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

2014-04-29 00:06刘胜男汪行舟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价值理念防灾减灾大学生

刘胜男 汪行舟

[摘要]文章针对当代大学生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缺失的现状以及对当代防灾减灾理念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灾害教育课程、普及并强化实际训练、构建防灾减灾校园环境等途径,以强化大学生防灾减灾理念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  防灾减灾  价值理念

[作者简介]刘胜男(1974- ),女,河北廊坊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河北  廊坊  101601)汪行舟(1979- ),男,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学工处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高校防灾减灾价值理念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40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7-02

应灾、防灾、减灾是当今每个国家或地区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1989年,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报告中曾特别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胡锦涛也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来防灾减灾已成人类的共识。

一、问题的缘起

灾难是指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等诸多特点。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大大小小的灾难,虽然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对某些灾难的成因和预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潜在的威胁与现实威胁仍广泛存在,且互相交织。减灾的关键在于防灾,防灾的关键应依靠教育。

当前大学生灾害观念薄弱,对各种灾害整体认识肤浅。在一份关于地震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中,75.9%的学生选择知道一些,20.5%的学生选择不是很了解。另一份对北京5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的灾害基础知识得分最低,问卷中只有50%的大学生认为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其中36%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气候灾害是對我国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在对居住地灾害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大学生对所在地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很小,多数学生对当地灾害情况仅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在目前的高校灾害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主要方式是举办知识讲座、办宣传栏为多,重知识,少趣味,不仅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相距甚远,学生参加这类培训的意愿不足。对首都高校的调查显示,仅有10.8%的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的相关培训或者课程,56.9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学校的灾害教育工作不满意,47.3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对灾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训方面,大部分学校缺乏防灾演习,即便是已经开展的部分学校,也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当被问及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和自己家里是否有防震准备时,69.9%的学生承认从来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65.1%的学生家里没有防震准备,15.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准备什么。

防灾、减灾需要知识,知识的获得来自学校、社会或媒体的宣传,目前高校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度不高。相关资料显示,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与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其中43%来自电视与广播,25%来自报纸杂志,18%来自专题宣传影片,只有11%来自学校。当被问及在地震时是否能找到避难所时,57.8%的学生选择不能和不知道。

二、当代防灾减灾理念

防灾减灾,理念先行。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理念既有本土化的传统内容,也有对西方先进理念的接纳与吸收。

(一)人本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同样适用于防灾减灾。“人本”首先着眼于自身,关注个体的生命。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性,人为贵”;古人把天地人称为“三才”,认为“三才相通,灾害不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曾对本强调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与现在的“人本”思想有相通之处。由以人为本延伸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来自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与中国的传统人本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交锋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完整起来。一方面,西方的人本关注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使人认识到“人性”的丰富,认识到主体的本能、欲望、意志、情感等内在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对科学理性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地批判和反思,揭示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危机,从而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说传统的思想还停留在对“何以为生”的探讨上,那么现实的讨论则转变为“为何为生”,这一理念的转变启发人们再次思考与体会生命的深层意义,确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安全防范理念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意识对于人类建设实践和减灾实践的重要性。古人云:“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诚素有其备,虽甚灾不足为忧也。”因此,要树立安全防范理念,建立“预防为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安全防范的文化氛围,进而达到公众化、社会化。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安全的内涵和主体要素也发生了改变。从小范围而言,安全隐患就在身边,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从大范围而言,军事安全、恐怖主义、民族分裂、社会不公正等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现实社会中的安全防范不再仅局限于个人的生存、生活安全与健康安全,国家安全、工程安全、网络安全等也先后被纳入进来。《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议纲要》规定:“21世纪我国安全事业应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大安全体系(安全减灾防灾体系),从生产安全扩展到生活、生存安全;加强安全减灾防灾基础性科学研究,包括安全基础理论、安全宏观决策智能化,实用安全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等研究,以及建立重大事故应急计划体系等。”这就将大安全观、“全面预防”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防灾减灾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科学防灾理念

