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和美感

2014-10-21 14:26田艳
中国文艺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淮南子道家美感

田艳

【摘 要】《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徒所著,是杂家重要著作之一,对多家思想兼收并蓄,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但对儒、墨、名、法、阴阳等多家均有所吸收。总体而言,其文论及美学观依然以道家思想为根基,其中,对美的根源、美的最高境界的探索,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对文质关系的理解,都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本文着重对美和美感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美感;《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这部书的思想内容属于道家,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

一、美的根源在于道,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此观点直接源自道家,但在具体阐述中,通过对道家“无为”思想的独到理解,揭开了“道”的玄虚面纱,赋予其实际内容。《淮南子》认为:“无为”并不是取消人的积极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地有所作为。如:水可以载舟,高地可作田土,凹地可作水池等等,均是自然规律所决定,不能人为强求,此属“无为”,但同时也是“有为”。为了进一步说明此观点,《淮南子·泰族训》还作了进一步阐述:大禹之所以挖渠导水,使之东流于海,消除洪灾,是顺水之性;后稷之所以能开垦土地,成功种植五谷,是因地之势;汤武之所以能用三百车乘、三千士卒平定暴乱,治理夏商,是因为顺民之情。因此,能顺应自然规律者,就能“无敌于天下”,虽看似“无为”,但实则“有为”。正因为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的积极“有为”,因此,《淮南子》认为“道”不再是不可捉摸的玄虚之物,而应有其实际内容,由道生出的“美”也就不再玄虚飘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让人的感官去感受的对象,《原道训》对此作了阐述:“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①上述文字认为:物的最美形态是无形,声的最美形态是无音,但无形无音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因为美的声音、形态或味道要让人感受,就必须借助五音、五味、五色等实实在在地诉诸人的听觉、味觉、视觉。

二、美有多样性、条件性、相对性和整体统一性。

1.多样性:万事万物在不断运动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情状,不能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形态来决定其美与不美。因此,凡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事或物,无论它的具体表现有多么的不同,其美的本质应该是一致的。《淮南子》认为,美的存在形式是多中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同样,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说:“蹠(脚掌)越者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梨、桔、枣、栗不同味,而皆调(适)于口。”(《说林训》)②“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世称其好,美均(相同)也;尧、舜、禹、汤,法籍殊类(身世不同,所作事也不同),得民心一也。”(《说林训》)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同是美的事物,形象并不相同。同是表现情感的音乐,声调也是不同的。美和艺术,都不能是一个模式,一种调子。这种美的多样化的思想,对于艺术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2.条件性:在某一条件下美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不一定美。“靨酜(酒窝)在颊则好,在颡(额头)则丑。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笑。”酒窝长在脸颊上是美的,如果长到脑门上就丑了。在衣服上绣上花是美的,如果在帽子上绣上花就要被人笑话了。这就是说,把个别特征、个别形状(线、形、色等)孤立起来,是无所谓美丑的。美丑在于整体形象。这话虽说得很简单,但却反映出汉代人对审美形象的认识深化了。

3.相对性:世上没有完全绝对的美,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物,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好坏、美丑,都是相对的。“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汜论训》)桀有得事(宜事),尧有遗道(考虑不周之处)。嫫母(传说中黄帝之妻,奇丑)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淮南子》虽认为美是相对的,但又强调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美,即:美的东西即使有瑕疵,但终究是美的,“小恶不足以妨大美(《汜论训》)”。如美玉有瑕、明珠有翳就一味地抛弃它们,是非常愚蠢之事。故《说山训》曰:“琬琰之玉在洿泥中,虽廉者弗释;獘箪(破烂竹器)在袇茵(漂亮毡毯)之上,虽贪者不博。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三、美是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在文质关系的讨论中,《淮南子》前后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它认为最自然的东西才是美的,万事万物“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本经训》),“文不胜质,之谓君子”(《缪称训》),并明确认为“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反对外在形式的加工。但另一方面,《淮南子》又不得不承认质之美有赖于外在的修饰,如西施、毛嫱的例子:西施本来“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但如果其穿戴丑陋恶劣,且口衔腐鼠,腰系死蛇,则会人见之而侧目,甚至掩其口鼻,从而使其美失去风彩。

四、关于美感的差异性

孟子曾讲过美感的共同性。《淮南子》则着重谈了另一个方面:美感的差异性。例如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齐俗训》)“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聽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人间训》)这些话都是说的美感的差异性。美感差异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情绪、心境)等的不同都会引起美感的差异。但《淮南子》认为,这种美感的差异,并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所谓“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泰族训》阐述道:“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这段话是说,人虽然依靠穿衣吃饭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但如果仅仅吃得好,穿得好,可是耳目却无所闻见,那就不能得到美感。要想得到美感,必须依靠耳、目这两个感官对于天地万物的观照。这种观照越趋向于无限,所得到的美感也就越大。

综上所论,《淮南子》作为西汉最出色的子书,其蕴涵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其政治思想与后代的儒家统治思想相抵牾,但对后世文人的文化心态、精神状态都有巨大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王细芝.论清代闺阁词人及其创作[J].中国韵文学刊.2001,(1):63~68

②叶嘉莹.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J].中国文化.2008,(27):28~36

③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8

猜你喜欢
淮南子道家美感
嫦娥奔月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漫画道家思想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漫画道家思想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