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与汉语“纯洁性”

2014-08-15 00:43
关键词:纯洁性后现代主义汉语

姚 莹

(江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00)

最近,语言纯洁性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尤其对于数字化日渐普及的今天,微博微信等网络聊天通讯平台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电话或信息,人们通过社交工具畅所欲言。而此时学者们把目光放在了“语言纯洁性”这个话题上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为视角,研究当今汉语纯洁性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性是意义的不确定性,网络时代就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不断淘汰的时代。人们被包围在一个多语言环境中,网络社交使得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沟通与交流,也使得语言变得更加复杂。

一、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与语言

(一)新兴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和传递信息时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要求标新立异和不断进步的时代,这必然会淘汰一部分语言产生新的语言。新兴流行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承载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功能的语言自然也要反映出这种新的味道,要记录下社会的每一个发展足迹。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塞·约翰逊曾说:“语言是人类一切思想的外衣。”人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个性化的,因此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也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法。受个人因素影响,当旧词汇不能准确表达内心想法时,人们就会去寻找更吻合自己心理需求的词汇,于是“大款”“艳照门”等新鲜词语陆续出炉,并很快传播开来,成为大家共同使用的流行词。[1]

人类创造了文明,进而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快地交流与融合。中华文化向来讲究圆融,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加剧了这个时代的不可把握性,这种不可把握性使得语言也有了丰富的变化,不能一味地切割不同国家的语言,应该运用“圆融”的方法使得汉语与时俱进,从而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传统和理性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不管有意识地恢复传统或有意识地创造新传统是怎样有问题的,在传统面前一切理性必须沉默是充满了偏见的,实际上,传统经常是自由和历史本身的一个要素,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是因为以前存在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2](P361)

如此看来,对于新兴语言的产生我们就没有必要感到不安了。我们首先要承认当今的汉语的确出现了不少外来词和一些与传统汉语语法相悖的语言使用情况,甚至出现了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网络语言和火星语。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自然规律,那些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事物会自然消逝。中国在短短近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随着经济活动和民间交往的不断深入,很多人掌握了除母语以外的一国语言,甚至是多国语言。语言,这个大熔炉早已将东西方文明融为一体。

(二)古今汉语的差异

后现代主义理论十分重视差异的存在,强调人们的思想解放。维特根斯坦,一位后现代主义大师,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一种诠释,其合法化的唯一根据是“语言游戏”即“生活形式”。[3](P230)现实生活中,语言是最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工具。现代汉语中,很多汉语的旧式表达方法被改变了,比如临别时候的“再见”到现在的“拜拜”,“好的”会写成“好滴”,“坚持住”通常会说“hold住”等时髦的表达用语。这与传统的汉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很多英语单词的翻译从直译到现在的零翻译,不管从语法语序还是用词上,这似乎都犯了汉语的大忌。但是生活中因为使用这些语言的大多还是年轻一代,他们追求生活的时尚与前沿,通常也是为了调侃或者活跃气氛所使用的。正因为这样,语言的表达方式现如今也丰富了起来,从一个人的遣词造句上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教育程度或者是心理状态。

但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是网络科技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使得很多信息来不及经过筛检求证就已经放到公众面前,尤其中外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合理地看待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点,尊重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对于外来的东西不能一味地接受,这种不经咀嚼就吸收的做法对于本国文化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同时,我们应该集中社会力量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汉语的优势,扩大汉语的影响力,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现阶段,一些新词新语的出现,例如“放心肉”“作秀”“炒鱿鱼”“菜鸟”“伊妹儿”等,它们一部分是外语直译音译而来,一部分是方言的转变,还有一部分是新事物新现象而产生的新概念。这些新词汇的背后都反映出人们在不断地试图用改变语言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现状和心理,以期望利用诙谐的言语去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共鸣。这种大众新兴的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另外,我们也应注意这类语言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因而,大多数新词新语也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对于下一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有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先见之识,追求“和而不同”,以轻松的姿态对待那些差异的存在。我们应着眼于广大群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根同源的亲切感,以及共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由此可见,后现代时代,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语言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这是个追求新意和创造性的年代,我们不妨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变化和差异。