人与自然的较量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涉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环境公害等诸多领域,因此科学的防灾减灾理念显得非常重要。科学的研究、科学的预防、科学的应对、科学的管理应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与运用,并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防灾减灾处处需要科学,汶川地震的调查资料告诉我们,凡是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的工程,抗震能力都明显高于未经抗震设计的工程;凡是接受灾害预防教育并经常进行避害演练的学校,抗灾害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任何灾害教育的学校。这充分说明,防灾减灾离不开科学,科学能让人的实践减少更多的盲目性,树立科学的减灾理念比灾难来临时盼望奇迹降临更有实际意义。

三、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途径

(一)优化灾害教育课程

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积极优化灾害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通识性专业课程或与灾害有关的选修课程,强化灾害知识的传授。灾害教育可以单独设课,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采用互相渗透的方针。例如,可以把灾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挖掘有效的精神资源,通过思想启迪唤醒大学生的灾难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理工科教学中,适当讲解一些灾难发生的原理、规律、危害,通过答疑解惑解决疑问,进而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授灾难来临时的逃生技巧和应急能力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危机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灾害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设置网络课程进行讲解或答疑、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进行灾害仿真练习。此外,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需品,可以开发一些专业性、指向性较强的灾害教育教材,或编写一些与灾害相关的通俗性读物。

(二)普及并强化实际训练

灾害教育不等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只是灾害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将知识内化为行动,从而构筑一种理念,方能自觉防灾,所以开展深层次、有梯度、全方位的灾难实训非常有必要。实训的方式可分为多种,如防灾演习演练、情景模拟,观看电影电视、参与知识竞赛、观看实习基地、参加研讨会等。美国学校将“户外教学”广泛运用于灾害教育领域,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灾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学校还与消防部门合作,邀请消防人员亲临学校指导,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防范灾害的演习。美国儿童从出生就被灌输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读幼儿园时就已开始训练他们的逃生技能,美国学校至少一个月举行一次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演习。日本的防灾减灾模拟演习丰富多样、次数频繁、参与面广,政府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开展全国性的防灾教育活动,活动规模宏大,参与人数达数百万,且日本首相及各有关内阁大臣均要带头出席。除了模拟演习外,仿真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联合国与英国一家游戏公司曾设计了一款阻止灾害的教育游戏,游戏中模拟龙卷风、地震、洪水、海啸和森林大火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状况,玩家们需要在一定的财政预算和时间限制下拯救尽可能多的居民。总之,借鉴西方模式,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宣传和训练的力度、频度、广度及深度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防灾减灾校园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理念的养成,作为社会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营造校园减灾环境,高校责无旁贷。校内可以设立内部综合性、常规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筹建多个应急小组、志愿团队或救护队。对这些应急小组或志愿团队不仅要及时加强设备、设施的供应,还应加强参与人员平时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纽带作用,通过他们指导、督促班級、党员、团员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同时,由于高校拥有大量开放空间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天然防灾避难场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能带动家庭,形成辐射社会的功效。为扩展宣传场域,烘托特色氛围,可以组建学校宣传队或社团组织,让他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台、电视台、学校报纸等媒体,播报防灾知识、避灾技能等。此外,宣传队或社团组织还应定期走出校园,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广泛开展灾害科普宣传,通过当众讲解、发放宣传画、表演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灾害基础知识、防灾技能传播开去。

[参考文献]

[1]郑菊花,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2]李莉.河北联合大学学生地震灾害意识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3]谌丽.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7(6).

[4]王红岗.关于首都高校灾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 2011(6).

[5]李莉.河北联合大学学生地震灾害意识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6]刘湘洪.关于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5).

[7]颜一.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价值理念防灾减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围绕企业经营抓党建,以党建带电力企业经营的机制策略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医学期刊编辑应合理关注论文的伦理审核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