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对策研究

2014-12-29 14:59张超鲁光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压力源社会支持压力

张超 鲁光启

摘 要: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压力管理对策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74名大学生进行压力状况调查,分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等维度压力源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是目前大学生感到的最大压力来源;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对压力源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三年级是四个年级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年级。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对策化解压力。

关键词:压力; 压力源; 压力管理; 维度;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88-04

一、前言

对于“压力”,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们有不同的定义,首先是由美国生理心理学家Walter B. Cannon从物理学概念引入,他认为压力就是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平衡紊乱,在危险未减弱的情况下,机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最终会损坏健康[1]。社会心理学家French认为压力是个体的应变能力与所在环境之间的不能适合[2]。R.Lazarus则认为压力是个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环境需求超出个人能力和可用资源的情境[3]。我国学者车文博解释压力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4]。

近年来,综合概括对大学生压力分析的研究报告,其大致包括:环境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等。也有研究认为,西方高校近些年来在稳定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类型没有明显改变,主要来自在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5]。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又处在自我发展和完成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成长、发展和压力的适应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压力问题成为高校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整合,需要结合现实不断展开新的研究与探讨,并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应对工作模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某大学的工科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试卷发放共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3%。由于工科院校中男女比例失衡,所以此次测试的对象按照学院的男女比例选择,其中男生233人,占总人数的80.04%;女生41人,占总人数的19.96%。其中,大一的学生79份,大二的学生66份,大三的学生68份,大四的学生61份。

2.研究方法

此次测试问卷采用自制压力问卷,共28道题,其编制结合了症状自测量表(SCL-90),李虹2002年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以及张林、车文博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等,问卷题目采用随机排列,减少了受试者对题目选项的猜疑性和回答的倾向性,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业、人际关系、个人问题、家庭、经济、恋爱、就业等七个方面。采用Excel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的压力状况

表1数据显示,总体来说,被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压力, 90.87%学生表示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其中约24.45%承受着严重程度的压力,从而可见,大学生面临压力问题的形势非常严峻。虽然工科学生的男女比例悬殊,但是测试的数据显示,男女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方面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压力很大的人数占24.46%(女生为24.39%),男生压力中等以上的人数占90.56%(女生为92.68%)。

表2数据显示,压力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四个年级中学生感觉存在中等程度压力的比例大小排序依次是大三95.58%、大四91.80%、大一91.14%、大二84.85%,而感觉严重压力的学生比例且呈现逐级明显上升趋势,大一17.72%,大二21.21%,大三23.53%,大四37.70%。

2.大学生压力源的相关维度

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在压力源的各维度中,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是目前大学生感到最大的压力来源,经济压力和个人问题呈现了影响现代大学生压力问题较为明显的因素,人际关系、家庭和恋爱的压力相对较小。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压力源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个人问题压力和恋爱压力四个维度上没有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在就业、家庭和人际关系压力三方面表现出异常显著性差异。其中男生在就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压力都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人际关系的压力明显高于男生。

如图2所示,不同年级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源有所不同,从大一到大四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呈现逐级减小的趋势,而就业压力却不断递增,在个人问题压力方面也表现出逐级减小趋势。在大三,面临着最大的就业压力和最小恋爱压力,大一和大四时期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

四、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形势严峻,被测大学生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主要压力源有就业压力与学习压力,而且男女性别没有明显的表现差异。

在年级差异上,大三学生的总体压力感是四个年级当中是最大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有些不一致[6]。这是因为,虽然大三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但是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他们大多数都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学习还是实习?一方面,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其中承载着对大学的期望与理想,同时,学校的毕业要求、家长的期望以及个人内心的负罪感使其不可能完全放弃学业;另一方面,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身边同学实习机会又使其跃跃欲试,利弊权衡的过程带来的强烈冲突引发认知和心理上的不和谐感,使得大三学生的压力倍增。

在性别差异上,虽然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压力感和压力源的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维度上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大的压力,而女生在人际关系压力方面显得慎重。就业方面:1.就业的选择不同。据调查,工科男生较多选择技术类工作,工作内容的要求高且难度大,而女生则更多地选择从事专业相关的管理、服务或者助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具有工科思维的女生来说有优势;2.男生对职业的期望值更高,自我发展要求高于女生,希望所选职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男生对就业的选择压力更大。

