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对孔径中波红外变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2014-11-08 06:58潘国庆孙金霞
应用光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非球面视场变焦

付 薇,潘国庆,尹 娜,孙金霞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 洛阳471009)

引言

在红外探测领域,大相对孔径光学系统在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点。在同等焦距下增大通光口径,可有效提高系统探测距离;而在同等口径下,大相对孔径系统具有更长的焦距,可提高系统分辨能力。此外,根据红外变焦光学系统近年来的应用需求,为解决系统体积、质量方面的限制,小型、轻量化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针对采用较小F数的制冷探测器,设计一种轻小型、大相对孔径的光学系统,在红外变焦光学系统设计领域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红外变焦系统设计中,采用光学补偿方式的变焦系统较之机械补偿方式结构简单,因此更易实现小型、轻量化的目的。根据Arthur Cox等人在美国专利7092150B1中的报道,设计了F数为4的光学补偿中波红外变焦系统,变倍比为4×,焦距变化范围为50mm~200mm,使用了12片透镜[1]。文献[3]中设计了F数为2的光学补偿变焦系统,变倍比为5×,采用了10片透镜。通过这些文献可知,由于光学补偿变焦方式相对于机械补偿方式而言,像差补偿自由度较少,需采用较多的镜片数量才能完成像差校正。而对采用较小F数制冷探测器的系统而言,大相对孔径本身带来的像差校正难度就很大,因此采用光学补偿方式设计大相对孔径制冷型变焦系统,并实现小型、轻量化设计将是一项挑战。

1 设计原理及参数

1.1 设计原理

本文设计要求采用F数为1.8的制冷型中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实现100%冷光阑匹配,整机长度小于220mm,在满足其他指标的前提下质量尽可能小,其他设计要求见表1所示。

表1 光学设计指标Table 1 Parameters of optical design

首先选择确定系统初始结构。由于采用制冷型探测器,为压缩系统前端口径,采用二次成像光路,变焦组件位于一次成像光路中。

其次,结合应用需求确定变焦方式。根据设计原理,变焦系统分为机械补偿和光学补偿两种方式。机械补偿式系统,变焦组和补偿组的相对位置为非线性变化,镜筒需采用变焦凸轮驱动,对机械、电控精度要求较高;而光学补偿式系统中变焦组和补偿组沿光轴等速同向运动,只需一组运动机构,因此简化了机械结构,可有效减轻系统体积质量。

为实现轻量化设计目标,本文采用光学补偿变焦方式,原理简图如图1所示。系统从前至后依次为前固定组、移动组、中间固定组和后固定组。其中移动组由两片固连在一起的透镜组成,分别位于中间固定组的前后,沿光轴等速同向运动,达到变倍与补偿的目的。

图1 光学补偿变焦系统原理图Fig.1 Principle of optically compensated zoom lenses

系统光阑设置在探测器冷屏处,在变焦过程中保持系统的相对孔径不变,实现100%冷光阑匹配。

根据光学补偿变焦系统像差理论进行系统光焦度分配:

式中:m为变倍比;Φmax为系统最大光焦度为归一化光焦度;Zmax为系统允许的最大移动量为归一化间隔。根据近轴光线追迹公式,计算出大视场初始光焦度及间隔。

根据光学补偿变焦理论,像差完全补偿点数等于可变空气间隔的数目,故本系统像差完全补偿点数为4个,为四视场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根据计算结果在CODE V软件中建立光学系统模型,并对像差进行优化。在设计中,对固定镜组和变倍组的像差系数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在第2和第4透镜运动过程中一次像像面位置稳定,使得全系统像差得到较好的均衡和校正。

此外对透镜材料进行合理搭配,红外中波材料不如可见光波段丰富,对几种常见的中波红外材料如硅、锗和硒化锌进行组合,通过不同折射率和色散系数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色差。

由于大相对口径系统轴外像差较大,而光学补偿方式像差补偿自由度小,对像差校正造成较大难度。引入非球面和衍射面,明显降低了系统球差及色差,且减少了镜片数量。相对于文献[3],本文变焦组和补偿组均简化为单透镜,使得系统镜片总数由10片减少至8片。变焦组和补偿组镜片采用非球面和衍射面复合设计,可一次加工成型,非球面最高次为6次,衍射面最小环带0.5mm,大于单点金刚石车刀刀头尺寸,可加工性良好。衍射面与非球面复合面型见图2所示。

图2 衍射面与非球面复合面面型Fig.2 Compound diffractive and aspheric surface

1.2 设计参数

系统采用四档变焦,4个等效焦距下对应的视场见表2所示。

表2 4个焦距下对应的视场Table 2 4 FOVs corresponding to 4 effective focal lengths

2 设计结果及分析

2.1 设计结果

设计完成的变焦系统如图3所示,图中1为前固定组,2、4固连在一起构成变倍组,3为中固定组、5、6为后固定组,7、8为二次成像镜组,其中2和4沿光轴等速同向运动,其他组元保持不动,实现四视场变焦。图中A为长焦(150mm),B为中焦Ⅰ(90mm),C为中焦Ⅱ(60mm),D为短焦(30mm)。引入2个平面反射镜折叠光路,折叠后系统体积约为210mm×100mm×85mm。从长焦至短焦变焦过程中变倍组行程75mm,变焦倍率5:3:2:1。

