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

2014-04-29 14:38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晏阳初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是推动农村建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文章结合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分析了农民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策略,即用“四大教育”开启民智、激发民力、强健民质、提升民心,“三大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晏阳初  平民教育思想  新农村农民教育

[作者简介]董松玲(1980- ),女,河南平顶山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河南 南阳 47306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87-0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服务的独特经历中萌发的,并在其开展的著名的“定县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晏阳初所谓的“平民”是指在政治上无权的百姓、没受过教育与缺乏常识的文盲、超过受义务教育年龄却未得到教育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青年、成年人,对这些“平民”所进行的教育称为“平民教育”。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晏阳初认为当时中国存在大量“平民”,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症,相应提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体育教育四大教育和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三大解决策略。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平民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当时中国农村积贫积弱的状况而言的,现在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放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悬、穷、弱、私”四大病症仍然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其教育问题理应受到重视。

一、当前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部分地区农民“愚、贫、弱、私”依然普遍存在。“愚”的存在。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农村仍有部分农民未脱盲脱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农民封建思想浓厚,相对保守,对于新知识、新观念接受能力弱,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第一,“贫”依然存在。现在广大农村中农民贫困主要有三种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发展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农民收入无法维持其基本生活保障,相对贫困是指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不断增大的贫富差距,发展贫困是指农民自身经济能力薄弱,教育培训不足,缺乏创造收入的能力。这三种贫困普遍存在于当今农村的广大农民身上,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主要评价,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第二,“弱”继续存在。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寿命延长了许多,医疗卫生条件也改善了,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仍相对落后,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农民的健康水平。我国农民经济社会地位相对低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机会不足,在医疗安全、社会保障等问题上处于弱势地位。

第三,“私”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农民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模式致使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分强调和追求个人利益,缺乏与其他农户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共享收益,不愿共担风险,同时,农民大多数还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和实力。

2.农民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对农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先进的观念就会出现。出现这种偏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些地方基层干部本身受教育水平低,教育观念落后,不注重农民教育工作;二是部分基层干部不能深刻理解农民教育在整个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农民教育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教育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可是相对8亿农民庞大的数字而言,仍显捉襟见肘。而且在我國高等教育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向,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农民教育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收益少的巨大工程,农村教育投资渠道、投资方式的呈现单一化,仅仅主要依靠政府微弱的支持。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并且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教育投资、医疗保健费用大幅上涨,致使农民在教育上进行投资受到更大限制。

第三,农民教育缺乏相应政策保障。我国有关农民教育的政策尚不完善,涉及农民教育的非常有限。为普及农业和农村科技,许多地方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扶贫进村活动,但这些活动多是形式主义的产业,不能满足农民实在的需求,没有达到服务农民教育的目的。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再加上投入的不足,政府缺乏向农业科技延伸和推广的能力与动力,导致农村农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对滞后。

第四,农民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农民教育机制缺乏有机衔接,使得多数农民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教育内容与农民真实生活、生产需要脱节,显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和落后性。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中优越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村优质教师资源,致使农村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增加大量代课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职业技能差,严重阻碍了农民教育的发展。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农民教育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我国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发展。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水平,农村、农民教育持续发展、稳定提高,才能长远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统一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时期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1.用“四大教育”开启民智、激发民力、强健民质、提升民心。开启农民的智慧。晏阳初的文艺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认识基本文字丰富文化生活,而在当今农民教育中同样要重视农民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巩固和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同时注重农民艺术情操的训练与培养,使农民能通过自己的读写能力涉猎更多的书摘、报纸、杂志等文艺作品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网路时代,这就要求计算机操作使用也被纳入农民基本能力教育的范围。通过网络,农民的视野会更开阔,掌握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会更强,这样更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第一,激发农民的生产力。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和晏阳初的“生计教育”是一致的,即培养农民具备生产劳动的知识与能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民不仅能够掌握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科技务农、科学务农,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增加自身的农业收入;而且能够使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农事闲暇之余进入城镇企业和服务业务工,这样就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强了农民的收入能力。激发农民的生产力从另一方面说就是要使农民主动寻找并且能够找到致富的道路,真正能够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起来。

第二,强健农民的体魄。拥有健康的身心体魄是晏阳初“生计教育”的目之一。晏阳初曾提道:“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强健体魄,不仅农民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公共卫生常识,并且能够身体力行,注重身体保健;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强教育宣传和财政支持力度,把卫生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结合起来,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问题。

第三,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针对农民自私自利、自由散漫的习惯,晏阳初主张突出“力”的教育,即培养农民的“自信力、团结力、建设力”,这“三力”对提升当今农民的公民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今农民教育中同样要重视“自信力、团结力、建设力”的“三力”教育,激發农民的道德观念,使之自觉履行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名合格的农民。

2.“三大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第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晏阳初的学校式教育着重于工具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的基本训练,教育对象以青年农民为主,采用平民学校教育的形式。晏阳初的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现代农民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让农民懂得基本的文化知识,还包括让他们有继续深造和拥有一技之长的机会,而实施这一切与能够收到成效的基础就是学校教育。在继续稳固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尤其强调初等专业教育,因为它不仅能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而且是培养新农村应用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受社会、家庭和个人最大支持的形式,学校教育集聚了最优质和最丰厚的教育资源,通过优质丰富的资源,不仅可以继续培养出优质丰富的师资资源,使新农村农民教育拥有稳固可实现的基础,而且可以把教育对每一公民尤其是对建设新农村农民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来,使农民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教育对其建设新农村的巨大推动作用,这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使之为新农村农民教育发挥重大作用。

第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亲人则是第一任老师,家庭和父母亲人对每个人的教育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晏阳初的家庭教育更加强调家庭之间的联合和合作,试图通过联合与合作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扩大家庭责任感,使家庭“社会化”,在接触家庭年长成员时,克服他们对青年妇女和儿童教育的阻挠和反对,使他们的教育更有益。今天的家庭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单个家庭内部成员对其子女的教育,与晏阳初的家庭式教育相比,似乎缺少了各个家庭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教育的理念。社会飞速发展,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人,其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家庭作为社会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单位,其教育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众所周知,农村一直都是辍学率最高的地区,这与农村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无关联。通过农民家庭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特别是拥有先进教育观念的家庭通过积极有效的示范引领,带动和增加农民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教育观念落后的家庭受到有益的影响,不仅可以促使年长者积极接受相应的成人教育,而且也会逐渐消除其子女受教育的阻力,从而逐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进步也会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第三,重视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社会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影响最为深刻。在新农村农民教育进程中,同样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在农民完成其相应的学校教育后,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对其实施相应的社会教育,利用社会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使其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能够了解更多的专业生产知识以及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公民常识和情操,使社会教育在新农村农民教育中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益处。国家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单位,其对农民教育发展的影响巨大。新农村农民教育在进行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且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国家应继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刘慧.关于晏阳初与陈志潜的乡村公共卫生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J].职业论坛,2012(13).

猜你喜欢
晏阳初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宴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社区图书馆建设
热忱中和晏阳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