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义的保护性货币政策历史演进与当代现实

2015-01-06 01:19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68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重商主义货币

■ 杨 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1168)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或称重商制度(Mercantile system)是西方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渊源和始祖。为适应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15世纪的西欧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发展的历史契机中产生了重商主义思想。并在16、17世纪大为盛行,到18世纪下半叶逐渐衰落。对重商主义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国富论》出版前的17世纪。18世纪的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发表了对重商主义的重要见解。这些研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当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四部分对重商主义体系的抨击。此外,法国的让·科尔贝、美国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均从保护民族利益和发展民族经济的角度出发,对重商主义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做出了重要探索。19世纪的保护主义,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的新重商主义与策略性贸易理论及当今的保护性贸易与保护性货币政策均为重商主义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重商主义的性质及基本经济观点

(一)重商主义的性质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产物,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重商主义是一种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体现了这个新兴阶级力图积累货币金银,并要求国家对工商业活动给予保护的愿望。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用行政措施,由国家干预经济以吸收来自外国的货币,限制本国货币外流,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观点

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重商主义把财富和货币混为一谈,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把货币的多少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重商主义认为除了靠开采金银矿藏外,就是通过对外贸易的多卖少买或多收少支来获取贸易顺差,积累货币财富。

2.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观。重商主义认为要获得贸易顺差,必须由国家来干预经济,用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实现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致富。“科尔贝主义”是重商主义的典型代表。科尔贝是法王路易十四的重臣,他以巩固中央集权和整顿国内经济秩序为目的,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改革,积极向海外拓展,动用国家行政力量干预和组织经济活动,推动法国工商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科尔贝的政策奠定了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的繁荣基础,并对整个欧洲大陆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重商主义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金银的狂热追求。为了获得财富,生产劳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此外,通过对外贸易垄断、高关税和其它贸易保护手段取得贸易顺差是重商主义贸易观的本质所在。重商主义鼓励出口,不主张进口,尤其是进口奢侈品;鼓励货币输入,禁止货币输出,强化货币管制和对外汇交易的管理。

重商主义及其保护性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

重商主义经历了古典重商主义和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时期。古典重商主义又被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对重商主义历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保护性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有助于在贸易保护主义传统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对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古典重商主义及其货币观

1.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早期重商主义一般指15到16世纪中叶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欧重商主义。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又被称作“重金主义”(Bullionism)或“货币主义”(Monetarism)。认为所有的购买都会使货币收入减少,而所有的出售都会使货币收入增加,于是在这种对贵金属异常珍视的财富观念下,政府采用极其严格的办法管制金银,限制黄金白银的外流。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马林斯认为,国家应该严格禁止金银出口,对货币严格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和外汇交易的管理。如果一国的通货跌落到铸币平价以下,就会引起货币外流,从而导致本国物价下跌,财富水平下降。因此必须采取必要行政手段,调节汇兑平衡。

晚期重商主义大致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他们认识到货币的资本职能,认为只有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不断的使其增值,主张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货币财富积累的目的。晚期的重商主义又被称作“贸易差额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托马斯·孟。孟在其《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对贸易差额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他建议金银可以输出,通过金银输出购买国外廉价的原料,经过本国制造后再出口制成品,制成品价格高于原料成本,从而可以获利。如果金银输入的过多,反而会导致本国物价上涨,出口下降。货币应投入流通,应准许货币输出,输出货币也是增加财富的手段。

2.早期重商主义的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强调货币积累的必要条件是对外贸易中金银货币收支的入超。为此,政府鼓励商人在出口产品后,尽量从国外运入贵金属和外国货币,以积累国内财富。这种用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控制货币的国际流动,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标的主张被叫做“货币差额论”。英王爱德华四世在位时就制定了输出金银为大罪的法令;此外,他还颁布侦查法,派专人记录外商的每笔交易,以审核和监督外商是否把货币带到国外。

3.古典重商主义的货币贮藏论。对于通过贸易积累货币的目的,除了更多货币意味着更多贸易和更多就业的见解外,也有观点认为货币是一种价值贮藏手段。持此观点的早期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既是一种交易中介,也是一种贮藏手段。国家获得更多货币既有改善贸易的动机,也有谨慎动机。在战争不断的欧洲重商主义时期,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在国内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或其它意外事件时,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新重商主义及其货币政策

