游击战训练①汪堂峰:《试论美国和原南越吴庭艳伪政权的战略村计划及其失败》,《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5期。。1961年,美军第五特种部队大队被派往南越协助1957年派往该处的“绿色贝雷帽”进行所谓的特种作战,即野外丛林的非常规战争。这些人不仅仅作为军事顾问存在,有时也直接参战,所以1961年一般被看做美国军队介入越战的标志。

为了配合特种战争,美国邀请在马来西亚有成功“反叛乱”经历的罗伯特·汤普森来到南越,研究南越“叛乱”问题,汤普森提出了“战略村计划”。所谓“战略村”,就是能够有效地把民众和“民解”(民族解放武装)隔离开来的具有军事防御和社会发展双重功能的封闭性村庄社区,美国和吴庭艳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民解”成为“无水之鱼”,从而逐渐丧失对农村地区的渗透和控制②高 艳杰:《失败的国家建设方针——肯尼迪政府与越战初期的南越“战略村计划”(1961-1963)》,《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南越当局对战略村计划给予了很大希望。从1961年底到1963年中期,南越总共建成了16000个战略村,这些战略村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权力,并且在打击共产党武装方面起到了作用。1962年10月以前,“民解”每个星期平均要制造347起暴力事件和发动98次武装攻击,而到1963年初,前者的数字降为271起,后者也减少为80次③高 艳杰:《失败的国家建设方针——肯尼迪政府与越战初期的南越“战略村计划”(1961-1963)》,《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但是,“战略村计划”毕竟是由西方人制订的,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符合南越的国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计划的弊端日益显露。

首先,越南农民对这一计划不感兴趣甚至颇为反感。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比死还要痛苦。“战略村计划”就是要把大批农民赶出原来的地方,统一集中到战略村,把原来农民耕种的土地变成“无人区”。战略村计划事实上把大批农民推向了游击队的怀抱。其次,吴庭艳建立战略村只是为了控制村民,从没有想过借此争取民心。吴庭艳政府各级官员并没有兑现改善农民生活的诺言,反而把战略村建设得更像是集中营,同时,战略村以外变成了“无人区”,村民的生活保证无从谈起。最后,战略村并未达到消灭游击队的目的。虽然在一开始,游击队的活动受到了打击,可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利用战略村的弱点。因为在建设战略村过程中,政府急于求成,对村民的甄别工作成了走过场,游击队利用这一点,把大批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同情者混进了村子。同时,战略村的村长也不敢过分地惹恼游击队——当他们想起自己倒霉的前任是怎么死的时候④Bernard B.Fall,South Viet- Nam at the Crossroads,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9,No.2(Spring,1964).P144.。这样,很多战略村就变成了游击队的“堡垒村”,即便是位于南越首都西贡南部乡村地区的战略村,也有80%到90%的村子被游击队控制了⑤Robert Scigliano,Politics and Religion,Asian Survey,Vol.4,No.1,A Survey of Asia in 1963:PartⅠ(Jan.,1964).P672.。这样,美国耗费大量金钱、吴庭艳耗费大量人力所建立的战略村,到头来,却为游击队做了嫁衣。

四、美吴之间的分裂与西贡政变

美国扶持吴庭艳,看重的就是其坚决顽固的反共态度,但同时忽视了其民族主义者的身份。一般来说,民族主义就是指把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元素置于最高地位。吴庭艳作为亲美的越南民族主义者,他可以为了自己和政府的利益依靠美国,但他绝不会甘心沦为美国的傀儡。当美国人想要吴庭艳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愿和战略方针行动时,他与美国人之间的裂痕也就开始出现并扩大。

