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最初血液被细菌污染机率的调查

2014-10-21 17:07肖媚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6期

肖媚

【摘 要】目的:调查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最初血液被细菌污染的机率,探讨去除最初血液是否能够降低机采血小板产品的细菌污染率。方法:选取来我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的3500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留取其机采过程中最初血液的第1个15ml和第2个15ml全血样本分别进行细菌培养。结果:第1个和第2个15ml全血样本分别有15例和2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28‰和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个15ml比较第1个ml全血样本细菌污染率下降86.67%。结论:去除采集过程最初15ml全血可以有效降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最初血液;细菌污染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4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49-01

机采血小板具有纯度高,不良反应小,临床疗效好的优点,近年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1]。但是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温度为20~24℃,使得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远高于其他血液制品[1,2]。本研究选取来我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的3500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留取其机采过程中最初血液的第1个15ml和第2个15ml全血样本分别进行细菌培养,探讨去除最初血液是否能够降低血小板产品的细菌污染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12月来我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的3500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无损伤,炎症,皮疹和皮癣,符合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分别留取机采过程中最初血液的第1个15ml和第2个15ml全血样本进行细菌培养。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苏净SW-CJ-2FD洁净台(洁净度百级),电热恒温培养箱,海尔HRMJ-Ⅱ霉菌培养箱;试剂:硫乙醇酸盐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

1.3 无菌试验:每个全血样品分别接种2支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和1支改良马丁培养基,每支培养基注入4~5ml全血样本(样本:培养基=1:10)。接种完毕后将培养基分别放置24℃培养箱(1支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及1支改良马丁培养基),及34℃培养箱(1支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培养14天。于培养第2天起每天各观察一次培养情况,并记录有无细菌生长,培养时间内无菌生长为阴性,任一培养基有菌生长均判为阳性[3]。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计数法计算细菌污染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第1个和第2个15ml全血样本的细菌污染率比较采用配对χ?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讨论

有资料显示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为0.04% ~0.72%[4],远高于其他血液制品。血小板制品中的污染细菌经鉴定约56%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芽孢杆菌是引起血小板制品输注相关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作为皮肤的共生细菌,这四类菌属寄生于皮肤深层如毛囊和皮脂腺,而在皮肤瘢痕或凹陷处隐藏的更多[5],因此皮肤表面消毒不可能完全消除与静脉穿刺相关的细菌污染。有研究表明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采集的血液样本仍有1%-3%被皮肤共生细菌所污染[6],其原因在于静脉穿刺时,最初的一小部分血液可能含有皮肤的组织碎片,或者在针头穿过皮肤时将深部隐藏的细菌带入血液中,从而污染血液制品。因此去除血液采集过程的最初一小部分血液,可以降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国外有研究表明去除采集前的13.5 ml 血液能够减少72%的细菌污染[7],国内也有去除采集前10~15 毫升血液可有效減少血小板细菌污染的研究报道[8]。本研究对350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第1个15ml和第2个15ml全血样本分别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第2个15ml比较第1个15ml全血样本细菌污染率下降86.67%,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去除采集过程的最初15ml全血可以有效降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目前本中心使用的血细胞分离机管道均附有样品采集袋, 因而将采集过程最初15ml血液引入样本采集袋作为检测用血,具有易执行和不增加费用的优点,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更好地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Blajehman MA, Goldman M, Baeza F. 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细菌学安全性,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4,27(6):559-562.

[2] 朱立苇. 血小板成分细菌污染和预防.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6,29(3):270-272.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药典2005年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89-92.

[4] Loukhmas L, Houmane N, Mskine M, et al. Prevalence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standard platelet units: prospective study. Transfus Clin Biol, 2000, 7(2): 171-176.

[5] Anderson KC, Lew MA, Gorgone BC,et al. Transfusion related sepsis after prolonged platelet storage. Am J Med .1986, 81 (3) : 405-411.

[6] Weinstein MP.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Persisting problems and partial progress. J Clin Microbiol, 2003, 41(6):2275-2278.

[7] Bruneau C, Perez P, Chassaigne M, et al. Efficacy of a new collection procedure for preventio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whole-blood donations. Transfusion, 2001, 41 (1): 74-81.

[8] 何其通,马春会,梁佩贤,等. 去除采集前10~15 毫升血液预防血小板细菌污染的研究.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 15(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