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觉美术有“情味”

2014-05-30 10:48蓝爱娟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情味情理情感教学

蓝爱娟

[摘 要]美术课与语文、音乐等课一样,也是一门情感艺术。美术课以画动人,也要以情感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文本,充分挖掘画中蕴涵的情感元素。课堂上借助文本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尝试用美丽的图画去传达自己的情感。故教师要善于理清作品的“情源”,激发学生的“情趣”, 领悟作品的“情理”,创作多彩的“情画”。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源、情趣、情理、情画

文章本是有情物,即便美术作品亦如斯。历数中学美术教材所选篇目就不难发现:古今也好,中外也罢;油画也好,雕塑也罢,无不是作者着意打造的情感精品。新课标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維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美术课教学也应突一个“情”字,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如清泉,温情四溢;如大海,激情澎湃。那么,怎样才能教出美术课的“情味”来呢?我的做法是:

一、理清作品的“情源”

绘画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艺术,画家借助美术语言中的线、形、色、质或多媒体手段,塑造形象,借助艺术形象表现情感,释放情感,同时也作用于他人的情感。这就暗含着作者与读者的双向活动。阅读和学习经典美术作品,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所以,当教师拿到文本后,应凝神静读,披画入情,细细揣摩画意,摸准作者的情感点,理清作品的“情源”。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材选取的《江山如此多娇》,是由傅抱石、关山月两位艺术家合作完成的。而两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其实不同:一个是金陵画派,一个是岭南派。通过提问,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位画家和他们的其它作品了解不多,相关资料一时难找,对作品及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之源难以理清。所以,在讲授这篇课文前,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课或者是在自己方便的网络环境下解决这两个问题:《江山如此多娇》来自哪里?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充分的准备与探讨,学生很快就找到作品的情感之源。由此,我们通过对某一作品的某种解读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感受作者作品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内涵,进而体会领悟到美术也是一种“富于情感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二、激发学生的“情趣”

毋庸置疑,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感动,但是,情感是可以激发出来的。美术课其实就是一幅幅无形的有情画,一首首有形的激情诗。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经典名作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人性当中有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因为时代的风云而消亡。经典的东西,有生命力的东西必定符合人之常情常理。因而,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吃透文本,准确地揣摩作品的情感点,运用多种激情手法,给学生营造一种逼真的情境,激发其情趣,让他们从中体味美术作品的时代情感。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材选取了《在激流中前进》(油画)这一作品,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整合,采用声乐和赏画相结合的方法,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再现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以体现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学生被音乐美景陶醉的氛围下,我顺势引导其心灵奔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效果极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打开心扉,尽情感悟,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把握作品的“情理”

这里所说的“情理”,其实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作品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学习时我们不仅要品出意味,更要品出思考,要从艺术韵味中悟出人生理趣,从而愉悦心理和陶冶精操。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一课时,学生对人体艺术的欣赏往往只从性的方面进行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个别女生不愿打开课本去欣赏。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果然,很多学生由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开始时总抓不到作品的主旨,只能单从画面上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借此机会,我着意点拨,认真介绍《创造亚当》和《维娜斯的诞生》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时代,结果,学生很快就理解到这一点:艺术,不仅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也是审美与道德和理性的融合。

因此,领悟作品的“情理”,美术教师除了在备课时凭借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去感受作品的情感外,还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情感的“碰撞点”,有利领悟“情理”。

自然,在课堂教学中,领悟作品的“情理”,教师应尽量避免架空作品而单就其思想性作热烈的讨论,或脱离文本,扭曲教材,拿一些缺少对文本应有尊重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创作多彩的“情画”

教学时,学生的情感点理应与画家、教师的情感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不一致的情形也很多。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引导和促进这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完美融合。当学生缺乏感受时,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触情点”,使学生创作出多彩的“情画”。比如:在学习课文《春天的畅想》时,我让学生通过寻春、画春、品春等活动,把美术与音乐、舞蹈及生活等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春光、饱览春色,寻找“触情点”,然后再创作一幅春天的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野外时,他们欢呼雀跃,纷纷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开始创作,看他们那专注的神情,那认真的态度,我惊喜不已,再观察他们的神情,比平素在教室里画时要仔细得多,其作品也形象生动得多。

由于教师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驾设起一座座情感的桥梁,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增强了美术课的内驱力,而且最大限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涵,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美术课堂也要讲究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果将课堂比作是美术的灵魂飞舞之地,那么情感倾注就是美术课中的一缕清风、一轮骄阳、一阵细雨。把美术课堂的情感看作沙滩上的珍珠吧,让我们一起去拾取、挖掘,让美术课堂流溢出更多的“情味”来!

猜你喜欢
情味情理情感教学
押题作文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