美吴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南越政府军的规模和美国军援的数量方面。前面提到过,美国援助吴庭艳是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是为了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美国不想也不愿过分刺激中苏,所以军援必须要有一个底线而不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吴庭艳为维护吴氏兄弟的家族独裁统治,必须无底线地扩充军队,多多益善地索取美国军援。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由于东南亚条约组织已经建立,今后南越的安全主要以外交干预的方式保证,因此南越不需要过多的常备军。1954年11月中旬,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南越常备军为8.8万人,年军费为1.9亿美元,该提议得到安全委员会认可①时殷弘:《艾森豪威尔和吴庭艳军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但是,吴庭艳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坚持扩军,不仅仅是南越正规军,还有专门用来配合反游击战的“安全部队”,所以他要求南越军队要有20万,但最后华盛顿方面只同意吴把军队扩充到12.5万②W illiam Henderson and Wesley R.Fishel,The Foreign Policy of Ngo Dinh Diem,Vietnam Perspectives,Vol.2,No.1(Aug.,1966).P27.。

美国与吴庭艳在军队规模上的争端,一个着眼的是自己在全球的战略利益,一个着眼的是自己的独裁统治。结果吴庭艳输了,直到他的政府垮台,南越军队也没有超过12.5万。

美国对吴庭艳的又一个不满就是其腐败的家族统治和对佛教徒的非人道迫害。《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美国之所以会选择吴庭艳,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他亲美民族主义者的身份,希望借助他将南越变成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反共堡垒。因此,对吴庭艳扼杀自由和人权的行为,美国予以了容忍。

但是,越南共和国是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产儿,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美国的形象和利益,美国自诩为“自由世界大本营”,不能不考虑政治民主化这一点,另外反对吴庭艳的势力很多与共产党没有关系,这样,美国以“反共”为借口对吴庭艳独裁视而不见就说不过去了。

肯尼迪敦促吴庭艳进行政治改革,以平息国内事态,甚至以中断“美援”相要挟。但吴庭艳早就对越来越多的美国驻越人员心存不满,再加上之前扩充军队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吴氏兄弟不但不听从美国人的意见进行改革,反而嫌美国人多管闲事,要求减少驻越美国人员,这令肯尼迪政府大为光火。不过此时,肯尼迪并没有打算“换马”,可1963年发生的佛教徒危机却把美国人推到了抉择的路口。

前面提到过,吴庭艳出生于天主教家庭,自小就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1955年吴庭艳之所以能够获胜,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全越南三分之二的天主教徒都来到了南越,这些人把选票都投给了吴庭艳,再加上吴庭艳所倚重的兄弟吴庭儒和他的妻子、人称“儒夫人”的陈丽春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吴庭艳的内外政策不可避免地倾斜于国内天主教徒。佛教徒对此极为不满,他们的不满最终在1963年5月8日爆发了。

1963年5月8日,西贡的佛教徒在庆祝佛祖诞生2527年的活动上,遭到吴庭儒指挥的南越安全部队的武力镇压,镇压的理由是佛教徒在庆祝活动上打出了佛教旗帜,违反了南越当局“禁止悬挂除南越国旗外的其他旗帜”的法令③http://www.gwu.edu/~ nsarchiv/NSAEBB/NSAEBB101/index.htm#audio,JFK and the Diem Coup.。佛教徒不是不知道这条法令,而是因为几周前,在同样的地方,吴庭艳的另一个兄弟在教堂里庆祝自己荣升为大主教时,曾经悬挂梵蒂冈旗帜而没有受到惩罚,所以佛教徒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没想到却遭到镇压,由此酿成了“佛教徒危机”(Buddhist crisis)。

镇压事件发生后,佛教徒长期以来对吴氏兄弟的不满爆发出来,抗议游行活动在西贡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佛教徒危机”的高潮在6月11日到来了。这一天,一位叫广德的老和尚在西贡大街上引火自焚,以此表达他对吴庭艳政府压制佛教的不满。同月,又有6名僧侣仿效广德自焚①http://www.gwu.edu/~ nsarchiv/NSAEBB/NSAEBB101/index.htm#audio,JFK and the Diem Coup.。此事反响强烈,美国和南越之间的官方关系也因为此事深深地陷入了紧张和相互猜忌的状态。

