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文化传承初探

2014-11-14 23:52金盈盈黄泰儒
老区建设 2014年18期
关键词:软实力新型城镇化

金盈盈 黄泰儒

提 要 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对人民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意识现代化改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也是城市软实力核心。过去的城市化片面地追求城市空间的扩展,忽略了文化的传承保护,导致城市文化的缺失与不足。通过探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并为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以促进新型城镇化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人口转移;传承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 金盈盈 1993—,女,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2级工程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黄泰儒(1995—),男,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江西南昌 330022

一、新型城镇化对文化需求

新型城镇化是与传统城镇化相对而言的?熏主要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熏以新型产业以及信息化为推动力?熏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以人本理念下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求我们通过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改变工作生活方式,让其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的物质成果。以人为核心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要关注人居环境的建设、户籍制度的改革,还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在农村人口的转移中,居住环境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只是基础,关键的还是农民意识现代化的转变,而文化对人具有塑造作用,农民意识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工作,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社会生活意识各方面都得到转变,实现真正“人的城市化”。文化是人的灵魂,文化也是城市之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良好地解决农村人口转移和建设城市文化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积极地传承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以此来增强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提升城镇软实力。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变迁

近20年的城镇化对城市历史和文化遗存的破坏比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还要大。20世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政府大多缺少建设资金,于是把成片的城市改造工程全都交给开发商,没有任何的保护性规划与措施,大量古旧建筑被成片拆除;2003年以后,城市建设用地都要经过“招拍挂”形式出让,地价不断上涨的诱惑使地方政府更加热衷于旧城的拆迁。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老城区被推倒重建,城市的文化遗迹大量被毁坏。据统计,1990—2003年13年的旧城改造,北京胡同锐减683条,比1965年减少28%。1995—2001年,上海拆除了大约3000万平方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就是说,上海的近代建筑大约有70%以上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中被拆除。在全国近1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已经有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有将近一半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国内许多城市几年不去就会模样大变,地方政府官员也常得意于这种变化;可是,即使是本地人回家,也再也找不到那种儿时的城市记忆,留下的只是“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森林。新型城镇化要从根本上抛弃绝对经济利益导向的大拆大建,更多地从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记忆延续的角度考虑城市的改造。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解读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社会进行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新型城镇化本质要求来看,未来的城市是要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是,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之外,更多的应是具有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乡村风貌,保护特色城镇与古村落,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历史责任。人居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出发点。一是创造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避免“千城一面”;二是建立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倡导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城市美,杜绝脱离历史、盲目抄袭的“洋、奇、怪”建筑;三是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不得随意拆除和破坏,启动“美丽城镇和村落保护工程”。

我们现在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文化问题是什么呢?芽一些因政府征地而被迫拆迁的居民,习惯了生活几十年的周边环境与土地,对于自建房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与归属感。他们不习惯安置房的片片高楼,对于周边环境及四处聚集的邻居无所适从。他们的乡土情结及多年积累的邻里文化,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被迫抛弃,一种对于家乡的精神寄托无处安放。一些留守儿童与老人,孤单无助地守着破旧冷清的老房子,他们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无助的人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只好把老人与孩子留在老家,而农民原有耕地和宅基地补偿政策问题,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居住、就医等基本生活条件,其子女就学问题等都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现实经济和文化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下社会文化的改革创新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确立以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确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城镇发展方式,建立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新机制,发展资源节约型低碳型城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和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规划与管理并重理念,强化监管,提高城镇管理文化公共服务水平,使城镇真正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穴一)正视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力避重蹈弯路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拆旧建新的造城运动中,城镇化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和缺位,出现了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遗弃,城市居民文化活动空间日益逼仄,城市之间同质化现象加剧、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现象。对于历史建筑只重视外在形象,忽视其文化审美。所以我们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做到保护一批,修缮一批,开发利用一批,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好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坚决避免盲目拆掉有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村落、旧居,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必须向文物部门报告,听从文物部门的意见,不得损害和随意处置。只有这样,文化传承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重视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保留原有居民的风俗习惯

2012年12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保护,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这为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可以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市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强化以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过程。例如:浙江绍兴素有“江南水乡”之称,乌篷船、乌毡帽曾是当地的旅游参观的热点,虽然现在已不流行,但依然可以在景点中作为项目进行推广,重温小桥流水、古船摇曳的情趣;古街的文化创新传承同样具有很大价值。曾经女子出嫁的凤冠霞帔、八抬大桥、迎新队伍早已被现在的婚纱桥车酒店所代替,但如果在古街专门准备这种迎新出嫁的队伍,也可以为现在的结婚模式增加一份新鲜感和文化感。文化的传承模式很多,重要的是符合现代人所需的,所缺乏的,从而在精神层面给予文化的力量,感受历史的气息。

(三)重视基础文化设施的建管

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要树立“文化城镇化”的意识,建设好、管理好居民文化生活空间。只有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农民适应城市生活。对于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来源,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早已明确,即“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我们要落实好这些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由公共财政拨出启动资金,吸纳企业、个人和各种社会组织捐赠,用于扶持公益文化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投入,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一方面要明确部门、明确责任、建立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文艺社团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托管公共文化设施或加入到其日常管理中去,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形成文化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很多城市已完善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为居民健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向提升整体城市文明又迈出了一大步。

(四)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将文化落实到发展实处

我国的城镇化不单是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的单向发展过程,保持山水田园和民俗风貌特征,实现“就地城镇化”,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和就业,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一过程不是把城镇搬到农村,而是要使城镇要素有机融合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之中,使我国的农村更像农村。只有通过土地政策的必要调整,才能引导社会资源和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促进新农村开发与建设,推进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如果能够突破现有土地制度的限制,在确权、登记、颁证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宅基地部分转让给城镇居民,就可以实现农村居民出宅基地,城镇居民出资金,共同建设农村新居的新局面,从而促进城镇资本向农村的涌流,缓解农村新居建设的资金瓶颈;同时,吸引城镇人口向适宜发展的农村地区自发地集中,形成新的城镇集散点;吸引城镇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向农村流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空间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的人口迁移、人文精神变迁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熏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保护乡土建筑?熏解决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需求,使历史脉络得以延续?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软实力新型城镇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