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导”

2014-05-30 17:53袁静如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法教学学生

袁静如

“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据纲扣本,采用灵活的导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本文试图从课堂的阅读教学上浅论自己的几点看法 。

一、化“苦学”为“乐学”的情感导学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感动人,先得有真情,然而情来何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设置教学情境,从而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与作者共鸣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之泉,使之汹涌突发,让我们收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是故事式导语。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独立理解文言实词很有帮助。在教《狼》一课时,我一走进教室,马上在黑板上写上“话说‘聊斋”字样,同学们对这异常表现十分奇怪,接下说:“这节课我先来讲个故事。”教室立刻活跃起来。我公布故事名——《狼》。于是便依照课文内容,加入自己的发挥,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详细地讲给学生听。讲完后说:“请大家翻到蒲松龄的《狼》,给老师找出漏讲的情节。”话音刚落,学生便近不及待地翻书对照。这时我拿出课本来引导他们朗读、翻译、讲析,以至复述都非常顺利。由此可见,凡是像《狼》这类故事性强的古文,可试用此种导学方法,把艰涩、繁杂的古文变得生动有趣,容易吃透。

又如教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看吧,我们蓝色的冬服已上身了,大家更显得英姿逼人,操场上的榕树却迟迟不愿卸下绿衣裳。我们赞美南方可贵的冬绿;可老舍先生要咏颂济南冬天的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随老舍先生去济南看冬景吧!”虽寥寥数语,却如投石击水,激发学生求知意识的浪花。化“苦学”为“乐学”。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想这句话就是对情感导学法的高度概括。

二、化“死学”为“活学”的问题导学法

“问”作为一种教法,我认为,老师的责任不单在于问问题,而且还要教会学生问老师。这算是比较正确的引导。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学生在你的正确引导下,真正明白了“问”的技巧和方法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师生两方面的负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我们就某篇课文或某一方面所提出的一个或一组问题,实际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在教学中,需精心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此带动全文,简洁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教《七根火柴》,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这是一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学生要填好这个空,就得对全文作了解、概括,必须弄清全文的情节、内容、主题。这环节中,学生在讨论思考中,便会问我“写作背景是什么?”“主人公究竟是谁?”“为什么他们肯吃那么多苦?”“真有这样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吗?”……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也就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过程。必须特别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与学的重点处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材难点入——同学们思考的关键处——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化“学会”为“会学”的比较导学法

教育家希尔克指出:“比较是两个以上同种现象间的同一性,相似性和异质性的关系概念,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比较,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进一步掌握知识本质联系和内在的规律。

“比较阅读是同时选取两篇(段)或两篇(段)以上的文章進行对照阅读,找出并品味文章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式。”比较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或就题材、主题、体载、内容,或从结构、技法、语言、修辞......进行比较阅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把握中心,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如学习《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短文时,给学生做必要的讲解和点拨采用比较阅读再恰当不过了。在内容方面,比较两篇文章中心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①“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热爱生命”热爱的是什么?②“敬畏”与“热爱”的相同与区别在哪里?在形式方面,这两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敬畏生命》一文重在抒情,是怎么抒情的?《热爱生命》一文重在说理,是怎么说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知抓住共性,比较分析,理解新知。然后只需稍加点拨归纳,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四、化“难学”为“易学”的分层导学法

由于学生智力参差不齐,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依据他们的不同因素实施课堂分层导学,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使问题不断综合,难度不断加深、综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首先,设立台阶问题。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文中写了几个小故事?②用一句话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且各定小标题。③分析这几个小故事各自的写作角度,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品质?④是否可以把这几个故事的顺序调换?如此设立几个小问题,每个问题就是一个台阶,而台阶又在不断上升,学生在不断攀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掌握了文章的重难点,可并非全体学生都能收到此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走第二步:分层导学。可让差生回答前两个问题,中层生回答前三个问题,基础较好者则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后一问题。使学生各尽其能,学有所获,自然便会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有了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化“定势”为“创新”的拓宽导学法

语文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封在教室内,锁在教材中,应适时将“生活”引进“课堂”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气息。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为父亲买橘子的行动而感动。如果再适时地告诉学生:扬州话里有“走局”(走运,交好运)之说,“局”者“橘”也,临时买橘送橘,正蕴涵着父亲希望儿子“走局”的殷殷祝福——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关心,更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此,学生对“父爱”的感悟是不是会更丰富一点,更深切一点?这样的阅读实践积累,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意识,一种解读语言的习惯——解读文字要知人论世。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学生不仅知识学得扎实、深入,而且创造性思维获得很好的培养,既省时,又生效。如《狼》一文学习完毕,引导学生运用己感知过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夜晚阴沉气氛;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使情景更加曲折引人。又如《蚊子和狮子》学完后,极力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给蚊子和狮子安排另一个合理的结局。再如给《石壕吏》写个话剧......实践证明,利用作品中精彩的文字描述,能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使他们脑中产生鲜明的艺术形象,灵感很容易触动,文思如泉涌,妙语连珠,立意新颖。

总而言之,教师一切导点的产生和分化的选择,必须依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新时期的教学时态,留给学生思考、质疑、动手实践的空间,才能更好优化语文教学,才能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猜你喜欢
学法教学学生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赶不走的学生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