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

2014-04-29 13:14胡映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实现途径民族地区

[摘要]本文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为视角,从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对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实现途径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  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胡映(1972- ),男,四川南江人,西昌学院团委,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四川  西昌  615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38-02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认为,艺术让人类摆脱了动物的特性,开始进入了高级的生活状态。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也指出,艺术通过一定的形式深深地启示了心灵的幽韵、生命的境界、精神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普通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形式,对培育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文艺素养;培养艺术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受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学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相对滞后,学校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教育环境也相对滞后。再加上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或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艺素养也相对较差,这些特殊情况都让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困难重重,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显得任重而道远。所以,因地制宜选择有效、合理的教育途径是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一、夯实好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教育落后的农村和边远的民族地区,艺术素养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多少文艺基礎,更没有听过交响乐,基本上不识简谱或五线谱等,因而还必须从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入手。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就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有效激发各民族大学生艺术兴趣、切实提高艺术素养的主渠道。当然,由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绝不能好高骛远,还必须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艺术基础差的实际来进行安排和课程设计。

第一,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的制度设计上,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措施,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如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严格规定学生一定的艺术类必修学分。在资金上,提供公共艺术教育专项资金和改善教学的环境与条件,若存在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要让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合理布局。建立操作性强的公共艺术教育监管和评估制度。在科研上,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和学生对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趋向和特点深入研究和分析,切实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和发展规划等。

第二,在公共艺术教育课教学管理上,一方面,课程的具体设计要力争涵盖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美术、影视等主要的艺术类别,尽量兼顾理论、技巧、赏析等多方面的内容,让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迷人魅力,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格陶冶、思维训练、知识传授等多个层面的教育作用。当然,教学上不仅是简单的艺术知识概论或技能培训,更不能媚俗化为装饰性的休闲娱乐课,而要通过雅俗共赏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技巧,让大学生在接触中被感染和熏陶,使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能领悟到艺术的美,情感在学习中得以陶冶,精神在感悟中得以升华。课程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人文风情。实践证明,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课程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坚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执行过程中,既要严格管理,让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设计落到实处,防止流于形式,又要推陈出新,让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之花永不凋零,避免因公共艺术教育的艰难而逐步磨灭。

第三,在公共艺术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必须建立教育目的明确,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具有创新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满腔的热情,并心甘情愿为艺术教育而挥洒汗水和贡献青春的教师队伍,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真正落实的基本条件,也是让普通大学生对艺术持续保持热情的力量源泉。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积极性差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学校要立足现有教师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艺术专业老师的特长,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其教学水平,充实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并在学校每年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引进一些艺术专业或具有艺术特长的青年教师,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后备人才。二是通过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内部的教师职称晋升、学术梯队人选的评定、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及薪酬待遇的合理提高等方面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三是要把教育资源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资源中去,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资源比较丰富的有利条件,可以通过聘用客座教授授课或临时举办讲座、沙龙等形式,从而有效缓解高校艺术类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并有效拓展在校大学生艺术学习的视野和眼界。

二、利用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千千万万的当代大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感受文化艺术魅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这一重要载体,让艺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交融,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感悟,艺术修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提高。

充分考虑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环境和学生艺术素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艺术活动要充分依赖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这一重要的活动形式。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属于高校广大学生能够普遍参与的大众性活动,参与门槛低,学生积极性高,辐射面广,受益人多,在广大学生中影响力持久,相对其他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而言,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正好与高校非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目的不谋而合。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的群体性活动要在大学生参与面的发动和活动的组织上下功夫,既要避免学校无论什么文娱活动总是“少部分文艺积极分子固定在演,大部分大学生被迫在观看”的现实状况,又要避免因组织不得力而让好的活动形式流于形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可以采取“班—系(学院)—学校”的梯级组织模式发动广大学生广泛参与,让文化艺术的魅力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要注意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褪去功利化的色彩,少一些利益性的评比,多一些大众娱乐的精神,让每一位大学生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另外,高校校园文化艺术群体性活动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动脑筋,保持对大学生群体中不同文艺爱好者长期的吸引力。如建立“艺术节”制度和定期开展文艺活动,内容广泛涉猎美术、戏剧、影视、音乐、书法、舞蹈、戏曲等多方面的范畴,通过班内活动、院系交流、校际展演等群体性文化艺术形式,同学们激情互动,让观众与参与者都融入融洽的活动氛围之中,让广大的观众仿佛自身也成为表演中的一员,自己不再是局外人或配角,而是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广大学生对艺术的羞涩和距离感慢慢地消失,鼓舞着更多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不断投身到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良性发展的态势,也使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旋律得到充分的弘扬,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强化好公共艺术教育的锻炼平台——学生艺术社团

学生艺术社团是大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欣赏文化艺术,展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课堂”,在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完全出自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点不同,学习的心态和状态自然会有较大差异,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和活动场地,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相互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充分地施展,尽情地表达,不断使自己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当然,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更新社团建设的理念,让艺术社团走精品与普及、专业与娱乐、学校与社会“三结合”的道路,学校在经费、基础设施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社团的管理上,应根据艺术社团的特性实行柔性化的管理,以广大学生艺术修养切实提高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根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教育双方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当然,在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组织者和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大学生,学校也要从制度上确立发展的渠道,比如专门设立相关的学分奖励制度等。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艺术社团广泛参与社会性的各类活动,因为艺术只有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艺术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也才具有持久性。

四、拓展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渠道——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璀璨夺目,是中华文艺殿堂中的瑰宝。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而大放异彩,这实际上为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浓郁的地方社会文化艺术氛围。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立足于校园内,更不应该孤立于课堂教学,而应该主动走出校园,加强与地方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习渠道,向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学习,让大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信念的目的和作用。当然,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学校有组织的文艺活动的学习和交流,也有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大学生艺术团体的对外交流学习;既有参与地方群体性的民族特色活动,也有对民族文化共同保护、发掘的研究性活动;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既有文化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也有对文化艺术真谛的纯真追求等。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年轻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实现途径的探讨,既有利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也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2]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3]徐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刍议[J].高教探索,2008(2).

[4]胡映,刘轶.论民族地區高校学生艺术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实现途径民族地区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