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大学人才培养方向研究

2014-04-29 15:39张文格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6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张文格

摘要: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逼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工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将变得更为重要。全面参与甚至领跑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了可能,未来的关键将集中反映在大学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上。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性人才;高技能人才;服务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46-02

近两年,以美国著名趋势学家、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的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呼声在全球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很多外国媒体认为,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将是这一场新工业革命的最大受害者。在两个月前《华盛顿邮报》有一篇报道标题是《为什么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经济学人》的杂志预言:由于云计算、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3D打印、工业机器人、网络协作生产服务使得制造企业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今日都将大大不同,未来的制造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将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高等教育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是决定中国能否跟上第三次工业革命脚步的关键。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欧美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回归制造业以之作为消除赤字、减少失业和挽救国家经济的法宝。欧美国家轰轰烈烈的“再工业化”战略和中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想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接盘中低端制造业以期望像中国一样腾飞,而中国在双向夹攻下随着劳动力价格的陡然上升不得不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全球制造业竞争重塑世界产业格局的情势下,什么是真正影响各国竞争实力的中心力量呢?无疑是与制造业最为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在吸引国家的注意力上,21世纪知识经济中的技能竞赛已经与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竞赛一样。”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竞赛使国家强调培养“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也就是社会的精英分子。21世纪的技能竞赛将会反过来把整个劳动大军的知识和技能看做是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逼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工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将变得更为重要。“能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却是应对变化能力最强的。”中国必须全面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有的国民经济基础、完善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系统以及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为全面参与甚至领跑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了可能,未来的关键将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上。

1.现代科技发展:创造性人才培养

创造性人才,是指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们。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和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于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的?1969年李约瑟又重述了该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不是在中国产生而出现在西欧?病榻上的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坦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被媒体称之为“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天问”,它不仅萦绕在钱学森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界同仁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困惑。

一个比较直接的统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至2008年共有14位获奖者(其中2004年度空缺)。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80岁,大多数毕业于1949年之前。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在国防科技、工程技术、基本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真正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科学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初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就几乎没有达到世界前沿的高水平成果。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产生,从李约瑟难题到本土科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缺失再到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中国教育界、科技界、政界、工业界最为广泛的讨论,这也将成为中国能否领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创造能代替钢铁和金属的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形式以及强大的能源储存技术、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突破等等引导第三次革命爆发的关键技术都需要有杰出人才的创造性来实现……中国若不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不仅无法占据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高点,更有可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少量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群体性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将是个伪命题”。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和制度。思想,就是要在全國建立一种崇尚发明创造的文化氛围,让发明创造成为全民风尚,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思想底蕴;制度,就是要建立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发展的科研制度,不要给科研以束缚,其根本的意思是学术自由,大学、科研机构的管理实行自治,科研工作不受外部干扰。其次,教育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意识和逆向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因为能成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必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必然是建立在创造者想象力之上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都有让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要改变这种痼疾非一日之功。发明创新是人类才能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发明创新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其中一种常用且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方式对产品、课题或方案进行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课题设计或完成新的创造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对疑难问题取得突破性地解决或创造出独特新颖的产品、方法、理论等。

2.现代制造业发展: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数字制造业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负责创新与科技报道的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系列报道撰稿人保罗·麦基里称,“过去的工厂是以制造无数相同产品为基础的,但未来的工厂将致力于定制生产——可能看上去更像织布工的小屋,而非福特的装配线”。麦基里在文章中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车轮已经完全转了起来,它来自‘大规模生产,却向‘个性化生产的方向驶去”,“它还将简化生产流程并推动人们学会利用互联网来分享创意”。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改变意味着将需要大量的不同于今日的劳动者,数字化制造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明显提高,必须具备驾驭这些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所取代,其标志是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

第一类是大量的高素质的基础劳动者,即在互联网信息技術平台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高技能劳动者。在全球制造业竞争重塑世界产业格局的情势下,什么是真正影响各国竞争实力的中心力量呢?无疑是与制造业最为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在吸引国家的注意力上,21世纪知识经济中的技能竞赛已经与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竞赛一样。”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竞赛使国家强调培养“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也就是社会的精英分子。21世纪的技能竞赛将会反过来把整个劳动大军的知识和技能看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目前,我国制造业一线工人都是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农民工,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全球著名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前不久宣布,面对人工成本的压力,富士康将越来越多地引入工业机器人。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实实在在的来临时,目前近亿的制造业从业农民工的工作将被机器人所代替,而现在的大量必须具备驾驭这些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

第二类是相当多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新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开创新局面,能对产品、机器、流程进行改善和设计,即创新型人才。现在的本科教育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将优秀人才全部吸走了,这些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人才不去制造业,而制造业最需要科技创新必须号召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去制造业。

3.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类人才培养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更加强调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随着服务业活动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这就使得二、三产业的相对就业结构朝着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方面发展。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下,低技能的生产工人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由于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高、从业人员谈判能力更高,更高的技能服务行业需要更多的人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的人。

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另外一个显著的行业就是关爱与体验产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将剧烈增加,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大部分体力劳动由机器人替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去做义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因此,也需要培养大量导游、运动教练、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关爱和体验服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中国目前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15年老年人总数将达2.21亿,其中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2030年老年人总数甚至达到4亿人。面对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如何增加老年人自理年限,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国家应该努力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在老年服务方面尚未设置相关专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途径方面尚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老年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教育体系建立尚未引起重视。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社会服务相关专业——福祉专业,以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培养。福祉专业门类广泛,有社会福祉、福祉经营、健康福祉、福祉工学、福祉教育和福祉信息技术等专业。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初探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共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探究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辅导员工作创新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浅谈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