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14-09-18 08:11汪婷
关键词:准则指标体系城乡

汪婷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

上海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汪婷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社会构成四要素设计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HP法来综合测算2005-2011年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逐渐下降,城乡融合度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城市与农村环境、人口、生产、文化都在逐年改善,但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导致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最后,本文提出逐步提高上海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最早于1847年由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提出。恩格斯认为,工人农民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是城乡融合的标志[1]。随后,英国城市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田园城市”,即城市与农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理想城市[2]。而在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规划学者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发展做出统一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而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达成统一,社会进程水平一致,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社会发展状态和过程。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定性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实证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涉及指标体系的研究占所有研究城乡一体化期刊文章的 1.83%[3]。本文试图对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上海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城乡一体化定量研究有所贡献。

一、上海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城乡一体化差异主要原因是城乡社会二元分割,衡量社会一体化,最主要是评价城乡社会的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因而其评价准则层的建立应当依赖于社会的构成标准。在社会学的观点中,社会构成要素是指所有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主要由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和文化四个要素构成。因此,本文所构建的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准则层的划分标准主要依据社会学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在构建思路指导下,对上海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能够明确地反映目标与指标之间的支配关系,尽量科学而精简,避免指标体系过大。(2)可操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应注重数据收集的可靠性、易得性和可实现性[4]。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根据上述指标选取思路和原则,构建了上海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由评价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

表1:上海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模型

1.单项描述指标评价模型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对正向指标按照公式(1)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

其中,sij代表第i个准则层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本文中,sxj、syj、szj、swj分别表示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指标层的指标值,而cgij、ngij分别表示城市、农村相应指标的统计值。

2.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发现,研究者在对于指标体系综合计算时权重的计算,通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但并无权威理论对两种方法的科学性与可信度进行对比评述。因此,为使统计结果更为科学,本文将采取两种方法同时对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来源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05-2011年7年的数据、16个指标进行分析。具体数据主要来自于2005-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各类统计年鉴。其中,有关于城乡建设、教育、人口等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二、上海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法

对整个指标体系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本文采用对各准则层分层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选取代表性高的主成分因子;通过各准则层主成分值计算出各准则层得分,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期得到总体城乡一体化水平值。

1. 各准则层主成分分析

从表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环境层中,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1.935,解释了原有7个变量总方差的48.379%;前2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984%,并且其取值大于1,说明前2个公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即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和城乡信息化指数。而在人口层中,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3.184,解释了原有5个变量总方差的63.675%;前2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604%,并且其取值大于1,说明前2个公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因子为主因子即可,分别是农业人口占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在生产方式层中,仅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超过1,且为3.309,解释了原有4个变量总方差的82.725%,因此选取城乡可支配收入之比即可。在文化层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2.541,解释了原有4个变量总方差的63.526%;前2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161%,并且其取值大于1,说明前2个公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

表2:各准则层的总方差解释

因此在自然环境层中,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和城乡信息化指数即为主成分因子;在人口层中主成分因子分别是农业人口占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在生产方式层中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主成分因子;在文化层中城乡人均文娱消费支出比、城乡初等教育投入系数之比为主成分因子。

根据主成分贡献率计算各准则层得分的方法,以自然环境层为例予以说明。首先,在自然环境层中,根据表3各成分矩阵及其贡献率,用提取的2个主成分sxI、sxII代替原有的4个指标值,如下所示:

表3:各准则层成份矩阵

而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层分别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2005-2011年各指标层的得分如表4所示。

表4:各指标层得分

2.总体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4中各准则层得分,对整体再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中,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2.995,解释了原有4个变量总方差的74.879%,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用提取的1个主成分sI代替原有的4个指标值,可以计算出上海2005-2011年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分别为1.336、0.725、-0.109、-0.724、-0.341、-0.507、-0.379。

(二) AHP分析法

1. 权重分布

根据AHP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又称层次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其对决策问题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分析与目标相关的内在因素间的联系与结构。其次,对同一层次的指标,评价彼此之间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具体为两两比较,并据此建立判断矩阵,求得权重系数;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检验通过,则认为求得的权重系数可以被接受,否则被拒绝,应当重新评判产生判断矩阵。通过YAAHP软件,对于城乡一体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判断,其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如表5所述,其中一致性检验值为0.0265,接受判断。

表5:城乡一体化准则层判断矩阵

其它各指标层指标的权重值经过一致性判断以后,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根据AHP法计算的各指标权重分布图

2. 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是建立在单个指标基础上的,用以综合反映某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将三级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分别计算城乡一体化水平参数,并以比例的形式计算出城乡一体化指数(城乡一体化指数理论上为0-1分),如公式4所示:

其中,mxj、myj、mzj、mwj分别代表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各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值,而sxj、syj、szj、swj分别表示各准则层各指标的城乡一体化数值;mij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指标权重,sij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指标数值。而p代表最终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数。当P值越高,则说明该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当p=1时,认为城市和农村发展持衡,城乡完全呈现一体化水平。

根据p值的大小,本文将一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级别分为4个等级:0-0.3之间为低度一体化水平,标明城乡差距较大;融合度介于0.3-0.6之间,标明一体化水平一般,城乡融合度一般;0.6-1之间为高度一体化水平,城乡融合度高;融合度>1时,农村发展水平超过城市。在衡量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时,不仅可以综合分析三个层次上的总体一体化标准,也可以按照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文化四个层面分别计算该层面上的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与分析。

