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修中成就教师群体

2014-04-17 04:40关洪钢
教育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修校本

关洪钢

(潍坊市育华学校,山东潍坊,261051)

潍坊市育华学校是一所集走读与寄宿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几年学校提出了“常规工作抓规范,创新工作抓特色”的工作思路。为此,学校不断革新校本研修的方式,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的校本研修主要经历了自主教研和课例研究两个阶段,在探索研究中不断锤炼教师队伍。

一、自主教研:改变传统校本教研第一步

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总体上教师年龄偏大,学校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滞后。反思学校现在进行的教研活动,存在以下的弊端: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无法真正展开,出现了教研活动工作布置多,问题探讨少;讨论“教”的问题多,“学”的问题少;教学问题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总结多,课题研究成果少等“四多四少”现象,对教师个体成长帮助不大。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尝试着进行自主教研活动的改革。

(一)完善教研组的构成

学校原来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艺体、信息技术七个大的教研组,安排了七个教研组长。政史地、理化生六个学科在活动时按照两个组统一安排,不同学科在一起活动。“隔行如隔山”,学科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活动效果不明显。学校经过调研,学校决定把原来的大教研组分解成十三个学科教研组。这些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按时进行教研活动,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

(二)保障教研活动时间

考虑到以前教研活动经常与学校或上级部门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学校改变思路,在区教研室安排的各学科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段,不再为本学科的所有老师排课。同时,把这个时间定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如果教研室安排活动,老师们参加区教研活动;如果区里没有统一活动,这个时间本学科的老师就要到固定的教学研究室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教研时间固定了,教师不必再为调课等事宜挂心,自然更专注于教研活动内容和实效。

(三)出台教研组评价办法

为激发教研组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教研组间的竞争,学校结合区教研室评选优秀教研组的具体办法,出台了学校的《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所有的老师都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每一位教研组长都明确自己的职责。

(四)制度保障,为教研组建设助力

一是实施领导包学科制度。为保证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实行领导包学科制度。每个教研组既有学科组长安排实施具体活动,又有学校领导包组负责。学校领导跟进指导每次教研活动,这样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二是听评课制度。教师坚持听课、评课。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业务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要求做好记录和简评,积极参加评课活动,每学期书面综合评课不少于2节。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教研组建设初步形成,教研活动持续开展,教研形式灵活,教学研究效果明显,教研热情高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课例研修:变革中的校本研修载体

(一)继续在反思中前进

在进行自主教研改革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各教研组在进行自主教研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教研活动缺乏“研”的成分,尚未形成合作研究的兴趣和习惯。活动内容、形式没有与时俱进,教研组造血功能不强,大部分教研活动仍停留在教材分析、教法指导和教学观摩上。教研组开展活动,如何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由统一型向校本型转变、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是值得继续思考的。

二是教研组建设被逐渐提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随之而来是教研组作用的提升,教研组长角色功能的回归和拓展,教研组长如何由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转变为教学领导者等问题值得研究。

于是,育华学校在自主教研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了校本教研的改革。

2012年,在齐鲁名师李秀伟的指导下,学校明确了新的研究方向: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学科能力的表现与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学科教师自组织的校本教研为基本模型,致力于以教学改进与师生双向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行动研究。这项研究以“四次设计、三次授课”为主要研究方式。

组建研究团队。根据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学校根据学科成立了十七个研究团队。每一个团队人数各异,团队成员组成也不相同。有的团队成员全部是本校一线教师,有的团队中既有学校一线教师,也有学校领导,还邀请上级研究部门的领导做专业指导。各团队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寻找研究的主题。各研究团队成立后,或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或采用座谈的形式,确定了本组研究的主题。例如初中语文团队研究的是“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内涵”“文言文教学策略”等,初中数学团队研究的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一线教师的课堂,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针对性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课例研究。各研究团队根据研究主题,进行课例研修。主讲教师认真备课,团队其他成员跟进分工观课。课后,观课教师集体评课,主讲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梳理观课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改备课。然后再讲课、评课、反思。如此反复,多次备课,多次观课,多次反思。在整个课例研修的过程中,老师们研究的主题明确,大家集思广益,查资料,读理论书,教学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逐渐被解决,教师的一些教学思想也逐渐被梳理清晰。实现了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的目的。

(二)课例研修的成熟与多样化

经过反复琢磨,不断调整实践,基本形成了“四次设计、三次授课”的研修形式。这种研修形式的基本思路是:明确研究主题—第一次教学设计—授课观课评课—第二次修改设计—第二次授课观课评课—第三次修改设计—第三次授课观课评课—邀请专家指导—第四次修改设计。当然,这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流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改,直至呈现最满意的教学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进,育华学校校本研究的方式更加灵活而多样。比如在2012年5月,育华学校语文研究团队利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对“同一文章承载不同教学目标”的主题进行了研究。学校的夏瑞英和谭晓娟两位老师作为执教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整个语文组全部参与了校本研修。这种研究方式在“双整谐动”展示过程中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参与的老师从中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三)回归课程:校本研修的新探索

为了给学校优秀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借助李秀伟专家工作室的力量和奎文区“双整谐动”项目的研究成果,辐射带动学校校本研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2013年,学校试着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学校试着引导教师在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思考、梳理本学科的核心教学内容,并找出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各研究团队或采用头脑风暴或座谈的形式,梳理出本学段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排序。如初中语文组梳理出核心问题26个,如品析语言的方法的研究,情感意蕴分析方法的研究,写作方法指导的研究,指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的研究,等等。

学校将各学科梳理出的问题,转化为学校研究的小课题,在学校网站进行公示,进行公开招标。招标的原则:小的学科团队可以整合全部的力量研究一个课题;大的研究团队可以根据需要研究三四个课题。这些课题研究的时间可长可断,只要能把问题解决即可。仅2013年初,我校就确立了校级小课题25个,再加上原来的3个区级立项课题、2个市级课题,课题研究覆盖每一学科,所有一线教师都参与到不同的课题研究之中。

回到课程,基于课题化的校本研修在继续,探索在继续,师生的共同成长在继续……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修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