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自信还是不自信?

2014-04-29 21:45
八小时以外 2014年2期
关键词:右路设限小李

王鹏程:

大学即将毕业时,小李有机会获得上海某高校的一个工作机会,双方交流也很愉快。一周之后,小李再打去电话询问时,老师说:“不好意思啊,我对你印象很好。可是一个老师介绍了亲戚的孩子进来,我们没办法用你了。”小李很看重这个实习机会,决定再努努力。下一周的某天,她直接杀到那所大学找那位老师,想当面谈一谈。结果,老师被她的不屈不挠打动了,说正巧昨天又出来一个实习岗位,问小李要不要考虑。小李马上答应,立刻开始上班,实习结束后学校把她推荐给一个很棒的公司

小李给我的感觉是,她是以个“自我效能感”很高的孩子。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最早提出。他认为,一个行为会不会发生或者人们会不会做某件事,源于两种期待。第一是结果期待,如果人预测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结果,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发和被选择。例如,孩子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能取得好成绩,他就可能认真听讲。另一种期待是效能期待,也叫能力期待。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进行那个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成绩,还感到有能力听懂老师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讲。

简单归纳:自我效能高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可以完成某种行为,所以愿意采取行动去尝试。自我效能低的人,开始就觉得自己不行,连努力都不努力,直接就放弃了。自我效能高的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左路走不通走右路,右路不行走中间,不断尝试。自我效能低的人,往往觉得不可能达成目标,左面有障碍,右边有陷阱,中间太崎岖。

小李就是个典型的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她自信、坚定,觉得自己行,这样的人不会轻言放弃。正是在不懈的努力下,抓住了,甚至是创造了机会。

在职场里,有些人敢想敢干,不屈不挠,我们可以称其为职场梦想家。也有些人,直接就说自己不行,不想不干,自我设限、不努力、不尝试,我们可以称其为职场“坐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两者的区别。

送给职场“坐家”一句亨利?福特说过的话:不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这,是对自我效能感,最佳的诠释。

李子红:

另有一种说法是,在职场中,比自信更重要的是实力。超出自己真正实力太多的自信反而是坏事的因素。从这一角度来讲的话,不自信似乎更好一些。

大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成功人士风度翩翩、自信满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成功是他们自信的基础,而并非他们天生就是这种状态。如果抛弃实干,只追求一种纯精神领域的乐观与自信,最后难免会陷入固执而自恋的境地中。在职场中,这是一种比消极与悲观更危险的状况。职场中,自信应该是和实力成正比的一种东西,纯粹意识层面的自信,或者说超出实际能力太多的自信其实是有害的,因为这件事情早晚是会败露的。更危险的情况是,它也许会在一种特别重大的情况下败露。

神经系统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塔利?沙罗特的《乐观的偏见》一书中说道,人们通常乐观地看待未来,期待事情会变得更好,从而使得危机意识缺乏,她将这一现象称为“乐观偏见”。不可否认的是,自信与乐观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也同样使得人们对危机不够敏感,这一点恰恰非常具有危险性与破坏性,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这样看来,职场上的自信也许会让你陷入一种盲目的状态中。同时近年又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悲伤、难过的时候做事会更加严谨理性,能够注意到一些在平时忽略到的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乐观自信也不是那么所向披靡。

从这些不同的观点来考量的话,自信其实是一种有限度的东西,也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心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给自己的能力设限,固守着原有的东西,不仰望、不努力、不追求。给自己一些勇敢与信心,也许你会做得比现在更好。

猜你喜欢
右路设限小李
左路和右路
还有机会吗
三十而已!
MOHEBBAN地毯系列:经典从不设限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女人,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实话
为了能够得到小李的关注正在不断努力中
反正看不懂
左路和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