(三)2005-2011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

图2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AHP法得出的2005-2011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分布情况,结合两图,可以看出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虽然两条曲线整体形状基本上保持一致,但透过主成分分析法的曲线能很清晰表明整体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2008-2011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曲线在波动中有所回升,而透过AHP法的曲线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其在2008-2011年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图2:2005-2011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水平图

图3、图4分别是用主成分分析法与AHP法得出的2005-2011年上海城乡各准则层一体化水平的分布情况。图 4中各准则层的变化趋势并不如图 3中表现突出,但形状基本一致。根据图 3,2005-2011年自然环境层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图4中,则表明自然环境层中农村发展水平超过城市。尽管在图4中,生产方式层与人口层近7年的一体化水平较为稳定,变动趋势不明显,人口层基本上处于低度城乡一体化水平,而生产方式层则融合程度较高,呈高度城乡一体化水平;在图3中,则能清晰地发现生产方式层与人口层一体化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文化层面,通过图3中可以看出其城乡发展水平先下降再上升,且波动明显,通过图4则表示其城乡发展水平处于中度融合阶段。

图3:2005-2011年各准则层水平(主成分分析法)

图4:2005-2011年各准则层水平(AHP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主成分分析法以及AHP法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2005-2011年上海城乡一体化总体水平逐渐下降,即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强,但由于政策的非一致性和间断性导致农村发展并不尽如预期,城市发展水平增幅大于农村,是造成其城乡一体化水平会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城乡一体化包含的四个方面来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在自然环境方面,农村发展超越城市,且差距程度先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在居住条件方面,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在从2005年的14.9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17平方米,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则从49平方米增长到58.9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指标明显优于城市。但是随后几年城市增幅逐渐大于农村,因此城乡差距有所下降。在2005-2011年之间,城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尽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的问题逐步改善,电脑、电视在农村得到了极大推广,每百户人家的电脑、电视拥有率逐年提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基本达到100%。综合来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在人口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人口城市化率年年上升,但是转换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比后,比值则呈现下降趋势。而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社会保障发展起步早于农村,且比农村更为完善,因此城乡一体化水平较低。与此同时,随着上海市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外地农民工也在增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的常住人口总量已达到2303万人,10年共增加628万人,其中每增加100个常住人口,约88个是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大多集中在郊区,拉低了上海城乡一体化程度。

在生产方式方面,尽管近年来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增多,促进城市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加速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地区扩散,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因此,农村第三产业占 GDP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然而在城乡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人均收入之比方面,其值都在逐年下降,这说明上海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有一定的拉大作用,这符合多数学者研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所得出的一般规律,即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发展或增长将扩大收入差距,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缩小收入差距,即“倒U”假说。

在文化方面,上海城乡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要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高于城市,因此在教育程度方面城市大大优于农村。而同样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拨款城乡间也存在较大差别,上海农村普通初等学校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型经费支出平均为 4381元,而城市却有10802元,城乡教育投入系数差距较大是造成城乡文化一体化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城乡人均文娱消费支出方面,由于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资源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2008年以后,城乡一体化的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水平有所上升,原因可能在于十七大、十八大中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财政支农的比例有所上升,城乡二元结构出现转机。

(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上海城市、农村发展迅速,但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因此,本文建议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框架,以提高城乡融合度、保障城乡协调发展。

首先,促进城乡自然环境布局一体化。自然环境包括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空间环境方面,要着力建立通畅、便捷的城乡交通和信息网络连接,建立城乡之间完善通达和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搭建起联系的通道。生态环境方面,要尽力防治城市环境的污染,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投资政策和就业政策等来整治城市环境。在农村,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和增强科技除污发展水平,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三废”的集中回收和治理。

其次,促进城乡人口发展布局一体化。人口发展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其中,人口数量方面,上海人口地域分布和流动己经呈现出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外来人口聚集的趋势。我们要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使郊区城镇成为上海全市人口容量的主要载体,实现城乡一体化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战略目标。人口生活质量方面,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不断完善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积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障的水平。

第三,促进城乡生产方式布局一体化。一方面,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通过合理地在工农业之间配置资源,使得两大产业在产品供求总量和结构上能够相互适应,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另一方面,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对城乡居民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与市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由劳动力供求主体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从而获得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

第四,促进城乡文化发展布局一体化。在文化发展布局方面,最大的举措是利用高校布局调整契机,以大学城的方式使得高校知识、文化向郊区和农村渗透;其次是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政府补贴政策,筹集发展公共事业所需的资金,使上海城乡教育、娱乐、文化建设和发展步入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从整体上缩小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文化修养的差距。再次,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 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最终促进上海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程度。

[1] 李治国.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68.

[2]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6:54.

[3] 焦必方,林娣,彭婧妮.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75-83.

[4] 王蔚,张生丛,魏春雨,等.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89-92.

本文推荐专家:

路锦非,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郭士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政策。

A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dex System in Shanghai

WANG T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200062, China)

At present,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This paper us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AHP to analyze the 2005-2011 Shanghai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y using four elements of social composi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valuation system.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cline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despite the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production and culture are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crease in urban areas is quick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 resulting in gradually widen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some reasonable advice to promote the framework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ystem are presente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dicato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HP

F299.275.1

A

1008-472X(2014)01-0033-08

2013-10-22

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系列课题“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2012XAL036)

汪 婷(1989-),女,湖北武汉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 管理学

猜你喜欢
准则指标体系城乡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