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歌剧《卡门》的魅力

2014-10-21 14:26何璇
中国文艺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卡门戏剧性魅力

何璇

【摘 要】《卡门》作为一部法国里程碑式的代表歌剧,已经风靡全球,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这其中必定有着某种重要的因素。本文从《卡门》的剧本、人物、配乐、等方面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原因,以及这部歌剧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卡门;魅力;戏剧性;配乐

《卡门》是一部十分重要又非常经典的歌剧,虽然在上映当初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反响,但是在其后的演出中却大受欢迎,成为世界上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它究竟有什么样魅力让人们如此的着迷?我以一个“局外人”(非欧洲人,非声乐专业)的视角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因素。

首先,歌剧的作者比才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反潮流”的音乐家,在当初人们比较热衷于欣赏神话与剧情题材的歌剧时,比才却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使法国歌剧在“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之后又融入了现实题材因素。其次,就是他的剧本选自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使其歌剧情景建立在一个丰富的文学基础之上。比才的前几部歌剧如:《采珠人》、《珀思丽姝》、《贾米莱》等,它们没有受到欢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一个较好的歌剧脚本。但《卡门》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是鲜活和生动的。歌剧还是以永恒的主题——爱情为发展主线。只不过歌剧的主角“卡门”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吉普赛女郎,她美丽、大方、浑身散发着火一般的热情,同时又是放荡、神秘、富于魅力、不可琢磨的女人。她与军官唐·霍塞的邂逅到恋爱的过程和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情感纠葛贯穿于整部歌剧。这个主角不同于其他的歌剧,她颠覆了人们一般心目中公主与王子、美女与英雄的传统观念。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不可琢磨的普通女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因素。剧本的视角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关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

《卡门》的人物角色有:卡门,吉普赛女郎,女中音;唐·霍赛,伍长,男高音;米卡埃拉,农妇,女高音;埃斯卡米洛,斗牛士,男中音;楚尼卡,队长,男中音;梅赛黛,吉普赛女郎,女中音;莫拉莱斯,官吏,男低音;雷门达多,走私者,男高音;唐·卡洛,走私者,男中音;烟厂女工、村民、旅骑士;寓主、走私者、舞蹈者。全剧一共分为四幕:第一幕,塞维利亚城广场;第二幕,里拉斯·帕斯蒂亚小店;第三幕,山上;第四幕,斗牛场外。如果说成功的塑造人物的性格角色是一部小说成功的关键,那么贴近人物性格的歌剧配乐就是一部歌剧成功的关键。“全剧以歌曲、舞曲、进行曲等体裁为主,使得音乐光彩夺目,生气勃勃。虽然只采用了两首真正的西班牙歌曲,但全剧音乐有很强的西班牙风格特征,特别是和声、节奏、配器反映出鲜明的弗列曼科特色。比才为歌剧安排了数个主导动机或起主导动机作用的主题,如在“前奏曲”中首次出现的卡门动机,象征最终死亡的命运,在剧中反复出现。在歌剧的第一幕里女主角卡门的出场音乐《爱情像只鸟》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卡门那热力的舞姿,伴随着“哈巴涅拉舞曲”节奏的演唱,音乐的曲调极富律动感,在级进下行的旋律中带有强烈的磁性,渲染出难以抗拒的魅力。在人物的第一次出场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主人公的气质与内心的性格。正如歌词写的那样:“你不爱我,我爱你。你爱上我可一定要当心!”,可以说是卡门那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天性为她带来了悲剧的结局。另一个男主人公龙骑兵伍长唐·霍赛,他原本与米卡埃拉相爱,但是在与卡门的一次意外邂逅中就被卡门深深的吸引,为了得到卡门的芳心,他放弃了他原本的爱人、与上司动手、和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决斗,并且在最后杀死了卡门。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好像一直在被卡门所左右,唐·霍赛私自放了因为伤害同伴而被逮捕的卡门,又跟随她一起走私,为了自己原本相爱的情人米卡埃拉和母亲,他曾经矛盾与动摇过,但还是不能割舍对卡门的情感而一步一步的深陷下去。