此时美国内部就吴庭艳问题产生了分歧:华盛顿越南游说团体中的自由派主张南越应进行改革,同时吴庭艳必须下台,但肯尼迪反对这么做。②James T.Fisher,The Second Catholic President:Ngo Dinh Diem,John F.Kennedy,and the Vietnam Lobby,1954 -1963.P136.此时美国还没有换马的打算,但南越当局太不争气了,自焚事件发生后不久,儒夫人陈丽春在评论该事件时将自焚抗议的僧人称为“烧烤”,并宣称,政府将为准备自焚的和尚提供汽油和火柴③[美]莫里斯·艾泽曼著,孙宝寅译:《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47页。。这种言论不但激怒了南越公众和美国公众,连美国政府都认为这样的言论有损于美国的形象。8月末,一贯主张对佛教徒采取强硬态度的吴庭儒命令安全部队袭击了南越的寺庙,并镇压了抗议示威的学生。消息传到美国,那些之前相信吴庭艳已经与佛教徒和解的政客们为他的背信弃义大为光火,驻越大使诺尔汀因为同吴氏家族私交甚好而被召回国,由洛奇接任。同时,“美国之音”和美国电视媒体连篇累牍地向美国和世界报道南越佛教徒危机的实况,南越政府的回应是派便衣警察袭击了美国记者,吴庭儒更是声称“中央情报局试图谋害他”。④胡海波:《1961-1975年越南战争备忘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与此同时,吴庭艳认为如果不缓和与北越的紧张关系,美国顾问和军事人员还会增加并最终威胁到他的地位,南越方面开始通过法国驻西贡大使和印支国际监委会中的波兰代表同北越和南方游击队秘密接触,试探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吴庭艳流露出的与北方和解的姿态,令美国人开始考虑换马的事情。8月28日,肯尼迪召集包括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等高官在内的高级顾问讨论越南形势。会上,诺尔汀认为,除非吴庭艳下台,否则美国不应该继续支持南越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越南共产党。副国防部长鲍尔在发言中指出,吴庭艳破坏了自己对美国的承诺(指以和平方式解决佛教徒问题),他目前的行为可以被看做是反美,同时鲍尔还指出,如果继续保留吴庭艳,美国不可能赢得反共战争的胜利,自己在世界的形象也会受到损害⑤FRUS,1961-1963,VolumeⅣ,1963,DocumentⅠ.。虽然每个人意见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支持反对吴庭艳的南越军人集团推翻其统治。

南越军人集团对吴庭艳的不满开始于袭击寺庙之后。佛教徒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吴氏兄弟,但吴庭艳为维护本家族利益,把责任推给军方,令军方大为恼火。8月23日,南越武装部队参谋长陈文敦将真相告诉了美国中情局西贡分站负责人科宁中校(Lt.Col.Conein),并把军人集团推翻吴庭艳的意图和他们的实力都告诉给了科宁,这是美国人第一次了解到军人集团发动政变的消息⑥胡海波:《1961-1975年越南战争备忘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考虑到南越政变军人们目光短浅,不具备领导国家能力,肯尼迪总统决定让步,要求吴庭艳解除吴庭儒高级顾问的职务和安全部队指挥权。美国驻越大使洛奇当面向吴庭艳提出这一建议,没想到吴庭艳态度极为冷淡,最后会谈不欢而散⑦胡海波:《1961-1975年越南战争备忘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尽管对吴庭艳不满,但美国不希望让外界认为军人政变背后有美国参与,所以美国对政变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同时,南越军队内部存在着一个反对吴氏兄弟的集团。前文提到,佛教徒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吴氏兄弟,但吴庭艳为了维护本家族利益,把责任推给了南越军方,令军方大为恼火。以南越陆军总司令杨文明为首的一批政府军军官希望推翻吴庭艳统治,并寻求美国支持。1963年10月5日,杨文明会见美国中情局在西贡的负责人科宁中校(Lt.Col.Conein),以试探美国态度,他希望知道“美国对发生在不久将来的越南政府变动持何种态度”,并强调,如果他为首的军人集团再不采取行动的话,南越局势将“迅速恶化,政府一定会被越共推翻,因为吴庭艳再也得不到人民支持”,他希望美国“不一定非要对政变军人给予特殊帮助,但要保证不会阻挠他的计划(指推翻吴庭艳——引者注)。”①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63v04/d177,Document 177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当天,科宁将南越军人集团的想法转达给中情局总部,随后中情局将这一消息转达给国安局和国务院。经过数天讨论,中情局总部电告美国驻南越大使洛奇,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经过与总统先生的讨论后,我们一致认为,美国政府不希望出现政变,但如果政变能够增加南越军事行动的效果,能够让南越当局赢得广泛支持并赢得战争,以及强化美越合作关系,那么我们也不要阻挠政变和延缓从经济军事上对新政府的承认。或许南越政变军人会将他们的行动计划通知我们,但我们应当避免做出任何评论与建议…以免被外界认为我们与政变有密切关系”②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63v04/d192,Document 192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Office of the Historian.。由此可见,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政变,但也没有明确反对政变军人的做法。