二、汉语“纯洁性”的现实状况与社会发展

语言之间的交流自人类产生之后就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交往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种不同语际之间的交流很明显存在不对等的关系。换句话说,这两种相互交流的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对等的,其中一种语言往往对另外一种语言的影响更深一些,更大一些。一种语言的影响是否更大更深,取决于该语言社团的影响力。[4]

语言往往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社会发展更快更高的那个语言社团,它的影响力就会更大更广。众所周知,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战争的摧残,人们被迫打开国门开眼看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落后于人才能不被动挨打。同样,任何阶段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面临挑战,我们也得做好准备要失去一部分东西,这就是发展的代价。人们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或他人处在一种交往关系之中,而所谓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所得与所失。[5](P4)任何一种进步或发展都是有代价的,我们不能因为惧怕改变,惧怕失去,就不去寻求积极的进步与发展,正确看待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有益的。不仅如此,人只有通过对这种得失关系的思考和处理,才能逐步成长起来,社会也只有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思考和处理,才能逐步发展起来。在我国20世纪早期的“白话文运动”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当时推动社会进步、宣传新思想批判旧思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在现在看来,其中有些思想过于偏激,对西方的事物和思想出现了生吞活剥的现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这种革新,需要人们去认识世界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文化运动恰好给当时仍然对于本民族文化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人们当头一棒。

汉语“纯洁性”不能脱离社会发展来单独讨论,更不能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纵观历史,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语言势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流水不腐,汉语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可以孤立存在的,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社交活动以及商业活动,都给语言的变化提供了温床。当今的汉语,呈现多种趋势:外来词的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不规范用语出现频率高。例如CCTV、PK、EQ、IQ、CT、CEO等这些外来词成为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常用语,人们习惯直接使用这些英文缩略词去表达,还有“给力”“灌水”“肿么了”等网络语言在社交媒体上颇为流行,年轻人热衷于使用这样的时髦新词,再比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自创词汇似乎一夜之间已经家喻户晓这些词汇的传播速度与广度都大大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高度进步使得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表达方式,促使汉语不断更新和改变,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压力下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诙谐的表达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个性和状态。虽然汉语的纯洁性会面临一些问题,如中英文混搭、错别字滥用、语序混乱等,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些没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的词语会被自然淘汰出去,我们现阶段的目光应该重点聚焦在如何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发展和加强汉语的影响力上。

其实,汉语被掺杂进很多的外来词和新词新语,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反映着这个社会对新生事物的创造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我国核心文化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从而发扬壮大中华文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亨廷顿认为“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6](P130)这就给汉语的纯洁性敲了个警钟,意味着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吸收,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首先就表现在文化上,强势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众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能融入世界,以寻求更多的合作与发展,但同时又担心被外来文化所异化。因此,我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努力继承和发扬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保持自我的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文化自觉”理论。他主张在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要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观念对待之,以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之目的,其要义在于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汲取其他文化的优长,通过交流、融合,从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中首要的是把握好本土的民族文化的灵魂。[7](P94)

当今时代的发展,正如后现代主义所说的那样,实际生活是一种既无缝隙又无形状、变化中又包含着延续的状况。这种后现代的特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汉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不断挖掘汉语的核心文化和价值,保持汉语的竞争优势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汉语纯洁性在面临后现代文化的挑战时要保持理性趋利避害,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通过汉语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和世界的和平。

[1]魏彤光.对新兴流行语与语言纯洁性的思考[J].职大学报,2014,(3).

[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王宾.后现代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主体性的困惑[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孟德宏.新词新语与语言环流—从“dama”、“fenqing”、“guanggun”说起[J].英语沙龙锋尚,2014,(3).

[5]袁吉富.社会发展的代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美〕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张光兴,张劲松.从传统走向现代—构建我们的现代文明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纯洁性后现代主义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党员干部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