男生家庭压力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充当角色不同,基于男女的传统社会地位,男人是家庭中的核心角色,社会及父母对男生期望值更高,同时,男生在经济方面不如女生精打细算,担负恋爱开销、动辄请客吃饭等社会交际活动都增加了压力。二、沟通问题,女生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而很多男生则更多地存在与父母沟通的问题,通常将情绪变化压抑在内心,不愿意且不善于其内心想法,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较难得到父母的理解,使得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在年级差异上,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始终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其中大一学生面临最大的学习压力,并呈现逐级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一、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适应;二、缺乏对大学的正确认识,Stern用“新生神话”来描述大一学生的“天真、热情和理想”,他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但是这些美好憧憬其实很少能变成现实,因此,“新生神话”被认为是大学新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7]。三、学习方式不当,相比于中学被动的学习方式,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同时,大学的功课重、难度大、时间紧等原因促使新生要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去适应大学的学习;四、缺乏大学目标和对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学习没有动力;五、自我价值感丧失,许多在中学倍受老师关注的尖子生在大学里失去了原来的优势,成为了一般学生,这使他们内心感到压抑,容易产生失落的心情,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产生学习压力,常表现为精神焦虑、失眠、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现实中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了焦虑。就业不仅使毕业生倍感压力,同样也使低年级大学生感到彷徨和恐慌,并且压力程度逐级上升,其中大三学生面临最强烈的就业压力感受。这是由于大三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大学生活,看待问题较为成熟和理性,更多地考虑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规划,面临准备考研或者就业的抉择,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内心产生焦虑。同时,缺乏对就业市场发展和要求的认识,导致产生心理压力:1.觉得自身条件与企业所需标准存在差距,因而产生焦虑、担忧;2.对将来就业市场发展形势的担忧,觉得就业将会越来越困难,增加了他们内心的不安;3.觉得校园的美好与社会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对自己踏入社会的就业道路感到恐惧。而大四则是作为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年,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能够更多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心理更加成熟,面对问题能够更冷静、更理性,所以该年级学生对于就业的压力反而比大三学生小。

经济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压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大一和大四学生表现得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课外兼职、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基本上都是靠父母给予来支持生活,使得新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更大;而大四学生更多地对未来生活的经济考虑,对即将面临社会生活的高成本和高房价感到忧虑,所以,相比于其他两个年级,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对经济压力具有更强烈的感受。

五、压力管理对策的探索

压力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适当的压力可以促使大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与生活,但是过大的压力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伯尔所说:“压力如同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

根据交互影响学说[8],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及应对策略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大学生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负相关,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压力管理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倡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通过基础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生活技能及科学素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感知压力、了解压力的两重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创建校园和谐文化氛围,孕育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硬件,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排解大学生压力的有效途径。积极向上、青春阳光、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人心情舒畅,促进大学生开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则会容易让人感到压抑、情绪紧张。学校可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利用专题讲座、心理学术沙龙、宣传栏等途径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化解压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展现自我,锻炼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构建师生沟通机制。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压力管理理论、心理咨询知识等的培训,提高其进行压力管理的组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发现有心理压力的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使学生面临的压力能及时缓解。

第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机制,及时疏导和化解大学生压力[9]。大学生压力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压力特点的不断变化,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和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和心理联络员相结合的多级管理机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心理危机监控和预警网络,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筛查、跟踪、干预和控制,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危机档案。针对压力事件相对集中或压力强度较大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压力问题。

第五、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和家庭相结合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学校、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等组织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小在压力状态下学生的忧郁倾向和心理失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校应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发挥院系教师、班级成员的积极作用,联系学生家长共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支持网络系统,当学生感到内心压抑、烦恼和无助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倾诉和释放,得到关怀和帮助,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把外力内化为自身的力量,战胜压力。

六、结语

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仍然是当代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压力问题。在总体压力上,大三学生表现出承受最大的压力问题,但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压力源的各维度中,学习、经济、个人问题和恋爱等维度上男女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男生在就业和家庭方面的压力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则表现出更大的压力;学习压力和个人问题压力在不同年级呈现逐级减小的趋势,在大三,面临着最大的就业压力和最小恋爱压力,大一和大四时期还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

面对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大学生压力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不断探索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压力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给予学生关怀与帮助,促使学生学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学习与生活,正确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Walter B. Cannon,Bodily Changes in Pain,Hunger,Fear and Rage:An Account of Recent Researches into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citement,Appleton,New York,1915,311

[2] 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44-454.

[3] C. Eugene Walker著,苑龙,高进译,放松[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10-14.

[4]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5]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8-401.

[6] 张军良,廖金雄,邓丽芬.大学生压力源的性别、年级差异的比较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1年第85期.

[7] 李虹.大学生校园压力的年级与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8] 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 [M].New York:Springer,1984.

[9] 刘东江,孔庆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30-132.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压力源社会支持压力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基于动机理论下知识型员工压力缓解策略研究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当代大学生压力源及其应对路径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