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04-17 04:02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普及率鸿沟基础设施

刘 洋

(齐齐哈尔大学 哲学与法学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我国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及解决对策

刘 洋

(齐齐哈尔大学 哲学与法学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种新的城乡“贫富分化”。本文从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及互联网应用深度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现状,分析了城乡数字鸿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具体对策。

数字化;信息化;城乡发展;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中国也卷入全球信息化浪潮,数字信息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首先享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而生活在农村的广大村民,却被隔离在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的贫瘠者,形成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是一种新的贫富差距”。[1]因此,消除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对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一)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 C)发布的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27.6%,规模为1.65亿。[2]而城市人口在我国网民中占72.4%,由此看出,我国绝大部分网民为城市人口。2012年底,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59.1%,乡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3.7%,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相差35.4%,相比2011年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6.7%;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20.2%,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相差36.5%,乡村网民增长率首次超过城镇,出现了“村比城快”的格局。但2008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24.3%,2009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30.9%,相比之下,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仍处于拉大趋势,因此,并不能以此作为城乡数字鸿沟正在缩小的判断。

比较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农村地区依然是“数字边缘化”地区。尽管农村互联网增长率在2012年首次超过城市,但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数字鸿沟仍处于拉大趋势,城乡数字鸿沟使农村和城市扮演着信息穷人和富人的对立统一的角色。

(二)农村获取信息手段匮乏

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依然十分匮乏,多数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依然仅存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然而,传统媒介向农民传递的消息并不及时,农民通过传统媒介获取所需信息的方式并不通畅,不能为农民所用。同时,传统的传播媒介不能为农村带来即时信息。广播历史较悠久,但在为农村提供有效及时信息的成果上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现在的广播存在着严重的“去农村化”,体育、医疗、购物、音乐占据了广播节目的大半时间,距离农村的现实生活较远。村民通过报纸接收信息,一方面受其教育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在于针对农民的报纸较少。由此,电视成为村民接受信息的第一大媒介,几乎成为农民获取外借信息的唯一途径,但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都市节目、娱乐节目占去大半,新闻节目也多涉及城市,鲜少涉及农村。虽然农民将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但通过电视节目,农民并不能获取应用于生产的有效信息。农村获取信息手段的匮乏,使城乡间形成了数字鸿沟。

(三)部分农民互联网应用层次尚浅

部分农民的互联网应用层次尚浅,还没有将互联网应用于生产,信息化应用缺位。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城镇网民在获取和利用网络信息方面均要高于农村网民,但在网络娱乐应用中,城市网民和农村网民较接近。在网络游戏中,农村网民的使用率比城镇高1.3%,而增长率则要高出8.1%。由此表明,部分农村的网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大多数人局限于娱乐消遣,而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真正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因此,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关键要关注信息化意识的层次。

二、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形成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此外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对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数字鸿沟出现的本质原因

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更像是城乡贫富分化在信息通信技术(I C T)应用层面的体现。城乡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乡信息化的高低,城乡之间的经济鸿沟决定了信息匮乏的农村与信息发达的城市之间的鸿沟。互联网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有能力在互联网上投入更多。城市经济上的优越也决定了其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相对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则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研究人员发现,上网率的高与低大体与人均收入成正比,这同样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在经济落后地区,如果连温饱还没解决,人们不会将钱用于购买电脑设备。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网络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信息化的差距。由此可见,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直接导致城乡数字鸿沟。

(二)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是城乡数字化拉大的基础原因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数字化的前提条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经济发达的城市,高收入人群可以使用20 M的宽带,这些网速快的人可以利用网络观看视频接受教育、召开网络会议等,同时在快餐店,旅店,学校等一些场所免费Wi-F i均能覆盖。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人的上网设备,也由原先笨重的台式机转变为笔记本电脑,再发展为平板电脑、P D A、智能机等。配有一张3 D上网卡,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服务,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对于偏远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互联网覆盖,也享用不了免费的Wi-F i服务。接入互联网的农村用户,也多为1 M或2 M带宽,甚至还存在拨号上网的地区,网速慢也限制了农民的网络行为,影响农民的上网积极性。农民的上网终端,多以笨重的台式机为主,甚至更多的农民还不具备上网的设施。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薄弱,直接导致其与城市之间产生数字鸿沟,使互联网应用的差距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应用深度产生新鸿沟,可借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网络应用由浅入深”[3]。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潜在原因

城乡居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是城乡数字鸿沟产生的潜在原因。胡鞍钢指出,在发展知识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及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经济过程中,边缘化的最大原因是“知识隔离”。

互联网的应用与教育水平可能成正比,即便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由于其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部分农民依然被数字鸿沟所阻隔。从网民结构来看,中国网民大致为经济收入较高,教育程度较高的非农业人群。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大城市输出,多为受过教育的青壮年,留守农村的人口则文化水平不高。部分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在获取信息、接受新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技能等方面带来许多困难。

三、消除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对策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与文明进程,是信息化时代新的贫富差距,消除城乡数字鸿沟至关重要。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实行政策倾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政府可以给走进农村的企业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投资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吸引更多接受过教育的青年留在本地工作,避免农村“空心化”的产生。促进农村就业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也会相应提高。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导农民由体力型向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转变。引导农民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应的农业知识,了解市场变化,调动农民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

(二)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政府部门应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来对待,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让更多的村民具备上网的前提条件。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除了国家投资外,还可以允许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参与进来,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共同建设农村网络设施。这样做不仅可以普及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以活跃当地经济,促进就业,实现良性循环。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追求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质量。鼓励电信行业提高农村网速,让农民拥有同城市一样的设备条件。

(三)普及农村信息化教育

在农村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及信息化技能,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及能力,使农民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可以采取村委会定期组织培训的方式来教会农民怎样通过互联网得到所需信息,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同时,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改善农村数字化低的局面。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向农民普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兴办职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进行网络知识扶贫,通过各种方式免费向农民提供互联网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技能。

(四)降低农村网络资费

要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还要使农民用得起网络,让更多的农民有能力上网,让网络“平民化”。尽量降低宽带资费,尤其是农村的信息服务价格。特别向贫困地区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用得起互联网。从长远考虑,我国应在信息服务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使民营、国有、外国企业都能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从而降低村民上网费用,实现互联网络的普遍服务。

[1]胡桂英,陈诚文.城乡数字鸿沟与农村信息扶贫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2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3]喻思娈.城乡数字鸿沟真在缩小吗 [N].人民日报,2013-01-16(08).

C913.9

A

2302011(2014)02-0077-03

2014-04-25

刘 洋 (1985—),男,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

猜你喜欢
普及率鸿沟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鸿沟为界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