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暴力成因及其对策

2014-04-17 04:02顾相君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暴力青少年校园

顾相君,林 娜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青少年校园暴力成因及其对策

顾相君,林 娜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因素。本文提出切实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构建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暴力预防体系。

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概念,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青少年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意志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培养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传身教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近年来,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暴力案件频发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1.家庭教育方法因素。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接受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重大。实践证明,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更加坚强和自信,未来的人生中就能够收获更大的成功。反之,家长的打骂、侮辱、欺骗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和暴力的冲动。因此,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系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2]。笔者认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过度溺爱,忽视关怀。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各种需求往往是处处迁就、千依百顺,这样就放纵了子女养成不良的习惯,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别是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缺点不但不能够进行正确的管教,反而认为是优点更加娇惯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孩子欲望的膨胀和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够满足其欲望就有可能导致辱骂、殴打同学和老师等校园暴力行为。同时,由于家长忙于应付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关心往往只表现在物质上,认为其他方面可以让学校来管,每天和孩子见面的时间很少。这样就忽视了对于孩子的精神关怀,缺乏和孩子的情感沟通,忽视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就容易导致孩子价值观的错位。第二,打骂教育,棍棒出孝子。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往往以暴力行为“打服”孩子。但这么做的效果往往不能对孩子起到管教作用,如果频繁打骂就会导致孩子学会冷漠、残忍和孤立等不良心理。粗暴的打骂不仅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容易在未来的生活中产生悲观、自卑的情绪[3]。这样孩子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所引诱参与打架、斗殴甚至是违法行为。第三,望子成龙,期待过高。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期待过高,对待孩子的教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因此,孩子容易产生厌学、逃课行为就难以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家长就会愤怒、辱骂甚至是暴力殴打孩子。由此引起孩子的厌世、憎恨情绪,导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满就会有暴力的冲动。

2.家庭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水平大致可以分为贫困型家庭、一般型家庭、富裕型家庭三种类型。贫困型家庭主要是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和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家庭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为主。一般型家庭主要是指城市的工薪阶层家庭为主。富裕型家庭主要是指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十万元的家庭为主[2],包括商人和机关、国企干部等。贫困型家庭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的边缘,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管理自己的孩子,并且由于父母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子女不闻不问,这就使得子女容易受到不良人员的影响在学校中参与暴力行为。而在整个社会中主要以一般型家庭为主,一般型家庭的子女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少,如果子女没有收到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健康的成长。富裕型家庭的子女往往会有不同的教育结果,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会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培养更加优秀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优越,孩子在缺乏正确的引导下万物刚会追求享乐和不良的生活习气。在学校中对于他人指手画脚,如果不能满足其欲望就会诱发校园暴力[4]。

3.家长自身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些父母贪图利益、不思进取就会阻碍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的认为读书无用,甚至让孩子参与自己的工作,致使孩子耽误了学习过早踏入社会,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甚至是违法犯罪。因此,他们灌输的这些错误价值观误导子女健康成长。而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也容易形成不良的家庭教育。相反,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家长由于普遍文化水平较高,善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参与校园暴力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孩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婚姻的幸福就会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反,那些父母离异的容易引发子女叛逆、反抗、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容易激动、自卑、退缩,一旦这些情绪得不到释放和调节,突破了心理承受的底线就容易形成病态的人格,产生暴力倾向。进入学校后一旦与同学和老师发生争执就会拳脚相加甚至是违法犯罪。[5]

(二)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场所,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青少年所处的特殊阶段正是他们身心发育、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最强烈的阶段。因此,学校教育功能的完善和有效的发挥对于保障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我国的校园暴力呈逐渐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在学校里得到有效遏制,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学生健康发展。

1.过度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成绩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成果的直接表现,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容易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动力。还有一些老师道德素质低下,往往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讽刺和批评甚至体罚。这就会导致学生被人为的分离为两个阶层,偏离了教育正轨,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范。成绩不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后就容易产生旷课和逃学行为,在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后,就容易成为反社会群体成员,对同学和老师产生暴力行为。同时,学校之间的彼此竞争会导致教育偏离教书育人正常轨道,学校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考量标准。学校水平的高低、老师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的资金多少及老师的工资待遇往往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表现,完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容易导致对立,造成校园暴力事件。

2.划分重点班。学校人为的把学生编成重点班和普通班,在重点班配以优秀的师资力量,而对于普通班则明显歧视,这就导致部分学习成绩虽差但品德较好的学生放任自流。加之老师对于学生疏于管理,就容易导致学校秩序混乱,打架、斗殴现象频发。由于缺乏老师正确引导差生更加厌学,让本应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力量。他们往往对老师和学校心生怨恨,造成一些针对学生和老师的暴力事件时常出现。另外,一些普通中小学缺乏优良的校风校纪,容易造成学生沾染社会恶习,滋生校园暴力。

