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和体会

2014-05-30 17:08贾佳林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童趣童心美的

贾佳林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文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巳知去吸收、同化信息,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输出、传递活动之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互“倾吐”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意系统,学会创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倾吐”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读、背,为“倾吐”做好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多读多背的重要性。多读多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符合“厚积薄发”,知识的吸收积累与知识的创新应用之间的辩证发展的规律。小学生正是在多讀多背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地去感知、感悟信息,去筛选、提炼信息,经过重组,将大量有用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语言表象、文字表象,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例如,《雪娃娃》一文是一首儿歌,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语言节拍错落有致,双句韵脚明快顺口,而且整首儿歌想象丰富,表达了童心、童趣。如把人形的雪堆及太阳当人看,称作“娃娃”、“公公”,像人一样能“看家”能“抱人”。所以本课非常适宜朗读和背诵训练。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指导,感用语言魅力,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1)指名一人读;(2)学生自由读;(3)指名四人每人读一分句;(4)小组合作读;(5)两组比赛读;(6)各小组同号按分句齐读。优美的文字与新颖的阅读方式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殿堂。他们不知不觉就将句子背下来,而其中所蕴涵的童心、童趣自然而然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流露了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我还经常采用乐谱填词的方法,将课文变成歌曲,让学生学唱。通过师生共同的听、唱、表,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强化了课文的背诵。

通过反复大量的读与背,学生有了“倾吐”的基础,同时在读背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思维活跃,这样才是学生“悟”的过程。有了悟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就不难被激发出来。

二、引导想象,为“倾吐”插上翅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 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学生学会“看见”一词,我及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假如你也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你会看到什么?”经过片刻的沉默之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长城,我看见了卫星,我看见了宇宙飞船……”精巧的引导,使孩子思路大开,一吐为快。

出于人本身“被他人了解认可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乐于倾吐自己的心声的,只要教师给予他们一片天地,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点拨、扶持,学生便告渐入佳境,逐步迈入语言文学的殿堂。倾吐不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更是诱发学生潜能的春雨。

猜你喜欢
童趣童心美的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趣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童心绘天下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