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松花江水运与沿江港埠建设

2014-10-15 11:06
关键词:嫩江松花江水运

吴 蓓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松花江水运概况

松花江流域航运业的历史进程,背负着屈辱与痛苦,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俄各帝国主义各列强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19世纪末,随着沙俄在中国境内修筑和经营横贯中国东北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沙俄逐步垄断了松花江航运权,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近代“北满”航运体系。20世纪初,在与俄罗斯争夺松花江航运权的斗争中,东北地方当局对松花江航运,实行近代化的管理,采取了官营、民营或自治团体经营的方法。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出于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的目的,1933年,根据《松花江水运事业委托契约》,“满铁”接收了哈尔滨的八区、道里和傅家甸3个码头和黑河码头。日本不断向松花江航运输入资本,“满铁根据各地方团体的恳求,接收了富锦、佳木斯、莲江口、桦川及三姓等码头,对各个码头进行了维修和加固,进而重新完善了通河、黑河,漠河及佳木斯的码头设施。”[1](P412)由此,联系松花江流域各区的航路基本形成。

二、近代松花江流域客货运输状况分析

(一)船舶

30年代航行于松花江及支流的船舶,总数约为3,000支,总吨位约160,000吨,主要为汽船帆船二种。“各船之60%,皆在哈市北之下游区,汽船之大部分,尤在此区往来。”[2](P120)

松花江初见汽船通行其事不及百年,俄人尤以东路船舶课之活动,江上汽船,渐有今日之繁盛。现在江上汽船之数,计客货船48,客货拖船28,拖船45,合为121支(1932年航期开始之调查),其中留于黑龙江者8支,破损不能航行者2支,故在松花江上之汽船,可估计为110支。来多船有135支。

帆船分为舢板及对子两种,运送粮食、森材及其它。舢板为吃水浅的木造帆船,载重量自12吨至百吨不等。航行速度因风力及水速而不同,顺流一昼夜25至30公里,逆流20至25公里。此船专运货物,但近距离有时亦载旅客。来往松花江及支流的舢板数量约2,000支,载重量约6万吨。在哈尔滨有舢板组合,加入者214支,其积载力为10,800吨。除此以外,在哈尔滨附近,积载量15至20吨者尚有多数,其数合支流本流共为670余支。[2](P121)

(二)客货运输状况分析

30年代,松花江航运主要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下游航线,经运货物数量最多。

自1927年至1931年,经手货物的平均数量如下表。在下游航区,其数及927,541吨,其他航线经运数,不过25,024吨。下游航区运货之数量,可见四大河川总数之97%(仅以松花江船舶之经运数量为限。)

表1 经运货物数量表(以松花江船舶之经运数为限)[2](P122)

主要原因为松花江下游航线,有广大地域未铺设铁路,陆路交通不畅。而这一区域水运开发较早,具有适宜航行的自然条件。沿线自然资源(沃野森林矿产等)丰富,俄日相继在这个地区开矿、采伐,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下游航线开发。

松花江水运货物以粮食为主。松花江商船队所运货物,无论种类与数量,粮食均占首位,1931~1936年度,由水运之货物总数,为3.031千吨,主要货物为粮食,尤为大豆,粮食占总输送量的56%。每年粮食的输送量,根据大豆的产量,每年都有差别,如大豆丰收,哈市大豆市价暴落时,有的商人不愿出卖,屯至明年运至哈尔滨,择机出卖。

粮食之外,输送最多的物资为煤炭。煤来自鹤岗煤矿,从莲江口码头输出,此地距哈尔滨约450公里,30年代初,满铁专门组织技师,勘查鹤岗煤矿储量,推定有144.000.00吨。若可采量为60%,则有86.000.000吨可以开采。每年采煤量中,除本地消费之外,几乎全部均由水路输送。

