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4-29 13:14刘志宝闫淼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

刘志宝 闫淼

[摘要]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该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有人才培养状况存在专业设置与定位模糊、校企合作难以稳固、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要理性投资,谋求校企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专业;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来应对现有问题,从而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志宝(1982-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闫淼(1979-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33-02

自2009年国家提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以来,高职院校竞相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要。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各领域的辐射不断加深,加之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自身的原因,相关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人才供需矛盾仍然日益突出。因此,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等资料显示,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以及增长率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应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基于ITO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大力推进等,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型岗位的派生,推动了经济社会对新型实用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但我国服务外包人力资源仍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人才供需脱节已经制约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1.專业设置与专业定位模糊。教育部、商务部提出,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设服务外包课程。但在实际实施中,许多院校并没有结合ITO业务内涵和实际岗位情况构建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难以稳固。多年来,高职院校都一直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双赢”式校企合作模式,直到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为对方服务(投入)必将追求各自的利益,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身份”不对等的情况下,普通高职院校除了支付“简单劳力”外,无法提供其他利益,难以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3.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大多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高职教育打破学科系统化框架后,相关课程内容建设需要紧密贴近实际岗位内容,实践指导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企业资源支撑,尤其是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对此,普通高职院校还难以做到。其次,学生顶岗实习难以整体实施。学生以实习员工身份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缺乏系统化管理。此外,难以协调大量技术难度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创造高价值,大批量顶岗实习会给校企双方造成额外支出。

三、依托校企合作,革新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理性投资,谋求校企合作。谋求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配型”合适企业,然后评估自身能否满足对方利益需求。企业追求利益不外乎学校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但在普通高职群体中,各校办学水平不同,对企业的“交付”能力也就不同。显然,在现今没有第三方制约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只能通过双方的利益整合实现。从培养ITO技术人才的角度看,由于ITO服务产业急速扩张,各类层面技术人才紧缺,高职院校可以投资(或投以设备使用权)与企业建设区域性共享实训基地,一方面,参与ITO服务商生产运行;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实训基地,也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上,通过建全管理机制,可以保障长期稳定的合作。

2.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是高职专业定位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目前在离岸ITO业务的发展趋势与城市信息化建设情况看,无论是在发达地区(如外包示范区)还是次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设本类专业都不难寻求契合点。正如《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中所指出的“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但专业定位则要严格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包括确立专业技术方向、制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近年来,经过专门机构、院校以及企业多方研究探索,关于ITO人才在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个人素养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描述已经作为成果得到公认。必须强调,高职专业培养ITO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的技术能力提升到同一水平,因为在ITO业务领域的岗位群中,岗位技术含量差异跨度较大,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技术岗位。因此,专业定位应该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ITO人才必须首先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1)人才培养制定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和行业指导标准制定,必须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教学资源有深厚的企业背景,行为导向课程主导全部培养过程,依据工程成果评定学生成绩。(2)教学进程一分为二,实施两阶段教学进程。其一,面向技术体系自身,以典型环节与用例为技术学习载体,实现对技术本身的成熟应用和策略能力。其二,面向职业岗位典型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或生产性)实践。前者培养专业技能基础,后者形成实际工作能力。(3)工学交替,注重协调。高职教育是面向能力培养的短学历教育,需要实践教学能够从方法性的单元问题快节奏地转向任务性的职业活动。因此,必须考虑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和进程间的协调性以及先期教育成果的综合运用,确保“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社团与技术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坚持用实践教学成果主导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根据典型ITO任务阶段划分课程单元,有计划地依据合作企业导入的ITO项目,安排生产性实习,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适时考核。同时,采取划分小班方式分岗开展岗位实习,以便适应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发展取向,实施多元技能培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本区域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进行专业定位;依托长期、稳定、双赢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典型工作过程转换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过程的有效性,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皓.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2—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69hAe1ZID7T

4-hCWBhz6-R6IFMKfjphzfCRsyvxzRQzgaJL1HIvqfF-Zldr-d5A493sTjhNVJoA_h

IzzW05BY-TiLawr4GerefEbKRITay,2014-03-03.

[3]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服务外包研究动态.[DB/OL]http://coi.mofcom.gov.cn/article/t/201303/20130300043253.shtml,2013-03-10.

[4]赵莉.适应服务外包发展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5]苏昭,吴金舟.软件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13(6).

猜你喜欢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城管服务外包引出城管权力扩大问题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