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

2014-04-29 15:31封云金自如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途径意义

封云 金自如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核心职业能力以及及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但是当前现实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办学观念传统封闭、校外实训专业不对口、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文章指出新形势下,应实行“来料加工,生产实训相融合”“订单委培,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旺季顶岗,淡季学习”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新形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新  意义  途径

[作者简介]封云(1963- ),女,江苏泰兴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自如(1976- ),女,湖北红安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专项立项课题“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与新创业教育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ZX20111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2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里提到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一办学方针的贯彻要求职业教育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切实从专业本位向职业本位、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无疑是新形势下贯彻这一办学方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远意义

校企合作,指的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学以致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快速实现“书呆子”向“技能手”的角色转变。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立即“上手”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应聘者,这个期望遭遇只会照背书本应付考试的“书呆子”型学生时必然会落空。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有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而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用人单位对实践工作经验的要求。

2.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核心职业能力,快速实现“在校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较早地适应企业文化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就像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也只能在岗位实践活动中来学会职业技能与就业创新能力这些核心的职业能力。

3.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快速实现“求职拒无霸”向“面试达人”的角色转变。在实际的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素质的真正要求,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准确而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能够迅速把握到自己求职意愿与企业用人意图之间无缝对接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学校也能把握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脉搏,掌握企业用人的标准与需求,从而有意识地主动创新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对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的质量。

二、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弥补高职院校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但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瓶颈问题。

1.传统封闭式办学观念严重阻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当前,虽然国家的教育政策中多次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高度,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也开始逐渐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然而无论是从社会舆论、家长期待和职业学校自身都未能真正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没有认识到高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何处。

对公众而言高职院校依旧是陌生的,一是从名气上来讲,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尽人皆知的名校;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觉得读高职院校似乎低人一等。因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家长与学生还是侧重于选择普通高校。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没有健全的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

2.实行校外实训时难以“专业对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企业并不怎么愿意接收實习学生。首先,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影响生产效率。企业更多注重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协调,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实习生对生产的参与具有短期性和临时性,不便于企业进行组织安排,而且对实习生的教学活动会干扰正常的生产活动。其次,顶岗实习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实习生作为新手,由于不熟悉业务、动手操作能力低等原因造成企业成本提高,如果出错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再次,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并且承担其劳动伤害责任风险。基于以上顾虑,企业要么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要么接收了也只是安排学生到责任风险相对较小、无关紧要不太能影响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岗位,造成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很难让实习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预期的锻炼与培养。

3.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除了缺乏政府层面的长效机制政策的保障之外,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主要面临着理念和现实两个层面的瓶颈问题。理念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选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才质量,合作的核心在于培养的“过程”,但许多高职院校仍将合作定位于培养的“结果”,即只注重就业阶段的合作,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现实上,一方面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没有利益的驱动,很难有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的形式不能吸引企业。

三、在新的背景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各种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已然成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如何深入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1.实行“来料加工,生产实训相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来料加工”是指与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协议,利用校内实训设备为该企业加工产品,在不影响教学实训的前提下,确定承揽来料加工的数量,加工产品经企业验收合格后付给学校一定的加工费。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六合一”融生产实训于一体。“实训、生产合一”:强化了学生的企业、生产和协作意识,学校实训基地成为教学工厂;“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在企业师傅直接指导下的合格产品的学徒工,毕业后能立即上岗;“教师、师傅合一”: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人师傅合一,教师本身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指导学生生产的师傅,共同指导学生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学、做合一”:学生们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验证所学专业理论,用专业理论指导实际操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习与训练的效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产生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来料加工既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

2.实行“订单委培,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委培”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用人计划,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委培”协议,量身定制学生技能,以“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校企共同组织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共同组织师资队伍、共同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进行学生考核。培养前,企业参与高职招生的入学考试与面试。培养中,共同编制校本教材使得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之间无缝对接。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下厂实践,增强教师队伍的双师能力;企业老总、人事主管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便能基本完成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变;企业通过派出工程师与有经验的师傅、无偿提供部分生产设备共同建设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和实训工作室。培养结束后,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对学生进行入职考试,学生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考核,才能按照订单委培协议顺利毕业与就业。

“订单委培,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是有利于解决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有利于解除企业发展能否留得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担忧,三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學习目的和就业方向,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3.实行“旺季顶岗,淡季学习”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旺季顶岗,淡季学习”是学校根据企业工作周期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做到一方面可以顶岗工作,一方面又不影响在校学业,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一种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

对学校来说,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明确专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岗位上顶岗工作,有效地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了课程和教材改革。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对企业来说,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缓解了企业在生产旺季任务繁重、技术人员短缺的矛盾,同时由于企业可以从顶岗实习生中择优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因而也有利于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实训车间与生产车间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可以真正在办学实践中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企业有了高素质的员工,参与校企合作有了内在的动力;学校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就业,拉动了招生,提高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具备较高的核心职业能力,能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946891.htm?fr=aladdin,2013-12-27.

[2]辛大志.高中等专业教育走产学研道路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3).

[5]刘志兵,尧丽云,徐咏文.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6]冯雪姣,孙建文.企业市场性原则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借鉴作用[J].天津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途径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