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三校生《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

2014-05-16 02:20汪苏亚饶和平叶永红徐淑芬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省衢州市34000衢州市人民医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生源护理学

汪苏亚 饶和平 叶永红 徐淑芬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省衢州市 34000; 衢州市人民医院

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已经被大多数中高职学校所认同,二者密切衔接,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1]。对口招生模式(简称“3+3”)是其中的一种模式,指高职院校招收完成3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生(简称“三校生”),学生通过参加由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单考单招考试,按照成绩由各高校录取。我院护理类专业自2004年起招收三校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学基础》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组开展了课程学习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护理专业共招收护生277名学生,其中三校生89名,普高生188名。2012年助产专业招生103名学生,其中三校生51名,普高生52名。将136名三校生为研究对象,其中85名(62.5%)来自全日制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海宁卫校、绍兴护士学校、永康卫校、萧山卫校),为A组。51名(37.5%)来自职业高中及卫生进修学校,为B组。

表1 不同来源学生护理学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调查结果〔n(%)〕

1.2 调查内容 对三校生入我院学习前,在职高或中职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1)有无学过护理学基础;(2)有无进行护理学基础技能考核;(3)有无学过内护、外护、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学;(4)有无医院实习经历;(5)有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1.3 调查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表,按班级进行调查,学生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共发放136份,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Excel。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χ2)检验。

2 结果

A组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开设率等项目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在护理学基础技能考核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均较低(<60%)。见表1。

3 讨论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生源质量不均衡,知识结构差异性大。从调查结果看,62.5%的学生来自于海宁卫校、绍兴护士学校、永康卫校三所全日制中等卫生学校。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生源质量好,在中职学习过程中,已完成了卫生部中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知识结构完整并大多取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而37.5%来自于职高和桐乡卫校、育仁卫校的同学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临床护理课程缺失,即使学习了护理学基础课程,对护理学基础中占有重中之重的技能操作部分不进行考核,操作动手能力相对来说弱。中职或职高学生要升入高职需要参加浙江省统考,考试的科目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语文、数学、政治。有些职业高中为了生存,努力提高升学率,只开设与对口升学有关的课程,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不能达到要求。

3.1.2 临床实践经历有显著差异。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实践能帮助护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实现护生向护士的转变极为重要。现代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单纯凭着课堂教学往往很难获得,需要在大量的临床经验中得到提升。从调查结果看有8个月实践经验的,只占75.7%,护基操作考核只占36.8%,A组则明显高于B组(P<0.01)。经过实践及实践考核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没有经过顶岗实践及考核的学生只有课堂教学经历,与临床实际脱节,对在教学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3.1.3 护理学基础相关课程开设率不平衡,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三校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及临床护理课程(内护、外护、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开设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平均为48.5%,B组仅29.4%,A组高于B组(P<0.05),说明职高或卫生进修学校护理学基础相关课程开设率偏低,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3.2 对策 从目前的三校生招生模式来看,三校生生源在入高职之前存在着生源质量不平衡的现象将继续持续一段时间,这给教学计划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护基的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3.2.1 实施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为提高护理队伍的教学质量,在三校生招生中可适当增加全日制卫生学校的生源比例,逐渐减少职高及卫生进修学校的生源比例,这当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思考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重要的是针对生源类型不同分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对于全日制卫生学校生源人才培养方案可适当减少顶岗实践时间,保证并强化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基础、内护、外护、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ICU等)及加强护理人文课程学习(如护理科研、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强化护理技能的综合训练课程设置,强化护理技能竞赛,鼓励她们参加省内外护理技能竞赛。对于已经进行8个月顶岗实习的三校生,为避免重复实习过程,造成时间和实习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可以调整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时间,实施弹性(4~8个月)顶岗实习计划,让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护理科研、英语培训等环节。而对于来自职高及卫生进修学校的生源可按照普高生人才培养计划。

3.2.2 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临床实景设置,培养使用标准化患者进行教学。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一些经过培训,能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患者反应或表现的患者或正常人。标准化患者能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的三种功能,已被广泛用于国内外的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中[2]。随着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实验室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将临床模拟情境与标准化患者相结合,以临床情境为引导,使教学环境与临床实境贴近,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临床情境和处理临床问题。培训经费问题是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3]。应用学生SP不仅能节省开支,而且培训时间较短,能激发学生SP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SP的临床技能[4]。三校生中有部分同学已取得护士职业资格,有了良好的医学临床经验,这为在这部分学生中招聘培训标准化患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3 采用分组“帮扶”教学,利用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的相对优势,构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50%的课程为实训课。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复杂性,统一实训模式教学往往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5],也无法兼顾不同生源的特点。对于护理学基础课程,笔者的做法是:(1)在课堂内,实施分类教学。由于三校生中大部分都已经学习过护理学基础、临床护理课程,但是掌握的情况不一样,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一是对于简单的技能操作(如测量生命体征)教师适当减少教学时间,可充分发挥护理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先行操作,教师重在考察操作规范性,纠正错误的操作。这种措施一方面对她们提出更高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同时也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她们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目标是有效减轻三校生的厌学情绪,同时也使护理技能教学得以再次温习;二是对于复杂的技能操作且临床实用的操作,可按照对普高生要求一样,完整地组织全过程教学,其教学目标重在巩固提高。(2)在课堂外采用“帮扶”分组模式开展训练,根据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基础将强弱搭配成一小组,每组由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技能练习、担当小老师并实施考核,老师则重点负责组长的培养和考核,这样不仅大大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1):2109-2110.

[2] 何英,杨琴,李萍.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考核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09,6(15):106-108,111.

[3] 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441-442.

[4] 王秋兰,刘丽,温晓辉,等 .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80-1382.

[5] 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生源护理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护理学杂志》稿约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图表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