此外还有旅客输送,以哈尔滨为中心之上下客数,据哈尔滨船主工会所发表,“最多者为航行上半期,尤为4、5月之间,盖每年向北满之集团移民及家业劳动者,均于此时移住也。”[3](P44)

三、沿江港埠与城市建设

近代松花江流域通航河道上的港埠,松花江干流有哈尔滨、佳木斯和沙河子3大港及肇源、依兰、富锦、同江等中小港口;嫩江干流有大安和富拉尔基港;另外,松花江有丰满、吉林和扶余等港埠。

(一)松花江干流

哈尔滨港:哈尔滨港位于松花江干流右岸,为沿岸第一大港,也是我国东北内河最大的水陆转换枢纽港,“经此之额最多,由铁路来者,以船送入腹地,或由水路上岸者,从中东路输送。”其重要码头及出入数量,列表如下。

表2 哈尔滨港运输量表[3](P127)

哈尔滨建港始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取得中东铁路的筑路权之后,在松花江边建码头、仓库、货场及铁路支线,成为筑路的物资中转站。日伪时期在港区增建了三棵树码头、码头护岸和一些港区附属设施。

哈尔滨港区范围内有滨洲铁路桥(在上游)和滨北铁路桥,两桥相距约5公里。港区航道不稳定,1896年建港初期,上游主航道位于滨洲铁桥上游靠近左岸,然后航道遇折流向右岸,并在右岸形成深水区,即道里埠头区,然后航道又折向左岸流出港区。1910年和1914年两次大洪水后,上游左岸航道逐渐淤塞,在右岸老头湾附近的原分流逐渐变成主流,使原埠头区受淤,不便船只停靠。于是港区在1920年向下游移到滨洲铁路桥以下右岸的八区、三道街、五道街等处,并新建了八区船坞。上述老头湾分流区1926年已可通航,到1933年正式成为主流。1932年新建滨北铁路桥,桥穿过松花江中的江心岛,这时岛右岸为主流。1937年在滨北铁桥上游右岸1公里范围建三棵树码头,码头区临近主航道。地形开阔,水较深。

佳木斯港:佳木斯港位于松花江干流下游右岸的佳木斯市,是中国东北地区内河较大的水陆换装枢纽,担任着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货物运输和中转。佳木斯港正式有码头是1919年,码头呈自然陡坡,码头上有粮栈仓库,港的吞吐量很小,水运主要是粮食和煤炭。1933年日伪时期由“满铁”接管佳木斯码头并设立海关,修筑了670米长的码头岸壁和一条专用铁路线,港区没有机械设备,之后运量提升,平均每年出口粮食90.000~100.000吨,进口杂货约400吨(杂货、盐、洋油、麻袋);煤67.000吨。

通河港:位于松花江干流中游左岸,紧靠黑龙江省通河县城,距哈尔滨的水运里程238公里,港区水域较宽,水较深,港区基底为泥沙质,流速1.8米每秒。宣统元年(1909)通河码头(当时名岔林河埠头)逐渐发展,松花江干流的客、货轮经常在此停泊。有制材工场、油房、肥皂工场、铁工厂等,日伪统治时期,通河成为其战略据点,日伪大肆采伐通河左岸河谷木材,年产30.000株,材种为松柏等。运往哈尔滨、佳木斯、富锦等地,水运较活跃,从通河输出的粮食、木材每年在2.3万吨左右。

三姓(依兰)港:位于松花江干流中游、牡丹江与松花江汇合点下方右岸,距哈尔滨市341公里,码头离城4.27公里,是松花江沿岸较早开辟的港口。依兰县城历史悠久,是古城镇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根据《朴茨茅斯和约》的规定,依兰被辟为通商港埠之一。由于当地资源丰富,土地被移民大量开垦,农产、矿产、林产等大量物资从依兰港源源运出。1926年,依兰港开始兴旺,当时依兰码头就有粮栈10所,输出货物以粮食、木材为大宗,木材大都经牡丹江水路转运至松花江上游各码头。1927~1929年,年输出粮食在6~8万吨之间。日伪时期,在依兰港修建了木质护岸,年输出谷物9万吨,木材2.5万立方米。输入杂货约5.800吨(除麻袋、盐、洋油外),煤2.200吨。

