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文化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的关系*①

2014-04-23 08:37陈英敏武云鹏高峰强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教养

陈英敏,武云鹏,高峰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一、引言

(一)羞怯概述

在某些人际交往的情境中,如面对陌生人、面对异性,或者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时,有些个体会体验或表现出种种不适,比如紧张焦虑、局促不安、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说话结巴、不敢直视他人,或者极力回避社交活动等,凡此种种实质就是“羞怯”的表现。在心理学中,羞怯(Shyness)是指“在人际交往情境中的不舒服和/或者抑制,会妨碍个体对人际目标或职业目标的追求;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全神贯注于个人的想法,以及某些情绪和生理的反应(Henderson,Zimbardo,1998)”。②Henderson,L.& Zimbardo,P.:Shyness.In Friedman & Howard,S.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pp.497-510).San.Diego:Academic Press,1998.

羞怯是人际交往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像美国这样开放的国家,羞怯的比例也在40-50%(Henderson & Zimbardo,1998);而相对内敛的中国人羞怯的现象更加普遍③谢刚、刘翔平:《关于大学生羞怯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社会心理研究》1996年第2期。④伍育琦:《大学生羞怯心理的调查研究》,《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通常而言,一般的羞怯对个体的影响不是很大,不必过多关注,但如果羞怯的程度过高,会给个体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与发展等造成诸多消极的影响⑤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⑥武云鹏、陈英敏、于洋、武建芬、高峰强:《羞怯学前儿童幼儿园不适的探讨及应对策略》,《中国儿童保健》2014年第2期。;而且个体早期的羞怯还有可能影响其成年期的择业、择偶、婚姻等,甚至造成身心疾病。如威斯康星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对1037名儿童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由于羞怯儿童长期不愿与他人交往、内心压力无处释放,导致他们长大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其他人高37%①徐晶、郭强、陈英敏、武云鹏、高峰强:《儿童羞怯及其干预研究析评》,《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第5期。。Schwartz,Snidman和 Kagan(1999)报告称早期羞怯-压抑行为能够预测青春期精神病理学症状,比如社交焦虑②引自[美]Rubin,K.H.,& Coplan,R.J.:The development of shyness and social withdrawal.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0.。鉴于此,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就针对羞怯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国内从上世纪末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至今方兴未艾,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羞怯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生理层面的,如遗传、脑电活动等,也有心理社会层面的,如个体的认知、人格、自我等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等。考虑到家庭是个体发展最原始、最基础的环境,父母的观念、态度、行为等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家庭环境切入,探讨父母的哪些观念和行为与初中生羞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合已有的研究发现,本研究从观念层面选取父母的文化价值取向,行为层面选取父母的教养方式,探讨两者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价值取向与羞怯

文化价值取向或文化价值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它是文化系统的核心要素,会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长期深远的、包罗万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具体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为众多学者所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核心部分。

诸多研究发现,羞怯不仅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羞怯具有某些跨文化的差异,比如,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羞怯的发生率较个人主义文化下更高。Zimbardo通过对羞怯比例最高的日本(57%)和羞怯率最低的犹太人(24%)的文化进行分析指出,高社会控制、集体价值取向、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对集体无条件忠诚的文化(如日本)相对于尊重个体价值、鼓励个性张扬、用积极的态度给予孩子爱、支持、宽容和赞扬的文化(如犹太文化)更容易导致羞怯,因为这种文化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鼓励羞怯——羞怯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Pilkonis&Zimbardo,1979)③[美]Zimbardo,P.G.著,段鑫星译:《害羞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8页。。但Zimbardo的解释仅仅限于一种理论的推断,文化价值取向与羞怯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目前宏观层面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鲜见,从个体层面探讨两者关系的研究也阙如。中国作为一个高羞怯比率的国家,是否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关呢?目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西方文化的全面介入,中国近30多年的文化价值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取向也越来越突出,这种变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会有何影响呢?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羞怯

与父母的文化价值取向相比,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直接。父母教养方式通常又称为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教养风格等,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张文新,1999)④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年第6期。。许多研究均发现,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通常,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经常采用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等教养行为,其孩子的羞怯水平比较高;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具体表现为对孩子经常提供情感温暖、理解、支持的父母,其孩子羞怯的可能性比较小(Mills&Rubin,1998①M ills,R.S.L.,& Rubin,K.H:Ar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both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aggression and social withdrawal?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1998,30,p132.;Zimbardo & Radl,1981②Zimbardo,P.G.,& Radl,S.L.:The Shy Child.New York:McGraw -Hill,1981.;李文静,2009③李文静:《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单铭磊,2010④单铭磊:《大学生羞怯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韩磊,2012⑤韩磊、高峰强、平凡、潘清泉:《父母教养方式对羞怯的作用机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第6期。)。