图3 光学补偿四视场变焦系统图Fig.3 Layout of 4 FOVs optically compensated zoom system

为补偿光学系统处于不同环境温度时的像面位置漂移,采用主动式消热差设计,通过对二次成像镜组中单透镜的轴向微调,实现-40℃~+60℃环境下消热差设计。

2.2 像质评价

系统4个视场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见图4~图7,根据探测器像元计算可知,系统分辨率为16lp/mm,长焦和中焦Ⅰ时各视场MTF接近衍射极限,中焦Ⅱ和短焦时中心视场MTF接近衍射极限,边缘视场在16lp/mm处大于0.65。点列图见图8所示,各视场均方根弥散斑直径基本在一个像素(30μm)内。

图4 长焦f=150mm时MTFFig.4 MTF curve of NFOV

图5 中焦Ⅰf=90mm时MTFFig.5 MTF curve of MFOVⅠ

图6 中焦Ⅱf=60mm时MTFFig.6 MTF curve of MFOVⅡ

图7 短焦f=30mm MTFFig.7 MTF curve of WFOV

图8 各视场点列图Fig.8 Spot diagram of 4 FOVs

2.3 冷反射分析

冷反射是采用制冷型探测器的红外光学系统需要避免的现象。为防止从系统某个透镜表面的反射中看到探测器冷屏,需要注意2个特征量YNI和I/IBAR,其中Y是边缘光线在该面的透射高度,N是折射率,I是边缘光线的入射角,IBAR是主光线的入射角。当YNI很小且I/IBAR<1时,该面是可能会产生冷反射的可疑面。而根据经验,系统在短焦时冷反射最强,表3列出了系统在短焦时的冷反射数据。

表3 冷反射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cold reflection

由表3可知,系统第9和第13面为冷反射可疑面。对这两面分别进行反向光线追迹,观察光线被这2个表面反射后的会聚情况。由图9(a)和9(b)可知,光线均在探测器前方会聚,不会成像到探测器上,避免了产生冷反射的可能。

图9 冷反射光线追迹图Fig.9 Schematic of cold reflection ray tracing

3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个采用F数为1.8的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中波红外变焦系统,实现了四视场变焦设计。通过非球面与衍射面复合设计,解决了大相对孔径像差校正困难、光学补偿方式像差补偿自由度小的问题。全系统仅含8片透镜,非球面最高次项为6次,衍射面最小环带0.5mm,与非球面复合设计在同一镜面上,可一次加工成型,降低了加工制造成本。系统具有相对孔径大、体积小、质量轻、变焦机械简单的优点,且较之以往同类型光学系统具有更少的光学镜片数,从而有力地减少了光能损失,提高了光能透过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1] Arthur Cox.Optically compensated infrared zoom lens having a single movable lens carriage and no aspheric lenses,US:7,092,150B1[P].2006-05-01.

[2] Chen Lyuji,Li Ping.Optically compensated MWIR zoom system[J].Infrared Technology,2010,32(11):645-648.陈吕吉,李萍.光学补偿中波红外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红外技术,2010,32(11):645-648.

[3] Tao Liang,Zhao Jinsong. Optically compensated LWIR zoom objective with magnification of 5×[J].Infrared Technology,2008,30(4):210-213.陶亮,赵劲松.5×光学补偿长波红外连续变焦物镜系统[J].红外技术,2008,30(4):210-213.

[4] Luo Shoujun,He Wubin,Li Wenhu,et al.Design of middle infrared continuous zoom optical system with a large FPA[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2012,20(10):2117-2122.骆守俊,何伍斌,李文虎,等.大面阵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2,20(10):2117-2122.

[5] Paiez G,Scholim S.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dependent emissivity and gray-body incidence detected with a quantum detector[J].SPIE,1998,3437:407-415.

[6] Scherr L M,Orlando H J,Hall J T,et al.Narcissus consideration in optical designs for infrared staring arrays[J].SPIE,1996,2864:442-452.

[7] Tao Chunkan.Zoom focus optic system design[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1988.陶纯堪.变焦距光学系统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非球面视场变焦
一种晶圆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的混合路径规划算法
一种基于基准视场扩散拼接的全景图像投影方法
医用内窥镜矩形视场下入瞳视场角的测试方法研究
大变焦比镜头
合理变焦拍远景
航天相机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离子束抛光工艺研究
怎么变焦是个问题
非球面塑料透镜注射成型与注塑压缩成型工艺的对比分析
扫描型长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
微小非球面纳米抛光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