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接式教育”在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2014-04-29 01:16张永民徐文媛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张永民 徐文媛

[摘要]“对接式教育”是参照航空航天学“对接”原理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其主要内容是对接学生特点、对接专业特色和对接行业(企业)文化。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要融入“对接式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程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发挥专业社团等第二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对接式教育  高职院校  就业与创业指导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张永民(1972- ),男,安徽宿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徐文媛(1963-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器技术。(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可持续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062)和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9SJD880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2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指针,也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尽管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但各院校的课程目标都表明该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带有明确的职业性、指向性和时效性,对接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内在属性。课程建设要融入“对接式教育”理念,大力加强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使课程彰显应有的社会价值。

一、“对接式教育”内涵

“对接”一词原本为自然科学用语,近年来开始被移植到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体现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同步性和功利属性。2011年,南开大学龚克校长在与全国百所重点中学校长座谈中指出,不仅要实施素质教育,更要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思想才是向教育真谛的回归。他是较早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对接”思想的,而直接体现素质教育“对接”理念的是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提出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类期刊上出现了很多相关的报道,但大多只是职業教育领域和各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提出的相关理念和具体模式,对什么是“对接式教育”无专门系统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对接式教育”是一种参照自然科学尤其是航空航天学中“对接”的原理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理念。它遵循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和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形势相合拢,在此背景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载体措施,使教育主客体同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性、导向性和功利性,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其主要内容是要对接学生特点、对接专业特色和对接行业(企业)文化,其实施要求是无缝对接、有效对接、互动对接。无缝对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都是开放式的、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只有受教者主动学习、施教者开放教育与企业积极参与三者整体合一,高校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互动对接: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只有学校、学生、社会三者合力,教育主体客体良性互动,才能体现教育过程对接的实效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则是实现教育主客体对接、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有效形式。有效对接: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严格依照程序,符合标准,达到设计精度,才能实现对接成功。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只有实施精细化教改和人性化教育教学,教育主客体以及教育载体才能实现有效对接。

二、“对接式”就业创业教育要求

1.对接学生特点。“对接式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教育思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1937年美国教育学会发布的《学生事务人员的价值观点》指出,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机构有责任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智力能力和成就、情感组成、身体状况、社会关系、职业态度和技能、宗教价值观念、经济能力、美学欣赏,即高校应当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是对其进行智力训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舆论观点一致认为他们既有同龄人共有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又有比普通本科生动手能力强、创业兴趣高等优点,同时也有与同龄人不同的学业思想和心理困惑,如强烈的升学失落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缺点。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改革要结合高职生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和学习特点等,以及他们未来从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发展要求,在把握就业创业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基础上,设计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校本教材、教学和评价体系,在就业政策导向、就业实践环节有鲜明的高职院校特点。

2.对接专业特色。高职院校大多是工科类专业院校,面向生产和服务行业,有专业高技术含量、创业高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压力小的优势。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就业需求不同, 所面对的求职岗位也不同,这就需要“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引导学生关注所学专业就业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如从岗位要求看,销售类专业从事的岗位强调沟通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能力;而机械类专业岗位则重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这些求职所需的专业背景及相关的就业技巧必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都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的,具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和特有的校本体例。要实现“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与专业特色结合,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就业与创业指导经验,又要对所教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3.对接行业(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服务产业行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受制于行业企业管理,许多高职院校有多年服务特定行业经历,校园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某个行业,融入了企业培训和企业管理文化元素。实现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行业企业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需求服务主体,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点,是否符合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度及学校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只是专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也要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时调整课程目标,使就业和创业教育体系更符合学生特点、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提高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对接式”就业与创业教育途径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实现就业指导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当前,在宏观的就业形势和职业教育政策推动下,各高校加大对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就业与创业指导”课被纳入公共必修课,课时要求不断增多。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以前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讲授的内容多为就业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没有切实可行的统编教材,特别是创业教育,往往用一本教材囊括全部创业理论,不能系统讲授符合社会实际的创业内容、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有些学校仍将课程停留在政策宣讲和就业流程说明上,实际效果不好。近年来,依据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成为一种共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可以沿用这种经验,借鉴企业的培训标准,通过对行业岗位群具体分析,参照行业统一的职业和技能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分析,通过课程专家和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论证,共同开设校本教材课程,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以活动为引领,采取任务式教学,按照问题型、案例型、任务型、模块型、项目型编写,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锻炼实际能力;注重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专业学习,贴近社会实际,体现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思想性、职业道德渗透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以能力考核为主让课程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2+1”教育教学模式,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新生入学时进行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明确所学专业的职业定位;大二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培养健康的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技巧和能力训练;大三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实习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提升,实现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2.课程教学从理论灌输型向活动引领型转变,实现教育主客体互动对接。作为高校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彰顯。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相关课程开设时间短,教学课时少;学科体系不完善,强调培训就业技巧,就业指导的实际意义被削弱;教学方法僵化死板,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缺乏校内外互动,导致一些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无足轻重。必须由灌输式教育转向互动式交流,既有理论传授也有技能培养,还要转变就业观念。为此,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现场、任务教学和就业基地调查等方法。

3.发挥专业社团等第二课堂作用,实现专业特色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 W Foshay说,如果教育无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及其课程就不会适应社会。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社团文化等第二课堂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对接属性,实现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了教与学的交流互动。高职院校应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举办创业大赛、专家讲座、参观就业基地和社团实践等,引导学生关注行业企业文化,促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第二课堂形式,学生社团尤其是专业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导向性平台,是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托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关系就业与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专业社团建设要始终紧跟行业社会发展趋势,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社团活动与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赵平.美国高校学生工作[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

[2]鲁伟,壮国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0(9).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