(三)社会原因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之风,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而优良的传统道德风尚被淡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足够的思想免疫能力,一旦受此影响就容易导致善恶不明,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喜忧参半,有的网站充斥着各种暴力和色情信息,容易引导青少年模仿和学习,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城市社区也是影响青少年暴力的因素之一,城市中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而社区里人员组成复杂,人口密度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较少,缺乏互相沟通和了解。因此,也就缺少了对社区内违法、犯罪活动的监督和制约。有的社区附近开设商业娱乐场所,未成年人涉足其中,就容易沾染不良社会习气。另外,城里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其子女进城后如果缺少父母足够的管教,也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在进入学校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二、解决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切实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庭预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顺利实现向社会过渡的先导。

1.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健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和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都不能正确培养孩子的思想品格和学习能力。应该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孩子以温暖和爱,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品格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可以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保持孩子情绪的稳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开设家教培训班。家长素质的提高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预防孩子的暴力行为。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共同开设家长教育培训班,邀请心理辅导、法律咨询、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作报告,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从而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家长也要明确教育责任,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听之任之,要予以坚决制止,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发生暴力行为或违法行为要主动向公安机关求助,对于一些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法分子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学校预防

1.积极主动关爱学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重视不仅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那些家庭条件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于一些有错误、任性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对症下药、主动关心而不能给予冷漠和歧视性的对待。实践证明,青少年通过老师的耐心鼓励和劝导大多能重新恢复自信,从而避免了学生产生厌学思想,预防学生走出校园和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的确较差的学生,一般不要采取区分对待的方式,而尽量在学习上给予重视和帮助。同时,放弃重点班制,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在一起共同研讨、互相帮助,这样就能带动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有一些中小学实行分座位制度,往往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放在前排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放在后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之间的隔阂也就容易造成彼此的冲突。因此,要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不好的学生坐在一起读书学习,对于一些表现顽皮的学生老师应该采取说教的方法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5]。

2.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校风校纪是学校正常教学的制度保障。中小学应该严格制定校规、校纪加强学校自身管理。使得同学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良好的秩序。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要予以坚决治理,净化校园风气。学校应该加强门卫制度建设引入巡警机制定期在校园巡逻,在校园里禁止无关人员特别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进入学校。对于学校内部的出租房,应该进行清退或由学校参与管理。对于学生宿舍管理应该建立严格的宿舍出入制度,整顿宿舍风气,可以在宿舍楼里设置小型图书馆和棋牌室等休闲区域让学生在宿舍里也能够满足娱乐的需求,增进彼此的感情,避免学生流入校外参与违法暴力活动。同时,学校应该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体育竞技等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师生的情感避免出现暴力情绪[6]。

3.积极提供心理校园心理咨询。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心理波动幅度大、学习压力大容易导致极端心理问题,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疏导青少年不良心理情绪。另外,中小学应引入具有职业资格的专职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可以引入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集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社会预防

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预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合力共建系统的社会预防体系。

1.共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安定秩序。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网络上的暴力游戏、暴力书籍、暴力电影都有可能抵消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因此,应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文化管理,对于暴力、色情网站和影视剧应该坚决取缔。同时,对于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也要加强对相关节目的管理,积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细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有关部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大力宣传普及青少年法律知识,避免发生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行为。

2.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工读制学校是对一些轻微违法犯罪的不良青少年开设的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办好工读制学校不仅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而且能够保障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工读学校的管理应该区别于普通学校的管理:(1)工读学校应该采取申请入学的方式,而不是强迫青少年进入工读学校学习。(2)工读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强法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并针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开设相关心理咨询课程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3)工读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不应当受到歧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毕业后主动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和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4)学校要与政法机关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工读学校。

3.加强社区管理。社区对于青少年校园暴力也起着重要影响。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如图书馆、健身馆等培养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学习和娱乐场所,为孩子提供健康娱乐、学习读书的良好环境。同时,社区要组织多样化的社区公益活动,如知识竞赛、运动会、照顾老年人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操。还可以聘请社区内作风正派热心青少年培养的退休人员成立帮助小组对一些问题青少年进行劝导和管教[7]。社区应该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加大社区违法犯罪的防控工作,严禁社会闲散人员流入社区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现社会不良人员引诱青少年违法要及时通知公安机关给予法律的惩处。对于社区周边的歌舞、网络、洗浴等娱乐场所加强管理严禁青少年进入。整顿图书市场收缴暴力、色情书籍积极宣传先进文化,运用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杜绝校园暴力,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马莉提.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J].科学时代,2010(6):32.

[3]谢红燕,李峻薇,李发生.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J].法制与社会,2008 (2): 211.

[4]马柳颖,王勇.时下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与防控——对湖南衡阳地区某县级市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51-52.

[5]陈卫东.我国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 [EB/OL].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14759.

[6]王鹰.校园暴力的形成与消解 [J].政法学刊,2007(4):32-33.

[7]李婧洁.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4-36.

C913.5;G445

A

2302011(2014)02-0083-04

2013-12-23

顾相君 (1986—),男,黑龙江大庆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暴力青少年校园
反性别暴力
青少年发明家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