在美国的默许下,军人集团于11月1日发动了西贡政变,众叛亲离的吴氏兄弟在一个天主教堂被捕,被押到一辆装甲车上处死,吴氏家族在南越的统治终结了。

五、美国对越政策的转变

西贡政变的第二天,洛奇大使向国务院电告了政变经过,并认为美国现在应该“立即对南越新政府予以支持和承认…不能第一个承认新政府,但要保证其他友好国家的大使与美国态度一致,当然,美国政府也要流露出一些迹象,以表明我们对新领导班子是满意的”③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63v04/d270,Document 270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由此可见,美国在吴氏集团下台后,既希望与新政府合作,以维护在越南甚至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又要保持低调,避免外界认为西贡政变的后台是美国政府,从而达到保持美国国际形象和防止给中苏两国落下口实的目的。

同时,美国国务院给所有外事单位发去电报,宣布美国“将于下周承认西贡新政权”,并指示所有相关部门应当“准备充分的理由解释美国这样做的动因,要把西贡军人政权同其他美国反对的反民主军事独裁政权区分开来”。关于美国为何支持军人政权,抛弃吴氏集团,电文中这样解释,“1、吴庭艳政权已经完全沦为个人家族独裁统治的工具;2、吴庭艳政权不仅被广大人民反对,而且被他自己的高级将领、官员和军队所背叛;3、在抵制共产主义渗透和入侵中,吴庭艳政权已经失去了有效性。”④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63v04/d277,Document279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从美国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不再支持吴庭艳的主要理由是第三条,也就是吴庭艳已不具有替美国承担在东南亚遏制共产主义这一义务的能力,这是根本原因。

关于南越军队对越共(Vietcong,VC)作战的问题,政变后担任南越领袖的杨文明将军于11月4日对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总司令保罗 D.哈金斯(Paul D.Harkins)承诺,“政变进展得异常顺利,越共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越共进行反击”①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 63v04/d293,Document 293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但是,南越军人的大话瞒不过后者—哈金斯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的电报中毫不掩饰对南越政府军的失望,“表面上看,政变后西贡周围的南越军队没有太大变化,各部队的调动速度仍然和平时一样,可事实上南越军队在执行任务时态度非常消沉,军中高级将领醉心于政府重组、争权夺利。这支军队在政变后逐步成为高级将领们争夺政治权力的工具。”②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 63v04/d295,Document 295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美国对南越政变后的政治形势也由政变刚刚结束时的兴奋变成了失望。11月5日,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Rusk.Dean)与助理国务卿罗杰·希尔斯曼(Roger Hilsman)秘密会谈时,曾对南越新政府抱有很大希望,认为"新政府将会是一个平民政府"。但第二天洛奇大使给国务院发来的电文打破了腊斯克的希望。