此外,家庭教养方式与文化的关系也很密切。Khaleque和 Rohner(2002)⑥K haleque,A.,& Rohner,R.P.:Perceived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 meta-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ra-cultural studi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2,64,p54.的研究及Mesquita和Frijda(1992)⑦Mesquita,B.,&Frijda,N.H.:Cultural variations in emotions:A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112,p 179.的研究指出教养风格具有文化依赖性。Triandis(1989)指出,集体主义社会的父母为了塑造儿童的“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往往注重教导儿童学习服从规则,并常常以公开表扬或微妙的方式对符合群体目标行为模式的儿童给予奖励。个人主义文化倡导培养儿童的“个人自我”(private self),在此文化背景下,鼓励个体的独立与自主,(不偏离社会习俗和准则的)反抗和特立独行倾向于被视为一种人格财富(personality assets)(Markus& Kitayama,1991)⑧武云鹏:《父母教养风格与儿童羞怯的关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调节效应》,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欲从家庭角度探讨初中生羞怯的相关因素,试图揭示父母的文化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关系。基本假设如下:(1)初中生羞怯与父母的文化价值取向及教养方式之间均存在某种相关;(2)与文化价值取向相比,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的关系更加直接、更加密切;(3)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在父母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初中生羞怯之间起某种中介效应。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潍坊市三所中学的初中部每年级随机抽取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初中生羞怯量表》及《父母教养风格问卷》,由学生带回并上交。然后让学生家长完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的施测,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38份,其中男生685人,女生644人;被试年龄在11-16岁之间,平均13.63岁。

(二)测验工具

1.初中生羞怯量表:本研究采用陈英敏编制的《初中生羞怯量表》,该量表共包含31个题项,分为5个维度:自我表现性羞怯(反映的是个体在公众场合,面对众人关注时羞于表现自我,表现出紧张与退缩的特征)、面对陌生人羞怯(反映的是个体在面对陌生人时的羞怯表现)、面对负性评价的羞怯(反映的是个体在受到负性评价时的羞怯表现)、面对异性的羞怯(反映的是个体在面对异性时的羞怯表现)、谦和性羞怯(反映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逊、低调、不张扬、随和等品质)⑨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各题项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羞怯的程度越高。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在0.62-0.81之间。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本研究采用Triandis等(1995)编制、黄任之等人(2006)翻译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的中文对译版。该量表根据个体与他人或集体关系的不同,分为4种文化价值取向,即4个分量表:水平的个人主义(个体自治、成员彼此身份平等,典型例子是瑞典)、垂直的个人主义(个体自治、承认彼此的身份差异,强调竞争和依靠自己,例如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水平的集体主义(成员相互依赖、身份平等、倾向于个性的互补,典型例子是以色列)和垂直的集体主义(能接受成员社会身份的不平等,组织内提供价值观服务,成员能为集体牺牲自己,典型例子是印度农村),每个分量表下有8个条目,共计32个题目。采用7点计分。其中水平的个人主义和垂直的个人主义可进一步整合为个人主义取向量表;水平的集体主义和垂直的集体主义可进一步整合为集体主义取向量表。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8,4个分量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在0.660-0.768 之间。

3教养风格问卷:采用Steinberg等(1992)编制的《父母教养风格问卷》。该问卷包括接受/参与、严厉/监督和心理自主三个分量表,共2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接受/参与是青少年对父母的反应性、温情和参与性程度的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父母以接受、支持的方式对儿童的需要作出反应的程度越高;严厉/监督指青少年对父母监管与行为监管的感知的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父母对青少年的成熟与合理行为提出越高的期望和要求;心理自主指青少年对父母给予自己心理自主程度的评价,该维度的9道题目采用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该问卷在有关父母教养风格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在本次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84,3 个量表 α 系数的分别为 0.729,0.623,0.747。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相关

表1 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的相关

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相关矩阵(表1)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与初中生羞怯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父母接受/参与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羞怯、面对陌生人羞怯、面对异性羞怯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谦和性羞怯呈显著的正相关;心理自主与初中生羞怯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严厉监督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羞怯呈显著负相关,与面对负性评价羞怯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维度的羞怯相关不显著。(2)父母价值取向的各维度与初中生羞怯的某些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与面对陌生人羞怯及面对负性评价羞怯均呈显著正相关;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只与自我意识羞怯相关显著,与其他维度羞怯相关均不显著。(3)父母集体主义取向与父母接受/参及父母严厉监督呈显著正相关,但个人主义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相关均不显著。

(二)初中生羞怯对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的回归分析

控制人口学等无关变量之后,分别以羞怯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为因变量,建立其对父母教养方式3个维度和父母文化价值取向两个维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父母接受/参与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自我表现性羞怯、指向陌生人的羞怯、面对异性的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谦和性羞怯;心理自主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的各个维度;但是父母严厉/监督仅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面对负性评价羞怯;父母文化价值取向中的个人主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自我表现性羞怯、指向陌生人的羞怯以及面对负性评价的羞怯;父母文化价值取向中的集体主义对羞怯的各个维度的预测效应均不显著。

