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构筑信仰的平坡

2014-04-17 04:40
教育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品信仰教师

李 峰

(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26)

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交流、理念碰撞、情感沟通和精神相遇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互相接纳、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作为思品教师,我们应当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搭建从不信的“此岸”到达信的“彼岸”的平坡,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结局,才能完成思品课教学的任务。

一、提高“知生度”

思品教学中,教师不是按照书本知识机械地按部就班的传授者,而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我合作的课堂中通过对话、摩擦甚至碰撞,生成超出教师预期、教材规定的新问题、新情况,最后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的对话引导者。在思品课堂中,要想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对新的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的知识、思想方法的构建,教师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权威”,走出“至上”“独尊”的怪圈,研究学生实际行为,为学生从不信的“此岸”到达信的“彼岸”架桥辅路,构筑平坡,为达到目的——掌握思品课的概念、原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真诚地、面对面地沟通。须知,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不是想要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要认识到,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提高教师的“知生度”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的对话,才会获得思品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

有这样一堂课令人深思,教学内容是《心系西部发展》。教师按大纲要求,大谈服从祖国需要,到老、少、边、穷地区支援祖国建设。课堂上,学生当即予以反驳:现实社会并非如此,为什么领导干部的子女总是到最好的地方、最好的单位?就连老师您不也是从落后的西部来到我们发达的地区吗?老师哑口无言之际,告诫学生要想考出好分数,就得按课本上去答……可以想象,这种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忽视了学生思想实际的思品课显然已走进了死胡同。长此以往,学生发生信仰危机势所必然。

当代学生,面临着激烈变动的社会,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他们。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良莠不齐的东西充斥其间。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稍有不慎,极易眼花缭乱,思想动荡,甚至产生一些困惑、迷茫、乃至不轨行为。思品教师要使学生知、行、信的统一,就必须了解学生所感、所思、所想、所惑。只有这样,才能测算出学生信仰的“坡差”,为构筑平坡先行绘测。

二、注重“虚实度”

思品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务“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在思品课教学活动中,思品教师一般都通过创设某一“话题情境”作为中介,采用多维对话的方式构筑师生双方的信仰平坡,帮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发展。但由于具体师生对话的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它与教材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所以,如何构建动态的对话过程和相对固定的话题之间的“平坡”变得尤为重要。把握得过“死”,对话便会变得拘束呆板,没有了对话的情趣,也就很难产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思想的顿悟、情感的提升;把握得过“松”,忽视了社会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不能突出主题、甚至偏离教学目标,也就变成了空谈、瞎扯。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避“虚”击实,以实明“虚”。杜绝学生因为看到理论和现实的脱节而怀疑教育的可靠性。

同样是《心系西部发展》一课,有位老师就高明了很多。在进行信仰教育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谈一谈当前西部的社会观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有的说,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出观了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待遇高的地区的趋势,这是势所必然,体现了知识的价值。谁愿到落后、贫穷的地区呢?有的说,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焦点是人才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较高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能力才能谋取佳职。有的说,现在社会腐败现象在求职领域大有市场,有背景的不“求”自“就”,平民子弟百“求”不“就”……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指点“江山”后,教师适时引导:那么老、少、边、穷地区怎么办?西部大发展靠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怎么实现?青年学生对此作何感想?学生沉思之余,自然会形成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建设的情感,起到了务“虚”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或将学生中突出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设计成有关情境进行对话,让学生对特定事例进行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的辩析评价,在思辩中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把符合道德规范的“理”与内心情感的“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情感,升华为一种信仰。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虚击“实”,才能以“实”明理。

三、追求“实践性”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时事热点往往是思品课教学的活教材,能给思品课堂教学增添许多源头活水,是搭建信仰平坡的生动教材。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是“活教材”的重要来源,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发动学生在实践中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把这些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利于构筑学生的信仰平坡,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思维,使得他们在教学中收获到知识、能力和觉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现状,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收集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既是思品教学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体现,也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抛弃陈旧的、错误的观念,形成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好时机。通过实践,检验了学生的信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做到了以知导学,以情促行,以实明行。

在学习《辉煌的历史篇章》中,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与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内容时,为有效地构建学生的信仰平坡,笔者开展了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思想上存在着“我们的国家还比较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人都是自私的”,“社会主义不一定优越于资本主义”等想法。在这些想法中,有的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主观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存在思想障碍的主要原因,这也阻碍了他们接受教材中的观点,不利于社会主义信仰的形成。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从网络上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资本主义建立几百年来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发展的概括进行比较;走进社区了解居民家庭生活实际;走访史志办,查阅本地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数据;采访明星志愿者,了解志愿者活动……课堂教学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后如期进行,无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如果仅仅是把思品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的也仅仅是“知识”而已,属于认知层面。如果要学生把这种抽象的理论、原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要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的体验、感悟与思辨,才能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内化。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有实践,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等于是教书,等于是教教材,学生的学习也就等同于学书、读书而已。

总之,思品课教学中,要完成“此岸”到达“彼岸”的任务,需要教师注重“铺路搭桥”,注重构筑学生的信仰平坡。在充满灵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不告诉学生什么知识,可以不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但教师帮助学生构筑的恰当的“平坡”,却能保证思品课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1] 刘文辉.对思想品德教学负能量转正的现实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3).

[2] 黄颖.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

[3] 张立达.主体性: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张力中[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

[5] 韦美日.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语文德育功能及其发挥方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思品信仰教师
最美教师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