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探析

2014-08-15 00:45陈抒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李明文化背景友人

陈抒婷

跨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语言之间的交流。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因为交流双方的语言都会受到自己本国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语用失误,引发对方的误解。目前,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交流日益紧密,大学生群体比以往拥有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学习的机会。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例如出国留学、接待外国留学生等)时产生语用失误,本文将在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下对语用失误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对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帮助。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类型和实例

跨文化语用学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依据不同语言的语句结构、语句意义等的比较,联系语言的深层内涵、文化差异的一种语用学分支。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不同的文化语言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如何正常的交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

1983年,Thomas提出了语用失误的二分法,即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言失误”两种[1]。其中,“语用—语言失误”主要指的是由于交流双方存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引起的语用失误;“社交—语言失误”主要指的是交流双方因为非文化因素(例如交流双方的社会地位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以下笔者结合多年高校英语教学经验,简要地描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各种类型。

(一)语用—语言失误

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如果使用语言不当,就会产生“语用—语言失误”,尤其是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学生缺乏纯正的英语学习环境,就很容易出现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主要表现在语法、词语、表达等方面,其一般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说话人措辞不当,导致听话人产生误解;另一种是听话人理解不了说话人话语里面的意思。在实际的生活中,高校学生经受了汉语文化十几年的洗礼,就很容易在口音、措词、语法上带上汉语的特色,最终导致了语用失误的产生。下面是几个实例:

English teacher:Tomorrow morning we will have an exam,and everyone should be present.

Student:Is that too early?

在本例中,教师说的是明天上午上英语课的时候要进行考试,让同学们务必要出席考试,而同学们理解成了明天一早就要考试,这就产生了学生们对老师的疑问。

Foreigner: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accompany.

Li Ming:Do not mention it,it is my duty to do it.

在本例中,外国友人在感谢李明的陪伴,李明回答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样说无可厚非,但是在英文中,“duty”是代表着工作、责任的意思。因此,外国友人便认为李明只是碍于工作需要才陪伴他,而并不是真心要去帮助他。

(二)社交—语言失误

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如果交流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并不熟悉,就可能导致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其与交流双方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语言方式等有很大关系。下面是几个实例:

Foreigner: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Li Ming:Oh,no,my English is just so so.

在本例中,外国友人夸奖李明的英语讲得非常好,李明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英语很一般,这是中国文化中谦虚内敛品质的表现,但在外国人的思维里就不这样了,他们会认为李明的英语水平确实不高。

Foreigner:Thank you very much,you really give me a great help.

Li Ming:Never mind.

在本例中,外国友人感谢李明给他提供的帮助,李明表示不用在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李明的回答没有问题,可是在外国人的思维里,“never mind”是对方接受道歉后的回答,在本例中,外国友人没有办错事,李明却这样回答他,会让外国友人感到很奇怪。

二、语用失误产生的文化背景原因

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语用失误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模式等方面具体分析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一)高校学生对西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对西方的文化背景和英文词语的深层次含义很少有涉及,英语教学的重心仍然在英语语法和句式的教学方面,而且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又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导致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缺乏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了解,一旦与外国友人真正地交流起来就会产生语用失误,引发对方的误解。下面是几个实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Dragon”代表的是“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图腾般的存在,拥有相当神圣的含义;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Dragon”则是一种残暴、邪恶的生物,是民众厌恶的生物。因此,当学生与外国友人探讨“Dragon”的问题时,外国友人便会满腹疑惑地想,“Dragon不是一种邪恶的生物吗?怎么在中国这么受欢迎?难道中国人崇尚暴力?”

