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研修团队的自组织合作

2014-04-17 04:40姜美玲
教育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歌会研修云南

姜美玲

(潍坊市育华学校,山东潍坊,261051)

参加李秀伟工作室以来,一直在认真学做课堂教学研究。2011年开始采用新的研修模式,突破了普通教研活动在人数、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它的研究主体是一个因共同研究主题而自发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不受学科、地域的限制,研究的过程就是团队成员锤炼思想、专业发展的过程。

一、组建团队

在研修新思想的指导下,考虑到学科及教师教学的特点,我与三位语文教师、业务校长关洪钢、奎文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磊、区科研中心特级教师于宏等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团队成员有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也有常年从事教学研究指导的研究人员,这样既有实践基础,更有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个团队认真实践,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的课例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了研修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对研修的认识。研修不仅仅磨出了一节一节的好课,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磨课中得到落实与提升。一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逐渐总结提炼出科学设计和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的研修方式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精神,造就的不是一个人的进步,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提高与进步。仅2011年,我在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丁茜老师获奎文区优质课二等奖,王宗芹老师在奎文区“双整谐动”展示课中获得二等奖,于宏老师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下面以《云南的歌会》为例,说一下团队是如何开展合作研究的。

二、选择主题

参加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抽到课题《云南的歌会》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备课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题。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准备的课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找到一个创新点。而这个创新点就是研究的主题。

最初依照以前的习惯思维,我们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创新点。但在讨论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味语言确实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语文的味道。但是课堂内容显得有点单薄,有点零散,缺少一个支撑的框架,缺少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文章没有读深读透,没有把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挖掘出来。经过团队成员的碰撞研讨之后,最终一致决定把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于是这次研修的主题就确定为“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三次研修的思想蜕变

明确研修主题之后,在不同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团队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本人一直作为执教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在课前进行详细的分工,带着不同观课视角走进课堂,跟进听课。授课结束后,每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观课结果,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科学评课,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每次设计都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每次教学设计的改动,都体现着整个团队的智慧,彰显着团队成员教学思想的不断蜕变与成熟。

(一)第一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内涵定位。《云南的歌会》一文,编者把它放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是介绍各种民俗风情。对于文章的主题内涵的挖掘,考虑到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单元的主题的需要,研修团队把文章的内涵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之上。基于此种思想,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了整体感知、段落研读、语言评析等环节。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了“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各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分析三种歌会的特点,全面地了解云南歌会,从而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

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第一个教案,并完成了第一次授课。

2.研讨结果概述

在评课的过程中,团队的几位语文教师提出了“继续挖掘文本内涵”的建议。经过研讨,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沈从文的散文既朴实、清新、自然,又意蕴深厚,可以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内涵。

(二)第二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广泛搜寻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又利用网络,搜寻了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研究。同时,奎文区科研中心于宏老师指导从课程的高度来解读文本,让设计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2)从写作意图的视角定位内涵。在认真阅读《云南的跑马节》以及当时作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解读:作者写《云南的歌会》,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更渗透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对云南人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基于以上的思考,研修团队重新定位了文章内涵:歌颂云南人原始的生命活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授课。

2.研修结果概述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思路比第一次的设计更加清晰,而且体现了一定的课程意识。但课堂教学视野依然不够开阔,教学设计中课程渗透不够,还需要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理解主题。

(三)第三次研修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之后,团队开始试着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读《云南的歌会》,从而提炼出解读文章思想内涵的具体思路。于是我们阅读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研究》,阅读了张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生态意蕴解读》。在阅读完这些资料后,我们认识到:文章主要是通过云南歌会这种民俗形式来描绘云南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当地地理环境、文化积淀的结果。歌会之所以出现在云南,是与云南的特殊的地域环境、长期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民俗的基础,发现民俗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

第三次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以读者、欣赏者、探究者的三种身份,一步一步地探究出云南歌会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团队观课反馈

于宏:从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上看,姜老师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其他课程资源的搜集,将阅读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品味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升华主题。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同时,还能引入作者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深层次体会文章内涵,有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能以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在对个性化解读的分享交流对话中引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

丁茜:姜老师采取的是板块式设计,没有“走进云南看歌会”“走进歌会赏魅力”“走出歌会探内涵”“走出云南读民俗”环节。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令人赞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主题一般教师难以挖掘出来,它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姜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搜集了许多的文献,引入了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琼老师的作品。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潍坊市育华学校的方刚以及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的刘磊等老师也分别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观课报告。

经过团队反复琢磨,不断调整,理清了李秀伟老师的“四次设计、三次授课”研修形式的基本思路:明确研究主题—个人第一次教学设计—授课观课评课—同伴互助第二次修改设计—第二次授课观课评课—专家指导第三次修改设计—第三次授课观课评课—第四次修改设计。当然,这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流程,实际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延长修改教学设计的次数。

猜你喜欢
歌会研修云南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三月歌会好热火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本解读——以《云南的歌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