(二)嫩江干流港口

松花江支流嫩江的水运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开发力度远远不够。嫩江是松花江最大的支流,其航运价值是松花江水系中最大的。东北当局为利用嫩江开辟航线,在齐齐哈尔城墙附近开辟运河五六华里,使之与嫩江连通,但是由于运河水浅,所以帆船仍然停泊在嫩江江岸。嫩江可以通汽船,但是没有被充分利用。政府不允许中东铁路公司的汽船航行于嫩江,至30年代为止,嫩江只有帆船往来浮送木材而已。“自齐齐哈尔至甘河煤矿为止,煤矿公司有汽船四只来往,此等汽船,皆系拖带装煤之帆船,自甘河口下游二十里之嫩江埠头,至齐齐哈尔埠头为止。有时运送官有货物(武器、及其余军需品)。”[4](P584)嫩江航道因自然条件差,近代沿岸建港少,以后航道失修,铁路公路运输发达,航运量减少,商业性的航运中断。目前只有大安港和富拉尔基港维持航运。

(三)第二松花江的港口

吉林港:位于吉林市区,丰满至乌拉街段因丰满电厂放流,冬季不结冰,可以全年通航。明、清两代在吉林以上附近的阿什至温德河沿江两岸设船厂造船,清康熙年间反击沙俄侵略的水运船也大多由吉林船厂起航。日伪修建了第二松花江左岸吉林港,港区西起临江门,东至吉林大桥,石砌岸壁长7公里,设头道、二道和三道码头。头道码头位于临江门,为直立式方块码头,长400米,堆场面积约1.2万平方米。[5]

伯都讷(扶余)港:位于第二松花江下游右岸,在吉林省扶余县境内,是第二松花江与嫩江和松花江干流水道联系的必经港口。扶余港建港历史较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吉林副都统移驻伯都讷,添设满洲佐领六员,挠骑校六员。”[6](P39)当时主要放排运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扶余港输出货物117万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官轮局曾于扶余设立分局;1915年在扶余设立利国轮船公司,但当时均为自然码头,人工装卸。1916~1917年间,扶余的大小木帮(排木局子)总计有120余家,吉林“成”字号木场在扶余的支号就有20余家,“公成信”是当时扶余最大的一个木场,每年夏季,江上木排顺流而下;当时扶余本地计有帆船(俗称改鳅)300余艘,扶余江面樯帆林立,繁盛一时。以后随着丰满筑坝建库,木排减少流放,中长铁路修建使水运减少。扶余港距下游三岔河约43公里,1929年时有西船口和南船口两个码头,后来因下游有浅滩、水浅一直未曾得到扩大和发展。

由于松花江航运负有开发沿岸东北满资源的使命,日本借助松花江这条水道掠夺沿江物产资源的数量骤增,货运发展迅速。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松花江航运,出现了当地为中心而发展的趋势。农产品的外运和销售为沿岸城镇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但畸形殖民地经济下,使一度繁荣的航运逐渐衰退,一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也明显带有殖民地经济性质。

[1]〔日〕满史会.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下卷)[M].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88.

[2]满铁哈尔滨事务所.北满概观[M].汤尔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M].北京:京华印书局,1948.

[4]中东铁路局.黑龙江[M].汤尔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5]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济调查会.满洲水运方策[R].长春:中水东北勘测设计院档案室 W-50-108,1936.

[6]〔清〕萨英额.吉林外纪[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嫩江松花江水运
松花江
推进嫩江市霍龙门镇社会全面振兴 做到“六个坚持”实施“六大战略”
百年嫩江
我家住在嫩江边
嫩江玛瑙红
松花江緑石硯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