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比较崇尚简单的称呼,比如sister、brother等,而且非血缘关系之间一般不会使用血缘关系的称呼。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的社会体系,人们之间为了表示亲切,往往会使用有血缘关系的称呼来称呼对方,比如“婷姐”“马姨”“李奶奶”“杜爷爷”等。因此,当外国友人到了中国后,中国人称呼他“Brother”时,他会感到十分惊奇。

(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和发展过程的差异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必将导致各国人民思维方式上的差异[2]。在中国,人们很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很少会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他们一般采取“兜圈子”的交流方式,以免言语太激烈引发对方的难堪。但在西方国家,人们说话则比较直,所以,他们对中国人“兜圈子”的交流方式感觉很诧异。例如,在中国如果李明想向别人借钱,在交谈的过程中,李明就会先和对方不断地交谈,直到最后才会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想借钱的目的。而在西方国家,同样的事情,西方人就会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来借钱的意图,事情办完之后才会进行进一步的交谈。因此,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交流的双方很有可能无法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三、语用失误产生的具体原因

(一)对英语词语内涵理解有误

由于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词语字面意思的教学,并没有深入地分析具体词语的具体含义,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交流时错误地使用英语词汇,例如,在英语外教进行授课时,有学生想要去厕所,他对外教说“I am sorry”,外教就会感到很诧异,他会想“这个学生做了什么错事吗?”而事实上,这个学生并没有做什么错事。在英文中“sorry”这个单词是人们在已经做了错事之后使用的抱歉回答,在本例中学生面临的情况,他应该说“Excuse me”,这样才能正确地表达出他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将会干扰到外教的教学而道歉。

(二)汉语直译成英语

英语的逻辑思维与汉语的逻辑思维有较大的差别,英语一般比较喜欢使用倒叙的方式,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不能简简单单地把汉语翻译成英语了事,必须正确地理解英语中蕴含的意思。例如,把汉语“我先走了”直译成英语是“I will go first”,这样的话西方人听了之后就会产生疑惑,“走也非要排个顺序吗?你第一个走了,那么谁该第二个走呢?”

(三)难以识别语句的深层次涵义

在一般的交际过程中,越是简单的话语越容易包含深层次的涵义,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简单的英语下面的深层次涵义,这也就导致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语言失误[3]。例如,在地铁里,如果外国友人问:“Can you help me?”这并不是问有没有能力帮助他,而是在请求帮助他。

(四)交流中使用的语言不恰当

由于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思维里认为是充满善意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眼里就有可能是不恰当的。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当一名中国人遇到一名自己认识的外国人时,往往会热情地招呼道:“Have you already get dinner?”外国人就想“他问我吃没吃饭干什么?难道他想请我吃饭?”

当一名中国人想夸奖外国人家里有钱的时候,往往会说:“You have a very wealthy father.”这时候外国人就会很不高兴,他会认为中国人在讽刺他的财富都来自他的父亲,他是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

在中国,教师这个职业是令人尊敬的工作,中国经常尊称别人为老师,例如“李老师”“张老师”等,但是在有的西方国家,“Teacher”是一种薪水低、社会地位低的行业,如果中国人擅自称呼对方为“Teacher”,对方就很有可能会不高兴。

四、避免语用失误出现的方法

(一)加深高校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英语教师的教学重心和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了单纯的英语单词背诵、英语语法学习方面上,而英语的文化背景却一直被英语教学所忽视。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但由于忽视了对英语的具体应用,这就使得学生们最后难以灵活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果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教学,让学生把英语语句和具体的情景结合在一切,最终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4]。

(二)创造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

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之所以难以提升,主要是因为缺乏纯正的英语学习环境,整日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进行英语学习,就难免产生以汉语思维主导的“中式英语”。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纯英语交流的英语学习组织(比如英语角等),在这个组织里面,成员交流时只能使用英语,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模拟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使得学生在应用英语中减少语用失误的产生。

(三)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由于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难免产生不适应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培养学生们的适应能力,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比如,定期组织学生与外教或者外国留学生进行英语交流,虽然一开始学生可能对这样的交流感觉很不适应,但通过与对方长时间的交流,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涵义,起到了有效避免语用失误产生的作用。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有效地避免语用错误的产生对交流双方正常的交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下,对语用失误的具体类型进行了描述,并对语用失误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建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

[2]王扬.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81-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李明文化背景友人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致友人(组诗)
李明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