《卡门》这部歌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音乐所带来的听觉冲击,作曲家大胆地运用多种民间旋律和舞曲节奏,为欧洲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歌剧的开场“前奏曲”中由管弦乐队开始了气势恢宏的开场,预示着斗牛士的英勇与人群的欢呼呐喊。在主题之后就是“斗牛士之歌”的副部主题,充满了高贵豪迈的气魄与火一般热烈的爱情。很显然,这两只曲调虽然各具特点,但同时又有其相似之处,二者都是进行曲式的,活跃、激动,像是冒着火花似的,但有很有分寸,而且都带有胜利的英雄性色彩。因此,当斗牛士主题第二次由乐队复述之后,很自然地又引出了前一主题的简短再现。当唐·霍赛听完卡门唱的《爱情像只鸟》并拾起了卡门向他丢去的玫瑰之时,男主人公的心已被卡门所俘获。唐·霍赛押着卡门回军营的路上,卡门唱出了《靠近塞维利亚的城墙》,那是一首西班牙“谢吉第亚舞曲”节奏的曲子,清新愉悦的曲风,仿佛置身于清晨的田野,迎接温暖的朝阳与爱情。这时的唐·霍赛已经完全倾倒在卡门的美丽与妖娆之中,不惜违反纪律放了卡门。在歌剧的第二幕中,斗牛士主题的出现既是对“前奏曲”的呼应,也是另一个戏剧性动机人物——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出场,符点音符跳跃式的曲调衬托出高贵豪迈的气质,表现出斗牛士的沉着冷静与英勇的魄力。正像歌词中唱的那样:“斗牛士,拿出勇气来,要知道,西班牙女郎的黑眼睛热情地在望着你,爱情在等待着你。”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的出现,为歌剧的人物剧情增加了一道能量巨大的冲突性因素,使得歌剧的情节走向高潮,卡门、唐·霍赛、埃斯卡米洛三角关系的出现将整部歌剧引向内心思考的深处。除了象征主要人物角色的咏叹调之外,其中的间奏曲的音乐也十分的精彩,譬如第三和第四间奏曲。歌剧《卡门》每一幕都有前奏曲或间奏曲,所以这些器乐小品都是标题型的,都同歌剧的主题和形象有联系,预示或概括相应各幕的发展。第三幕间奏曲是歌剧中最平静的一段音乐,它明朗、轻盈、清澄、优美,主题由长笛奏出,竖琴以其温柔的音型为之伴奏。后来这旋律移入单簧管、英国管和大管声部,并进行种种结合,最后便轻声地消失。这样的“间奏曲”搭配可以将音乐与剧情的场景继续延续下去,为下一个主题的音乐场景做好铺垫。第四“间奏曲”是全局中最著名的一首,选自西班牙“阿拉贡”民间舞曲,它概括体现出歌剧的火热的基本情绪,同时也为第四幕巨幅的民间画面的展示做准备,第四“间奏曲”有着主次分明的旋律与伴奏音型,铃鼓、弦乐器的拨奏、竖琴的衬托和双簧管的舞曲旋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步步地将整部歌剧的情绪带入最终的主题。

这部歌剧的另一个成功之处便是将人物戏剧性矛盾的发展与配乐完美的结合,其中的人物角色米卡埃拉与卡门;唐·霍赛与埃斯卡米洛本身就存在着性格的矛盾对比,人物之间的相互斗争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地升级,配乐也是紧密地结合人物的内心变化,每一个人物的配乐都是那么的貼切,通过音乐就可以把握住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每一次音乐“动机”的使用都有“暗示”作用,每次“动机”发展都是承前启后的,为下一次戏剧性冲突提前埋好伏笔。反观比才之前的几部歌剧,大都情节单一、老套,没有丰富的舞台场景与矛盾性冲突。剧本情节的单调在一定的程度上会限制音乐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卡门》的成功在于剧本内容与配乐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它们极好地融和在一起,使得整部歌剧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艺术整体。

在《卡门》上演三个月后,由于首演并没有取得太大反响,比才在病痛中郁郁而终,但是之后却取得了空前的追捧,瓦格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巨匠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绘画大师梵高的命运,它们都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留给世人却是灿烂夺目的艺术宝藏。(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②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M].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美]古斯塔夫·科贝,张洪岛编译.西洋歌剧故事全集(第二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卡门戏剧性魅力
自从有了卡门
卡门涡街的去奇异化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东方欲晓》的魅力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唐朝美女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