表2 初中生羞怯对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的回归分析表

(三)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文化价值取向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以上的相关结果以及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分别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父母接受/参与和父母严厉监督)在父母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羞怯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表3列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进入方程前所有变量都已中心化。X表示父母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Y表示初中生自我意识羞怯,M1为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接受/参与水平,M2为父母教养方式的严厉监督水平。在第一步回归分析中,父母的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回归系数(c)显著;在第三步回归分析中,当分别加入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父母接受/参与和父母严厉监督)后,父母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回归系数(c’)变得不显著;同时集体主义取向到教养方式回归系数(a)显著,教养方式到自我意识羞怯的回归系数(b)显著。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接受/参与水平在父母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羞怯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同时,父母教养方式的严厉监督水平在两者关系上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表3 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文化价值倾向、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父母接受/参与和初中生自我表现性羞怯、指向陌生人的羞怯、面对异性的羞怯显著负相关且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和初中生谦和性羞怯正相关且正向预测效应显著。这一结论也得到了李文静(2009)、单铭磊(2010)、韩磊(2012)、张昌等(2012)①张昌、韩佩英、王秀珍、黄晓燕、都弘、王美娟、邓欣:《儿童羞怯感与社交焦虑和父母养育方式相关性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2年第19期。研究的支持。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心理自主和初中生羞怯的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且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这表明给予孩子较高自主性的教养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勇敢,从而降低羞怯的可能性。一般说来,父母对孩子控制较少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孩子,较容易养成孩子的自主独立性,这类孩子就容易形成勇敢、自信、独立的品格,不容易产生社交退缩,因此,这类孩子的羞怯水平自然也就偏低;就谦和性羞怯而言,可能是由于这类孩子过于勇敢自信,行动中自主性过强而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容易形成谦和的态度,因此,谦和性羞怯偏低。

父母严厉/监督仅能正向预测初中生面对负性评价羞怯这一结果很好理解,如果父母教养方式中严厉/监督的程度过高的话,就会使得孩子在做事时容易养成较为退缩并且害怕失败的心理。由于一旦出现失败的结果则可能招致家长较为严厉的批评,因此,这类孩子害怕失败,更害怕别人的批评,自信心明显不足。

(二)父母文化价值取向与初中生羞怯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父母文化价值中的集体主义取向与初中生羞怯关系不明显,仅仅与初中生自我意识性羞怯存在负相关并且对初中生羞怯各个维度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与初中生面向陌生人羞怯、面对负性评价羞怯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正向预测作用显著。这一结果意味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集体主义取向无法显著预测初中生的羞怯,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预测性。

这一结果貌似与Zimbardo的理论分析不一致。能否就此得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羞怯没有太大关系呢?笔者认为得出此结论为时尚早。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Zimbardo的观点基于宏观层面的跨文化研究,即把同一背景下的文化假设为某种单一的同质文化,具有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异质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如西方为个人主义文化,中国为集体主义文化)。这种研究范式能够得出文化价值取向与羞怯的粗略结论,但容易使研究的结果简单化,无法揭示变量之间的细致关系。

而本研究所探讨的是微观层面即个体层面的文化价值取向,但是在中国单一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对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根深蒂固,比较普遍,因此,在集体主义仍占主导的单一文化群体样本中考察集体主义与羞怯的关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天花板效应”,因而掩盖两者之间的实际联系。但本研究发现父母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与初中生羞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十年中国当代文化的某种变迁,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介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渐渗透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纳,使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中除了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取向外,个人主义的意识逐渐加强,表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让我们更细致地了解个人主义与羞怯之间的关系,即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导致羞怯。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这样的典型的个人主义取向的国家,羞怯的发生率也接近50%。之所以如此,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父母比较强调孩子的自治与独立,鼓励反抗和特立独行,重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观念下,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倾向于自己做事的习惯,不太愿意和别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时往往容易局限于自我,较少关注他人;非常看重自身的能力,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夸赞,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更容易产生羞怯等不良心理。

以上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要想全面深入揭示文化价值取向与羞怯之间的关系,既需要宏观层面的跨文化研究来探讨“大文化观”下的价值取向与羞怯关系的主脉,也需要微观的个体层面的研究来细致分析每一种价值取向与羞怯不同侧面的精细关系,如此才能得出更加丰富、准确的结论。

(三)父母教养方式在文化价值取向与初中生羞怯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只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的集体主义取向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羞怯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即父母的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会通过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羞怯,但本研究并未发现其在羞怯的其它维度以及在个人主义取向与羞怯之间的中介效应。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文化价值取向的确会通过某种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初中生的羞怯,但同时,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更多的可能是直接影响或者通过影响其它变量进而影响羞怯的发生,其相关变量与具体影响机制需要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探究。。

五、结论

本研究针对父母文化价值取向、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父母的个人主义取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自我表现性羞怯、指向陌生人的羞怯以及面对负性评价羞怯;(2)父母教养方式可显著预测初中生羞怯的部分维度;(3)父母集体主义取向通过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影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羞怯。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教养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教养方程式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