洛奇认为,现在在南越,人们已经“对新政府流露出不满情绪,这些不满所引发的各种活动基本上都有政治色彩…大使馆对这种情绪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人民认为当前政府缺乏解决越南现有问题的动力;新政府不能得到人民长期支持;对新政府中存在大量法属殖民地时期官员感到不满;新政府的政治生活无法代表广大越南人民。”③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 63v04/d303,Document 303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决定支持军人政府,这点可从腊斯克给美国驻南越大使馆回电中看出,“最近几个月,你(洛奇)关于南越局势的看法对于美国的行动来说至关重要…你的功绩已经被联邦政府承认。现在,美国已经承认了新政府,我们必须尽我们最大努力去帮助它解决各种困难。正如你所说,这只是越南人自己的事情,但当他们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吴庭艳政府时,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美国可能会扮演操纵南越政府的角色这一现实,因此,美国有义务从方方面面尽自己所能帮助南越新政府更加行之有效…让新政府摆脱混乱和阴谋,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在解决真正的问题上,赢得同共产主义的斗争并取得人民信任,是美国必须做的。”④http://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 - 63v04/d304,Document 304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1-1963,Volume IV,Vietnam,August-December 1963 - Historical Document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综上所述,虽然取代吴庭艳的军人们为了权力尔虞我诈,还大搞贪污腐败,但美国支援南越主要是为了在东南亚建立反共基地,前面也提到过,吴庭艳下台是因为谋求同共产党讲和与美国全球冷战战略相冲突,失去美国支持。所以,不管今后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所要承担的责任有多重,美国都要维持南越的存在。

吴庭艳倒台拉近了华盛顿和西贡的关系。美国开始大规模介入南越事务,向南越派驻的军事人员也开始增加,在与南方共产党游击队的对抗中,美国武装力量开始从幕后来到台前,“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策略行不通了,最终,南越军政府的腐败混乱导致美国于1965年3月派出了第一批地面部队,美国正式卷入了越战。

结语

西贡政变结束了吴庭艳家族在南越长达8年的统治,饱受吴氏家族政治压迫和贪污腐败之苦的南越人自然是非常高兴,美国人也为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而感到松了一口气,世界各国政治家认为解决吴庭艳是明智的选择。

美国人不喜欢吴庭艳,主要是因为他的民族主义气息太重,对美国只是单纯地利用,并不完全按照美国人的旨意办事,因此美国人希望找到一个更听话的工具。的确,和吴庭艳相比,南越的军人们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只要对自己有利,不管是什么都乐于接受。

吴庭艳下台对美国对越政策最大的影响在于美国更深地卷入了越南事务并最终造成越南战争由“越南人的战争”升级为“美国人的战争”。吴庭艳时期的南越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体上还是稳定的,越南战争也基本上没有跳出“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状态,因为南越有一个合法的的中央政府,所以美国在南越的投资还不算过大,还没有超出美国国会和公众忍耐力的临界点,对美国来说也不算什么巨大的负担,没有造成美国政局的大规模动荡。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吴庭艳在南越的统治,使得美国在南越所承担的义务不那么多,也维持了美国国内的稳定。

吴庭艳的被杀导致了南越军人政府执政,军人政府的腐败无能又造成了美国更深地陷入了越南战争,南越政府军对战争的消极对待造成美军大规模介入越战。美国非但没有从越南脱身,反而加大了对南越的投入力度,让自己陷入了泥潭。最后,美国丢掉了越南,在自己的身上刻下了一道永远也抚不平的伤疤。

猜你喜欢
南越越南法国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法国(三)
法国(一)
南越宫苑遗址出土石刻文字杂识
越南百里“银滩”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从南越与闽越的砚台出台比较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