18世纪下半叶,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古典重商主义被新的经济思想取代。对于重商主义失败的原因,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持有这样的观点:“重商主义失败的原因既有思想上的也有国内政治压力,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以往的重商主义是一种行政方面的失败”。即便如此,重商主义在后世不断的以新的表现形式持续存在着,如果把19世纪以前的重商主义视为“旧”重商主义,那么近现代重商主义则可称为“新”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复活。在亚当·斯密批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英国关于自由贸易和国家干预的争论与斗争从未休止。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面对德国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竞争,在英国存在不久的自由贸易受到质疑。一战前,在民族感情升温和国际形势促动下,新重商主义政策逐渐在英国得以复活,他们主张恢复重商主义,关注共同福利。德国的李斯特倡议保护德意志的民族工业并主张国家在国内经济基础中的干预。美国胡佛政府的新重商主义思想则体现在对美国进口的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征收高关税和对国内工业进行关税保护。

2.新重商主义的特点。琼·罗宾逊在二十世纪对什么是新重商主义,新重商主义的特点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罗宾逊认为新重商主义可以通过大公司的行为来实现。国家的竞争变成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实力强大的大公司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规则,改变了市场秩序和经济交易的行为方式。新旧重商主义在加深债务人的贫困程度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在不完全竞争甚至垄断的国际市场机制下,强国通过他们的大公司垄断国际产品的定价权,攫取了国际贸易中的大部分利润。罗宾逊对新重商主义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此时美国崛起,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形成,新重商主义正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动机。

3.新重商主义的货币金融政策。新重商主义是建立在金融实力基础上的。经济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掩护下,通过制定各种货币金融政策控制国际资本市场。新的投资工具、衍生金融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金融领域成为最具吸引力也最具投机性的高风险地带。大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和相互持股集中资本。所谓的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其实只是为大企业及其代表的强国提供的获取利益的平台。与古典重商主义相比,新重商主义国家更多的运用汇率手段,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汇率、利率以取得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

重商主义保护性货币政策的当代现实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商主义在当代表现出重视货币手段,操纵货币政策的特征。重商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的保护手段:即由单一的关税、配额等保护性贸易政策转向卫生、健康、安全、环保和货币领域的全面保护。当前国际经济领域出现的保护性货币政策为特征的重商主义被视为重商主义的第三次浪潮。

(一)货币操纵

货币操纵是指一国利用其对本币汇率的定价能力,对本币汇率调低或调高,使货币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流动。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二战后金本位制度的瓦解、牙买加体系的形成和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确立,为这种通过货币操纵累积财富的重商主义政策提供了可能。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是货币跨国流动的基本途径。一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在不带来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对汇率进行调整,以本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以实现对国际货币资本的吐纳。

(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为应对次贷危机,刺激国内经济复苏,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推行零利率或接近零利率的政策,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简单的理解就是通过发行货币增加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困境,改善了美国的贸易逆差现状。但同时带来的是国际热钱的流动,国际投机的盛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输入型通胀的抬头。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人为的通过贬值本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难怪有些学者认为美国乃是最大的货币操纵国。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国的贸易顺差地位引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不满,认为是人民币价值的低估致使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出超,因而主张将中国列入货币操纵国,向中国施加对人民币进行升值的压力。这些国家认为贸易逆差是有害的,只有顺差才是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此种论调是典型的新重商主义观点。美国拥有的是技术优势,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是大量廉价商品,不仅缓解了美国的通货膨胀,而且有助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核心竞争产业的发展。中国的贸易顺差集中在商品贸易领域,而在服务贸易领域美国却是最大的顺差国。

(四)保护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新重商主义在当代主张通过贬值本币汇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贸易顺差的观点只停留在表面。日本政府自2012年底以来推行的日元贬值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出口盈利的增加,但作为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受到日元贬值的影响,日本农副产品及蔬菜水果的价格不断攀升。本币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出口的增加,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币贬值会造成原材料进口成本的上升,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制成品价格,将会给国内外消费者带来沉重负担。此外,对货币价值的人为操纵还会导致国内生产资源的错配和资本品的错误投资,市场的资源配置规律遭到人为的破坏。一旦这种错位出现,对其进行再调整的过程必然给国内经济带来新一轮衰退效应。

1.[瑞典]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梅俊杰.论科尔贝及其重商主义实践[J].社会科学,2012(12)

4.[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2

5.D.Uzunidis.B.Laperche.The New Mercanti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1(2)

6.Paul F.Cwik.The New Neo-Mercantilism:Currency Manipulation as a Form of Protectionism[J].Economic Affairs,2011(10)

猜你喜欢
重商主义货币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企业家群体与英国工业化时期贸易政策的转型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重商主义真相探解
新重商主义的影响分析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